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金庄村位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的核心区。 其唇齿相依的生态格局、人驴共作的生产方式及情感交织产生的共命运文化心态,构成了旱作梯田系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与村落生活样态。 毛驴是村庄农业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驴 - 花椒 - 石堰冶耦合结构是生产模式,驴文化则是村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旱作梯田系统全景式的反映。 村落日常生活中有关毛驴的牲口买卖、驯化教育、疾病医治、文化仪式等组成驴文化的形貌,塑造和延续着旱作梯田系统的存续与发展。 藉由驴文化,文章提出村落文化的发掘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农耕技艺留存与乡土社会永续。  相似文献   

2.
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是农业部评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文章通过对当地史志资料研究和田野调查发现,涉县旱作土坡梯田起源于公元前 514 年的战国赵简子“屯兵筑城冶;分布于广袤的深山区、以王金庄村为典型代表的旱作石堰梯田最晚起源于 1290 年,经过元末明初的开发初期、清中后期大规模发展期及建国前后直至农业学大寨期间的稳量提质期,涉县旱作梯田达到 26郾 8 万亩。 作为一种独特的石灰岩山区土地利用系统和半干旱地区抗灾减灾农耕生产系统,旱作梯田是涉县先民为躲避战乱、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文化创造。 深入研究这一遗产类型,将为解决因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和粮食安全构成紧迫和可能不可逆转的威胁冶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涉县旱作梯田系统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其核心保护区域王金庄村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形条件复杂,缺土少水、旱涝频发,但梯田系统因独特的人文智慧延续近八百年而不衰。 文章以水为切入点,阐释水资源短缺情形下百姓的生存逻辑与生计策略。 村庄作为一个系统对自然环境进行着补救性适应、抗风险适应与常态适应,这些文化适应性举措使旱作梯田的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也展示出古老农耕智慧对于农业永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因此,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对传统文化与社会系统的保护,更是对现代农业后果的生态补救,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现实反思,对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寻。  相似文献   

