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90年代西方华裔文学以及批评在文化身份认同问题上业已出现了"去族裔化"的倾向,淡化族裔背景成为不少华裔作家的共同实践.华裔文学批评也从曾经一味注重其文学的社会性和政治性,转向对文本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深度研究.为了探讨这些新的变化和走向,<南开学报>2009年第5期"当代西方研究"专栏发表了四篇相关的论文,以跨文化的视角,多层面、多方位地探讨了21世纪华裔文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主体建构"是北美华裔作家作品中孜孜不倦的追求.美国华裔女作家何舜廉作品<玛德琳在沉睡>和加拿大华裔女作家拉丽莎·赖作品<千年狐>通过对前文本的重写,进行了主体建构新的突围.前者戏仿了西方经典童话主人公"玛德琳",对压制个体的文化规则进行了颠覆和批判,为欲望主体正名,后者则对中国神话形象狐狸和历史人物鱼玄机进行了移植式重写,以助于建构中国文化主体.两者殊途同归的建构历程体现出华裔主体对现实的诗性超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互文角度分析了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中对西方文化的引述,研究了作者如何引用欧美文学,剖析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作用媒介,以此来确定华裔文化身份的;在批判主流文化中华裔美国人的刻板印象的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她建立“西方梨园”式多元化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从空间批评视角看,文本中的空间不再是静止的"容器",而是一种蕴含多维文化信息的指涉系统,注重文本中空间的社会、文化属性。在美国华裔作家雷祖威的短篇小说《生日》中,与华裔青年华莱士·王的爱情故事相关的几个空间场景不仅再现了华裔的现实生活世界,更充分展示了他们居于社会边缘的处境与内心疏离的痛苦。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以对身份认同与“他者”地位的拆解为创作主题,致力于揭示华裔女性在宿主文化圈里所遭遇的西方白人男权主流文化的排斥与压制。文化批评视域下的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研究多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地域学等领域,对文本中出现的种族、阶级、性别问题进行思考,从而获得多维性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擅长在作品中融入丰富的中国意象,在赢得批评界好评和读者追捧的同时,却也被某些文化民族主义者贬斥为具有共谋性的异国情调,展示了根植于西方话语的东方刻板印象。以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为个案,从“借鬼发声”的女性书写和“东风西渐”的后殖民书写两个角度,探讨文本中充满东方魅力的中国意象,从而展示谭恩美的隐性创作策略——使歪曲的华裔形象得到纠正,使被忽略的族裔历史重现,使沉默的他者和处于双重边缘的“她”发出自己的声音,向主流文化挺进,从而颠覆西方话语,开创华裔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研究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女勇士》一书中如何在母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夹缝中艰辛地探寻自我身份;指出她从每个角色的塑造入手,以"沉默"和"言说"作为标志性的主词,意在暗喻她自己作为一名华裔女性作家,在族裔妇女话语权缺失的美国白人主流文化氛围中,从沉默到最终获得话语权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男性不仅失去了性别优势,还同时面临着种族和文化的问题,族裔、文化、性别成为美国华裔男性主体构建中不可回避的因素,三者相互纠结,反照出其文化身份割裂的痛苦。对中西文化的取选,华裔男性经历了从逃避、退缩到徘徊于二者之间的过程。他们或者以一种自闭的方式试图逃离两种文化的选择,或者以一种退缩的状态承担着西方文化对华裔男性的偏见,或者在两种文化的徘徊中经历着心理变异和身份困惑,体现了作家本人对故国文化的无法忘怀,以及对异质文化融入的不情愿心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角度出发,以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汤亭亭的作品为例,将"中国文化"为主轴,论述华裔作家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因素在被美国文化所接受的同时,也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改写,重构,甚至误读,使得中国文化在美国这块土地上衍生发展,创造出了全新的美国华裔文化。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裔文学由于其边缘性和跨文化性而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表述使得华裔作家担当起文化译者的职责。文化翻译的过程不仅迅速构建起他们的文化身份,也是华裔作家对翻译伦理的选择过程。分析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翻译现象,能揭示美国华裔作家改写和翻译中国文化背后的差异性伦理。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的解读,认为文本弥漫着强烈的互文意识,以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为基础,通过互文性意义上的拼接,揉合了大量中西文本,从而揭示了华裔美国人的归属困惑;《孙行者》一书如实地表现了华裔美国人面临的身份转换和困惑,倡导美籍华人不应一味试图摆脱中华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迎合所谓美国主流文化未博取身份认同感,而是应该建立两种文化的对话,由对立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2.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界的领军人物,谭恩美的作品成功融合了东西方两种文化。她的代表作《接骨师之女》中强烈的中国文化元素和异域风情吸引了大量的西方读者。梳理、总结谭恩美作品中国文化的具体体现,分析东方意象在西方语境下的接受情况和美国华人作家对故土文化的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书写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华裔移民文化认同的变迁。以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三个最重要的空间维度,即空间的呈现、空间实践、呈现性空间,对照文本呈现的文化空间、家园空间、身体空间的生产,将空间生产理论“挪用”于文本的解读实践,探究《典型的美国佬》文本中女性人物海伦的女性空间意识。海伦在文化空间、生活空间和社会空间中的追寻和探索,是她在后现代时空下重塑自我的有益尝试,也是对跨地域文化价值观的重建。  相似文献   

