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封龙山孝道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砥砺爱国心和责任感的重要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应将封龙山孝道文化融入本地区多层次国民教育体系,大力推进封龙山孝道文化的研究和普及工作,政府和民间合力助推封龙山孝道文化走向复兴。弘扬封龙山孝道文化应处理好继承、转化和创新关系,以构建新型家庭伦理关系为基础,切实尊重老人物质和精神实际需要,探索并完善多元养老模式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
封龙山书院教育自汉唐至明清经时期历了初创、发展、辉煌与中衰等历史阶段。在长期书院办学活动中,形成了一系列独具价值的特点:以培养道德高尚的人才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儒学课程为主并兼容其他专业知识、教学环境优美以及师生关系融洽。封龙山书院教育作为石家庄古代高等教育的宝贵资源,值得挖掘珍视并弘扬。  相似文献   

3.
封龙山位于河北省元氏县和石家庄市鹿泉区的交界处,它是一座文化之山。两千多年来,以封龙山及其附近山岳和村镇为依托而开展的人类活动促成了封龙山文化的产生、积累、承传与发展。该文以封龙山文化为研究对象,统计并核实封龙山文化的基础数据,梳理封龙山文化的层次结构,揭示封龙山文化的内在特征。研究表明,封龙山文化是一种多元性地域文化,其具体内容涵盖面很广,包括石刻文化、教育文化、艺术文化等。封龙山文化由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构成。封龙山文化主要有五个内在特征,即历史悠久、气质高雅、结构完整、载体丰富、充满生命力。封龙山文化因教育文化和科学文化而别具风华,研究封龙山文化对促进优秀地域文化的承传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华民族内在精神文化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思想的最高理念是"仁",而最有社会生活实践意义的却是"孝"。当今对儒学孝道思想的考察必须建立在对儒学孝道思想的内涵、发展、历史命运和现实状况的深刻了解基础之上。在当代,要按照平等原则以及和而不同的原则审度儒学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把其中契合中国现代化特征的积极成果保存和传承下来,在孝道教育和孝道实践的双向互动中激发儒学孝道文化的内在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5.
封龙山作为“燕赵文化名山”,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封龙山文化的形成首先与毗邻曾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其次是它对周边地区的广泛影响而形成了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局面。封龙山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在以后封龙山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包融性,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于三个方面:科学与信仰相容、 佛教与道教双修、修德与崇礼共存。  相似文献   

6.
范红娟 《南都学坛》2011,31(3):66-70
割股疗亲是明清戏曲宣传孝道的常用题材。作为民间的风俗习惯,割股疗亲在明清时期风气大盛的同时,也遭到儒家正统观念的攻击和官方的禁止。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割股戏曲的大量出现,显示出它对民间行为和观念的认可;而其"动机至上"的道德劝谏动机则属于来自士大夫文化的精英意识,从而使戏曲呈现出"中间态"特征。戏曲成为沟通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桥梁,同时也是二者在孝道教化上达到共鸣的结果和体现。而孝道观念也通过戏曲渗透到社会德教传媒的各个方面,并使其传承不衰。  相似文献   

7.
陈靖姑信仰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点.在古田临水宫祖庙举办的陈靖姑文化节上的祭祀大典中,通过各种仪式的展演,唤起并激发了人们“两岸同源、根脉相连”的集体记忆,增强了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要发挥古田陈靖姑文化节祭祀大典在强化两岸文化认同中的作用还应注意:祭祀大典应官方与民间相结合;合理选择象征符号来阐释仪式的展演;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两岸祭祀文化互相借鉴.  相似文献   

8.
祭祀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和载体,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祭祀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弘扬黄河祭祀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理性分析,针对当前黄河祭祀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提出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发展最为成熟和完备的时期。在官方的倡导和推动下,明清时期苏北地区出现了众多的慈善机构和慈善设施,其中既有养济院等官方慈善机构,也有官方和民间创建的育婴堂、普济堂、清节堂等善会和善堂。地方官员和民间力量的密切合作无疑是促进明清时期苏北地区慈善事业发展的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儒学与海峡两岸文化根基”学术研讨会就儒学与两岸文化重要根基、儒学在台湾发展、儒学在大陆发展、儒学内涵及特性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用儒学力量凝聚两岸同胞文化共识,弘扬儒学精华以巩固两岸文化根基,为发展两岸文化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服务。  相似文献   