4.
哈尼先祖从山居建寨到梯田农业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哈尼先民对水的认识、利用和调控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哈尼族人引水修渠、平整土地、修凿梯田,改造水土环境,逐渐走上了水稻种植的农业发展道路。哈尼梯田的营建不仅是在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生存环境的合理改造,也是充分利用技术和资源的结果。本文利用哈尼族古歌等历史文献材料,对梯田农业的萌芽及其引水体系的营建过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形与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13年6月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7届会议上申遗成功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向世界展示了其“突出普遍价值”、独特性和唯一性。文化景观类型的世界遗产不仅包括外在的、有形的物质要素,而且蕴含内在的、无形的文化内涵,两者密不可分。物质要素是文化景观的“形”,文化内涵是文化景观的“神”,文化景观形神兼备、以形传神。文章从“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景观系统解析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物质要素的“形”,以梯田稻作为核心的农耕文化为切入点分析了其文化内涵的“神”,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之所以列入世界遗产的最根本原因。通过解读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本质,可以为其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梯田开发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梯田精神内涵主要有五个方面: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幸福生活的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追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精神;尊重自然规律、重视发明创造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科学精神。利用梯田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哈尼生态村———箐口进行“聚焦”基础上 ,分析了作为哈尼人民世代积累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代表的壮美梯田 ,没有给哈尼人带来应有的富裕与幸福的基本情况和相关原因 ;提出了梯田文化之魂与市场经济观念融合 ,提高产出率、提升梯田价值 ,让梯田造福哈尼人民的相关措施和途径 ;对以梯田乡村生态观光农业为导向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体现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文化的本真性,也为了更好地向游客展示哈尼梯田文化的魅力,政府相关部门对梯田核心区的哈尼族箐口村主干道两旁的村民的宅门进行了更换。由于发展主体被忽视,保护与发展行动往往成为事实上的规训行为。村民将这类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他们选择自由的各种外来的文化意义建构视为外在于他们生活的东西,并按照自己的文化逻辑对其进行解构。忽视发展主体对发展目的和发展手段的理解,是这些项目规划及其实施意义被解构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农村体制变迁对哈尼梯田及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梯田耕作是哈尼族物质生产的核心内容.哈尼族在长期的梯田农耕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耕作技术、管理方式以及梯田生态机制.但20世纪下半叶,农村社会体制的变迁对哈尼族长期以来的梯田农耕机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哈尼族社会逐步由一个封闭的、自我循环的社会,脱胎而为开放的、多元的、复合型的社会.由内外部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引发的哈尼族传统生产管理方式与文化机制的变革悄然涌起,其传统梯田文化面临着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与作文》2008,(8):28-30
那个清晨成了张老汉永远的噩梦 与平时一样,一大早,张老汉去自家田地劳作,可是刚到地里他就傻了眼儿:平时盛满水的梯田,竟只剩下白花花的地皮!那么多的水,能流到哪里去呢?时任攀枝花乡党委书记的罗兴祥,更是大吃一惊,根据现场勘测调查反馈,调查人员居然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食物主权:实现持久粮食安全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性农民运动组织“农民之路”在其多次会议和宣言中提出并阐述了食物主权的概念和主要内容。食物主权主张食物生产者自主地进行食物生产和贸易,反对新自由主义制度下WTO及其他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对各国食物生产和贸易的控制及资源的掠夺。一国如果丧失了食物主权,其粮食状况必然是不安全的。掌握食物主权是实现持久粮食安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以城镇职工、新农合和城镇居民为三大支柱,以城镇医疗救助为辅助,逐步实现医疗保险的全民覆盖.河北省医疗保险模式在保障国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统筹制度本身具有的缺陷,在现实执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应加强医保管理监控,扩大基本医保覆盖范围,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险;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制度吸引力;建立财政投入保证机制;强化政策宣传.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心城市粮食安全对于区域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心城市粮食安全相对于全国的粮食安全,具有不同的特征、结构、内涵和主导因素。论文从系统的角度提出中心城市粮食安全系统的概念,分析中心城市粮食安全系统结构、中心城市粮食安全系统子系统构成、中心城市粮食安全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因果模型,详细探讨中心城市粮食安全系统主要反馈回路及相互影响,为我国中心城市粮食安全的系统管理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以食为天,食以民为本。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食品工业不仅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也面对着严峻的挑战。这是因为食品工业的发展还面对着工业过程以外许多新的领域,对外开放中面对着世界各地贸易中的食品质量和价格的激烈竞争;对内的消费领域也面对着许多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有些地方的食品安全已成为消费者的“心头大患”。实践证明,解决社会发展中这个新产生的问题,除了要不断提高我国食品领域的科学技术水平外,还必须认真重视食品安全有关的社会管理和国家的法律制度的建设。就国家法律制度建设来说,既要看到现已形成的法律制度建设成果,更要认真分析目前已产生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完善现有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的步骤。  相似文献   

15.
通过编制"十一五"河北省民生质量指数,反映了河北省改善民生的主要成效,揭示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提高缓慢,与全国的差距有所扩大;居住指数近年持续大幅下滑,与全国的差距显著;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城乡居民低保覆盖率一直滞后于全国总体水平,且差距逐年拉大;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和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一直低于全国总体水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全国差距显著。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监管缺位、监管失范和监管低效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三个基本问题,阻碍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绩效的改善.本文在对食品安全管理理论分析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存在监管缺位、监管失范和监管低效三个问题,最后从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创新视角,提出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优化重点,构建了一个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框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基于混合数据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微观粮食安全的因素。并认为农村贫困人口的微观粮食安全状况与其收入水平、粮食生产能力以及粮食流通状况正相关;而与粮食价格水平、家庭人口数量负相关。而且模型的回归也基本上反映了各变量对微观粮食安全的影响程度,其中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