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当下时代背景,将新时代家风建设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重要高度,赋予家风建设新的时代内涵,构建起“家庭、家教、家风”新的一体化家风建设体系。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对新时代家风建设的时代价值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当前家风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家教、家风”中,构建家国一体的文化传统,传承“修身立德”的道德风尚,弘扬“重家教、正家风”的传统文化,以期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一些新的思路研究。  相似文献   

2.
汉代时期,个体小农家庭逐渐普遍化,为农民家风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当时,为了增强国家认同,统治者特别注重发挥以"忠孝一体"为内涵的"家国同构"核心价值观对农民家庭这一社会主体的价值引领作用,从而奠定了家风家教的基调和底色。在此背景下,汉代农民家庭家风家教以"孝亲忠君"的道德教育为主,以"为人处世""耕读传家"为辅,共同构成了家风文化的主旋律,并以其自身别具特色的教育功能和方式促进了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汉代农民家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之一,蕴藏着丰富的家庭美德建设的内涵、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等,对加强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和接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均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阐明了家庭的本质、发展形式、发展动力和构建家庭和谐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实现了对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家庭建设尤其是家风建设占有重要地位。习近平不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看家待风建设,而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待家风建设。这必将有利于我们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红色家风是马克思主义家庭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传承和弘扬红色家风有利于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传承红色家风,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遵循;要在全社会推进红色家风建设制度化;要创新红色家风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家风建设和道德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之举,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形式。正家风与强德育是强关联的有机整体,以往由于技术手段缺失造成正家风和强德育之间呈现出“四重四轻”的现象。新媒体凭借丰富的技术手段,从资源融合、信息融合、德智融合、内外融合四个方面为“正家风+强德育”融合创新提供了可行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传统家训文化是重建当代家风家教的文化渊源;当代家风家教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载体.弘扬传统家训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文化涵养、价值引领、方法指引等方面的作用.弘扬传统家训文化在实践层面上可以从资源转化、重点群体、典型示范、媒体宣传等四个方面找准着力点,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相似文献   

7.
优良家风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优良家风是进步的社会意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与追求。因此,通过个人、家庭、社会和高校等渠道、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深入挖掘优良家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展创新优良家风的形式内容,以促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我们必须慎重思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育资源和理论依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传统文化价值观为根基,必须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价值观,必须借鉴传统社会培育价值观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9.
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于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继续积极探索,广泛深入地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动,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的指示精神,根据《关于开展河南省"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主题人物暨家庭故事宣  相似文献   

10.
正家风家训家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家庭教育智慧的深刻体现,是一个家庭的立家之本、幸福之源,是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石。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继续积极探索,广泛深入地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动,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的指示精神,深入推进文明河南建设,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明办主办,人生与伴侣杂志社承办,从2015年11月起,在全省开展"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主题人物暨家庭故  相似文献   

11.
人民警察自身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繁重的社会治安管理工作,人民警察长年累月在超负荷的工作,然而他们的某些自身权益却无法 得到保障。为维护警察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警察权益保护机制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知识分子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问题都有过许多论述,这些论述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产生过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但最终得到了深化和发展。研究三代领导人的知识分子思想,对我们以全面、历史和发展的观点去理解党的现行知识分子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针对现代大学生实际情况,总结出五种有效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即过渡法、比较法、层次分析法、讨论法、研究法。过渡法在改变学生知识层次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比较法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思维层次,增强理论功底;层次分析法较适应于解决复杂而抽象的问题;讨论法是解决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较好方法;研究法可改变学生被动的受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1995年以来,苏州社区建设和管理由点到面进行了试验和探索,这个探索过程从总趋势上反映了由物质服务层面向精神文化层面、再向组织体制层面不断发展、延伸和提升的过程.本文通过调查梳理,从城市社区的内涵与特点、结构与功能、地位与作用、管理的特点与途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管理等六个方面阐述了搞好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试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尝试从分析信息化、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入手,思考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理念和新思路,提出通过优化结构、搭建法律化、制度化的管理平台、开拓实践创新平台等举措促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典雇妻女现象作为古代中国独有风俗,从其产生开始就受到官方文化的否定,并逐渐被纳入法律禁止的范围.可是,严历的法律不但没有根除这种行为,典雇妻女反而作为一种民间的风俗习惯而普遍存在.为什么法律明令禁止却收效甚微?为什么典雇妻女之风俗普遍存在而法律却显得苍白无力?这涉及到儒家传统道德的影响力,中国古代立法的价值取向,国家法律实施的效果,风俗习惯的沉积和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用法律去禁止人们为了生计而被迫采取的行为,固然会起到一定的功效,但法律的权威性必然要受到挑战,而有禁不止所带来的副作用,更会使法律的尊严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17.
深入了解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状况,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面临形势进行分析,总结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利弊影响,旨在为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的概念是一个富有理性的具有本体意义的哲学范畴。儒、墨、道、法诸家均然。但百家所论之"道"的涵义各不相同。儒家的"道"是集政治、伦理、道德功能于一体的本体性概念,有多种涵义,而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以"道"为根本之德,是人生的根本原则、政治的最高理想和治国安民的战略。儒家之"德",是指对"道"的体悟、实践,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儒家思想逻辑中,道、德关系实质上是体用关系,"道"是根本之德,是"体","德"是道之体现,是用。在儒学诸多价值观念中,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仁",儒学的根本之道就是"仁"道。"仁"与其他德目(如义、礼、智、信、和、敬等)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体用关系。仁是道之体,义、礼、智、信、和、敬等是道之用。历代儒家对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就根本之道而言,都指仁道。但对体现"仁"道的"常德",认识不尽一致,有四维、五行、六德、八德诸说。文章认为,从立足于当今时代的精神需求、同时又最具普世性的价值视野而言,还是以"一道(仁道)五德(义礼信和敬)"来概括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比较恰当。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与道德失落,正在呼唤儒学的核心价值。作为"以道自任"的儒者,应该自觉承担起弘道责任,为弘扬儒学的道德人文精神、为建设民主文明、多元和谐的的未来世界而克尽其责!  相似文献   

19.
对西南交通大学师生交流状况开展调查研究,发现:师生交流状况总体良好,师生关系较为和谐,但存在交流“淡漠化”倾向和课堂主渠道交流效能低下、课后交流时间和机会太少、师生之间缺乏面对面交流和深度交流等问题。原因主要在于:社会的发展导致传统师生关系发生变化,教学模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征,生师比失衡与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量加重,有关教师考评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对此,应构建新型的交互型师生关系,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和提供条件保障,加强制度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增进师生有效交流。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