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海平 《河北学刊》2001,21(1):42-46
解蔽启蒙心态和重审全球化是由生活世界思考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的两大任务.本文认为,启蒙现代性确立的普遍价值标准,造成了新的"蒙蔽".在启蒙价值的普遍性诉求中,全球化将这种蒙蔽扩展为全球控制.新的全球意识呼唤一种超越西方启蒙心态的人类普遍价值标准.它要求我们回到人的生活世界重建价值普遍性.面对全球危机,在充分尊重差异的同时,努力形成人类的共识,形成人类共同的价值,乃是人类新千年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兴起了生态政治运动.生态政治的兴起并在全球掀起的绿色浪潮,已成为当代世界政治生活中最令人注目的政治现象之一.生态政治主张从政治的高度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传统政治相比,体现了哲学思维上的重大变革.生态政治为我们提供的哲学图景主要表现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哲学的"原野"转向以及对技术理性和科学技术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文化哲学视角下的生态问题——以美国印地安文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危机的深层文化根源在于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精神的现代西方文化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迁播和张扬.西方文化的现代转型其生态效应就是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超验维度的消解所带来的生态破坏的普遍化.现代生态文化的构建有赖于对人类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生态智慧的发现和汲取,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印地安文化提供了一个原始生态文化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要求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本文试就社会精神生活的涵义、方式、规律,以及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的特点,谈一些粗浅的意见.一、社会精神生活的涵义人类社会是自我发展着的社会有机体,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就发生分化.按照人们的不同需要以及满足这些需要的不同的手段,我们大致可以把社会生活分为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的精神生活、社会的政治生活、人们的日常家庭生活等领域.社会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和系统,是人们利用精神生活资料满足精神需要的活动.大家知道,通过物质生产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的活动,是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通过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5.
论重建“适度性”消费伦理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费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盛行、发展中国家部分民众也在仿效追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它以“多买多用多扔”的生活方式和“多多益善”的价值观念为特征。消费主义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心理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和有意义的幸福生活 ,却给我们带来了深重的环境灾难 ,是地球的资源和环境无法承载的生活方式。要摆脱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 ,就必须重新选择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 ,从消费主义转向“适度性”伦理。适度性伦理要求我们的消费生活以质量型、生态化、均衡性为基本特征 ,追求人类需求与自然需求的和谐、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均衡、代内需求和代际需求的公正公平 ,最终建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6.
(一)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 文明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成果,是对人类物质的、政治的、文化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及相应的创造模式的总概括,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在这一点上,学术界分歧不大.当我们把研究视角转人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时,就存在较大分歧了.  相似文献   

7.
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是一切经济规律的核心规律。但是,社会生产力自身的根本源泉在自然环境(生物直接、间接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规律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制约着一切经济活动,并且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这种交换和传递必须符合生态规律。也就是说,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这就是生态经济规律。因此,所谓环境经济规律,实质上就是生态经济规律。下面我们来具体考察一下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8.
董山民 《北方论丛》2010,(4):110-114
在普特南看来,西方文化史上的启蒙历经了分别表现为对神和习俗的超越、对理性和民治的推崇以及对民主探究方式的追求三个阶段,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充分体现了人类理智生活不断地走向成熟.普特南、罗蒂以实用主义方法评判了三次启蒙,细致地检讨了它们之间的微妙差别,这对我们重建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方雷 《江汉论坛》2006,(4):19-22
生态社会主义根据人类面临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在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深刻批判的同时,倡导生态原则和社会主义的结合,提出构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它不仅对西方国家国内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推动了全球范围的生态运动。生态社会主义的理念和策略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杨晨曦 《理论界》2009,(3):108-109
人类在全球维度上的群体生活的困境--全球问题,正是人类智慧对其自身发展出的巨大物质技术的无力驾驭,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自由市场机制这两种关键性社会技术的内在逻辑缺陷相结合的产物.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上述两种社会技术在全球广泛散布,致使这种困境随之出现了全球性的扩张,使问题具有了鲜明的全球性.而全球问题发生在由民族主义、国家利益为主导型文化的既定国际关系范式当中,这就使得其国际治理变得即便不是不可能,也是非常薄弱.因此,只有依靠人类对自身欲望的自觉、理性限制,而不是建立国际制度进行相关问题领域的治理,才有可能帮助人类破解全球问题所带来的人类在全球维度上的群体生活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的话16专题研讨当前全球正处于人口最多 ,人均资源最少 ,人类的贪欲最盛 ,可运用的科学技术对环境破坏能力最强的新世纪之初。大自然正以其百倍的疯狂惩罚着为所欲为的人类 ,将人类推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为了拯救地球 ,拯救人类 ,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而被广泛接受 ,并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旨在改变人类现行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变革运动 ,从而将人类带进了向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过渡时期。有鉴于此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正在悄然兴起 ,并随着生态文明时期的到来而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趋势。为此 ,…  相似文献   