14.
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特殊的文化性和历史性。在华裔作家们数十年的努力下,华裔美国文学逐渐由边缘走向主流。因此,适时地增加美国文学课程中华裔美国文学教学的课时和内容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谭恩美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美籍华裔作家之一,她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较为典型的东方主义元素,她以华裔女性的视角和双重文化身份夸大了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又表达了多元文化平等交流的愿望,在一定程度解构了东方主义。  相似文献   

16.
1980年,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领军人物汤亭亭发表了其三部曲的第二部《中国佬》。该书力求重塑华裔美国文学传统、改变美国“主流”社会对美籍华人的刻板形象,争得华裔美国人的历史阐释权。在《中国佬》中作家巧妙地改编中国经典著作、挪用并解构西方文化典律,从而使华裔美国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活跃在当代美国文坛。  相似文献   

17.
1980年,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领军人物汤亭亭发表了其三部曲的第二部《中国佬》。该书力求重塑华裔美国文学传统、改变美国"主流"社会对美籍华人的刻板形象,争得华裔美国人的历史阐释权。在《中国佬》中作家巧妙地改编中国经典著作、挪用并解构西方文化典律,从而使华裔美国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活跃在当代美国文坛。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裔文学以其卓越的成就和蓬勃发展之趋势受到了全球文学界和评论界的深度关注。而西方的批评激发了华裔作家的创作热忱,为华裔文学的繁荣注入了新活力。近年来兴起并颇具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表征理论"受到了文学和文化研究者关注,为全球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视角。在系统、深入研究该理论的基础上,他们对美国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表征形式——美国华裔文学书写进行一种全新解读,以期进一步推动和拓展华裔文学的传承、发展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以其处女作《女勇士》轰动了美国文坛,又以《中国佬》巩固了她在美国华裔文学史上的地位.旨在结合社会性别理论以及朱迪斯·巴特勒的相关理论,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通过探讨“母亲”、“父亲”的形象塑造,得出通过运用混杂鬼故事、性别倒转和性别跨越以及矛盾、模糊的形象塑造等策略,解构了西方主流社会对于美国华裔男性和女性既定的社会性别范畴,重构了华裔独特的主体性和华裔美国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伍慧明是美国文坛上近几年出现的后起之秀,她的处女作《骨》深刻描述了美国华裔生活的新经历,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在小说中她将“骨”这一简单意象作为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以简洁的文字深入探讨了华裔美国人的多元文化属性问题,以多重对话的方式使个人、家庭历史得以再现,向以白人为主导的强势文化及父权中心发起挑战,同时对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冲撞予以反思,从而表现出美国华裔移民在双重文化环境中寻找文化认同、确定文化属性的艰辛及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