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工匠精神是实现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灵魂.应用型高校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要重视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将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高校应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路径,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大学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迫切需要高校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地区、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策略,培养出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3.
以创新素质培养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高校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地方高校应在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方向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教学大纲,强化应用性科学研究等措施,创新应用型人才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新工科建设融入工程伦理教育是我国由工程大国迈向工程强国的必要前提。当前,在高校工程伦理教育中,存在着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大国地位不匹配、推进速度缓慢、教育中重技轻理、未形成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等问题。工匠精神源于我国古代工程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新工科工程伦理教育,强化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使之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抓手、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工程强国的重要支撑,可以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文化的高校新工科工程伦理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业强国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抓手。先进制造的"先进性"需要高素质工程人才特别是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予以实现和保证。从中国工程人才实际看,培养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特别需要强调"工匠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核心素质和关键能力。针对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学业评价体系以及培养过程等方面存在工匠精神短板问题,面向先进制造的高等工程教育应当调整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规格要求;改革专业教学内容,增加工匠精神课程教学;加强工程实践环节,强化工匠精神的实践养成;创新学业评价体系,建立工匠精神激励机制;强化宣传教育引导,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从而有力支撑和服务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应该成为当前我国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自觉追求。本科院校在确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定位时,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回应社会发展需求,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塑造健全人格、夯实知识基础、高扬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是确立本科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定位的重要坐标。因此,彰显大学学术自由精神、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教学核心地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应当成为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走向。  相似文献   

7.
“工匠精神”由来已久,无论是中国古代工匠追求精益求精所体现出的中国气质,还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打造精品的 需要与要求,“工匠精神”都是贯穿于时代发展历程以及中国文化的主线。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解读,阐述了“工匠精 神”与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联系,进而以天府职业学院为例,探讨了用“工匠精神”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论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新世纪的众多选择与挑战,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已成为民族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民族高校必须大力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办学竞争力,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高校科研活动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相辅相成,科研活动实质就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互相促进.高校科研活动对创新人才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科研管理体制,营造了创新人才培养氛围;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拓宽了创新人才培养渠道;培养的重点在青年,使青年在科研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加大科研立项和成果转化来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创新教育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为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一种有效载体,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桂林理工大学围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目标定位、载体建构、激励机制等多个角度,对课外科技活动的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改革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阐述了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则和方向,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途径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及步骤。  相似文献   

12.
当前广西的新闻教育遇到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如何抓住有利时机,不断创新发展是广西新闻院系面临的普遍问题。对此,本文认为新闻院校要培养出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传媒发展的新闻类人才,就应该在办学模式上有所创新与发展。本文从办学模式的概念入手,对当前广西新闻院系的办学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广西新闻教育在新闻人才培育目标、培育内容、培育方法三个方面该如何实现创新与发展,使培育出的新闻人才适应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555名中小学校长和干训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结果中小学校长要求培训形式以脱产学习、半脱产学习为主,以不定期专题学习研讨为辅;教学方法多样化,讲授、自学、研讨、考察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培训内容主要围绕教育理论和管理理论两大领域;参训校长学习时间五年内不宜少于280学时,学习间隔最好五年二次或五年一次.  相似文献   

14.
北京理工大学培训文化建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培训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北京理工大学近几年大规模开展了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分析了该校培训现状及培训文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该校培训文化进一步发展和建设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职前职后一体化是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职前职后课程体系相互独立,互不关照,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人们的教育观念、教师教育各阶段的培养培训目标的确定、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与实施机构等多种因素有关。我们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来规划教师教育的职前职后培训,合理确定各个阶段的培养培训目标,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使得教师教育各阶段的课程设置,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照,形成科学合理、体系连贯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6.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系统安全的思想是灵魂。必须在培养方案、教材、教学过程、安全实践等各个环节融入系统安全的思想。系统安全的思想体系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安全是相对的思想、安全伴随着系统生命周期的思想、系统中的危险源是事故根源的思想。大学生系统安全思想的形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教育、培养工作,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在社会安全实践中完善与提升。大学生要在安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自我表象、确立正确的选题原则、完成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还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安全实践的方式、大学生自我倾向、社会的支持与关心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赤峰学院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历史发展变化、目前建设状况研究中剖析优劣,从中分析出较为合理的建设方案,进而,给出赤峰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发展规划。以此来优化赤峰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希望本研究能给予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研究现实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发展。创造力是一种认知、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是知、情、意的统一,它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创造性精神、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成果三个方面的统一。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世纪之交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目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民族干部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本文认为,培养民族干部要站在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只有立足现有干部素质的提高,着眼后备干部的选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担当跨世纪重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娄底师专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中国足球队和中国女子篮球队某些比赛的实况分析得出:情绪周期对运动训练和竞赛有影响。本文探讨了如何运用情绪周期理论指导运动训练和竞赛,以提高训练效果,预防运动损伤,获得较好的比赛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