11.
2016年盛夏时分,我们对河北省著名学者梁勇先生就燕赵文化和封龙山文化进行了深入采访。梁勇先生详细介绍了燕赵文化的地域特性、文化构成和文化特点,指出燕赵文化是京津冀历史上博大精深的文化精华和重要的文化镜鉴,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形势,用燕赵文化唤起京津冀地区的文化共识和文化本底的归属感,在文化共识、文化共同归属感的基础上,提高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文化协同。同时,梁勇先生也为石家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如何依托封龙山文化、传承封龙山文化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2.
构建中国式老年照护模式必须重视养老的文化面向,深入挖掘传统孝道文化中的养老资源。家庭照护和社区居家照护是中国式老年照护模式的两大核心内容,两者相辅相成赋能家庭形成有弹性的照护安排。情感纽带和类差秩序是孝道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内在机制。情感纽带在当前家庭照护中仍发挥重要作用,而以代际类差秩序为前提的孝道刚性约束已被打破,继而凸显出社区居家照护的补充性和保障性意义。充分发挥社区养老共同体的情感价值和资源聚合优势,尤其是数智技术在照护需求响应、资源供需对接、云社区建设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式老年照护体系,推动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孔子所创立的以"和"文化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影响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海峡两岸同文同种、同宗同源,儒学已经成为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从分析儒家文化在闽台的发展和传承着手,指出儒学文化对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推动两岸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价值,故两岸同仁应大力弘扬儒学精华,为构建两岸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作为地方儒学教化体系核心的庙学,存留了大量用于祭祀道教文昌神的祠阁,这一现象从表面上看是道教神灵进入官方祭祀场所,实际上是儒文化对道教神仙的儒化改造。文昌神的形象在这一改造过程中,经历了从自然神到人格神,从道教神到儒化神,从淫祀到国家正祀的过程,呈现出儒道二象性,是儒道文化融合历程的展现。  相似文献   

15.
祭祀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合理的祭祀对象可以对社会成员有着教化与引导的功能,黔西南布依族的文化与哲学在长期发展中已经融合了儒家的很多元素,从祭祀的对象的选择与确立可知,布依族的文化哲学呈现着很强的"合金"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视域融合”涉及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儒学复兴”不可能是政治、意识形态层面的,而只能是学术、文化层面的;“儒学复兴”也不意味着儒学将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是儒学与其他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文化的“百花园”。在理念上,不应把以儒学为主干的传统文化仅仅当作是一个补充,而是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相容共济地发挥其独特功能。在操作层面上,需要减少和避免假借“儒学复兴”名号的各种工具主义、功利主义的危害,构建有效的文化运行机制和文化传承载体,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金柄民在《东疆学刊》2005年第3期中撰文认为,东北亚文化圈的核心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学文化的核心是“仁”和“礼”,是以人道主义和社会理念为出发点,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影响及周边国家。儒学在13本、韩国和朝鲜的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极大地推动了这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今天,我们应继续传承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18.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孝道"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剔除其封建意识形态因素,丰富其内容和形式,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孝道"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新孝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内容、文化载体和助推力量。  相似文献   

19.
祭祀文化与先秦郊庙乐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祭祀文化是种古老的文化,先秦郊庙乐歌是集诗歌、音乐、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因郊庙祭祀而产生,又为郊庙祭祀所用,所以,其创作要与祭祀文化的天命观、孝道观、功利观等相适应,这样才能达到感天地、通神明、神人敦和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传统孝道文化对感恩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养亲敬亲尊亲、博爱及生命教育3个方面。以传统孝道文化为视角,反思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表现,认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是传统孝道文化在历史传承上的脱节、社会功利化的驱使、代际关系的转变和代沟问题的加剧、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错位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提出高校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即在传承孝道文化精髓、拓宽孝道文化载体、构建传统孝道文化教育长效机制中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