12.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的转向.人们从热衷于经济增长和财富占有等物质价值转向对生态环境、生活质量、自我实现等后物质价值的关注.后物质主义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和政治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之出现从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从唯物质化向非物质化、从强调"异质性"价值向注重"同质性"价值的社会转型.人们普遍接受物质需求合理化的生活方式,追求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政治领域出现了"解意识形态化"趋势,左派与右派之争在后物质主义的旗帜下开始淡化.  相似文献   

13.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11,(3):42-46,55
在当代境遇中,要从根本上解决当代灾疫之难这一世界性难题,必须在重建灾疫防治的伦理认知体系基础上,全面反思以人类中心论为价值坐标、以科学理性为思想认知模式、以物质幸福论为目标追求、以傲慢物质霸权主义为行动纲领、以绝对经济技术理性为行动原则的现代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在此基础上,抛弃地缘主义生存观、无限掠夺行动模式和惟经济主义发展方式,重建有机论世界观、全球生态主义、限度再生观及其行动方式,重建以自然法则和人性引导政治的生境主义政治学及其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生活方式进行深入的、科学的研究,有必要对生活方式范畴体系进行探索,揭示生活方式的本质属性及其形成、演变的规律。一生活方式范畴的特点生活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它所以是个基本范畴,是由于生活方式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人类的生活方式,各  相似文献   

15.
鉴于近代法律的权利本位观和现代法律的社会本位观 ,因囿于其本身的时代实践 ,强调的都是“人类利益至上” ,对于遏制当前生态危机 ,保障人类社会的永续生存和发展均显得力不从心。为此 ,文章认为 ,可在现代法律的社会本位观基础上 ,建立生态本位观 ,作为可持续发展法律观念 ,以顺应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旨在改变人类现行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变革运动潮流。文章还就生态本位观与社会本位观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更少地生产与消费,更好地生活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观点.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根植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异化消费加剧全球生态危机,高消费非但没有使人们获得预期的幸福,反而破坏了人的健全发展.因此,对当代人来说,"少而好"才是当前和未来的生活原则.放弃过度生产和高消费,彻底改变生活方式,是人们更好地生活的必然选择.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个观点对当今中国的生产与消费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方现代文明语境下物质主义导致的内心空虚和对人类永恒精神家园的追寻,是法国生态作家勒克莱齐奥始终关注的主题。他在小说《寻金者》中通过“寻金”主题的双重隐喻,表达了作家一贯对西方现代文明和物质主义的批判;对自然元素和空间意象的诗意描绘,以及对异域土著文明生态价值的关注,赋予了作家笔下的想象空间以神话般的象征色彩和深刻的生态隐喻意义,表达了作家非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观和对人类真正宝藏——人与自然和谐家园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从人类生存史和文化史的视角来审视,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已存在生态与心态及其关系的问题。生态与心态及其关系问题的凸显和困扰世人、引起世人的格外关注,则是近些年的事。我们要提倡大生态观,更需要大心态观。当代社会,生态与心态的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生态和心态的辩证关系构成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对重要矛盾,对这一矛盾的哲学观照和实践解决,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人们努力寻找解决生态与心态问题的方式与路径,即当代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呼唤一种大战略、大智慧、大心胸和大态势;培养和形成科学、健康的心态,为我们这个时代所急需;要坚定地走生态与心态相互融合的崭新生活之路。  相似文献   

19.
网络环境下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使用 ,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法律规则产生强大的冲击效果 ,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对驰名商标而言 ,侵权人纷纷利用这一新的技术手段 ,采用各种形式对驰名商标实施淡化行为。这就要求我们把握网络环境下驰名商标淡化的独特性 ,并采取相应的司法对策  相似文献   

20.
重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新的理念,旨在解决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的严重问题,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我们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要以对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避免由于破坏生态而招致自然环境对我们的惩罚,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