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吴妍 《现代交际》2012,(11):181
近几年,国家对高校资助工作进一步关注,不断加大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力度.我院在安徽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筹指导下,认真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积极有序地开展各项资助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真正将国家资助政策落到实处,让每一位困难学生享受到扶持,感受到温暖.  相似文献   

2.
李晶 《职业》2014,(30):47-47
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所在学院认真实施国家有关政策,在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国已进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在精准资助政策下,全国各省份也相继开展了各项资助育人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虽然这些政策体系解决了许多学生的困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还需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究精准资助视域中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促进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是落实学生资助政策、促进教育公平的基础性工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我国政府做出的庄严承诺。经多年发展,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发展,育人成效不断提升。2020年我国已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扶贫工作的重点从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转变。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应当基于后扶贫时代的特征,进一步解决精准资助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因人施策,不仅要立足于兜底保障基本功能,更要提高资助的精准度和人文温度,突出育人功能,为国家输送源源不断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5.
张梦菲  张淑东 《现代交际》2013,(12):224-225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地方政府和高校有关部门的重视,关心和解决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切实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是高校资助工作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资助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思考,努力构建科学、高效的工作体系,创新资助理念,促进资助育人政策和体系的科学化,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为自立自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6.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的资助工作体系日益完善,但不可否认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文中从国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入手,分析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高校资助工作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应当采取的措施。同时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提出建议创新资助工作,以引导他们在困境中奋进。  相似文献   

7.
为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和顺利完成学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经过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十几年的艰苦探索和高等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到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应该说,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现行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在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受国家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和世界大学生资助发展趋势的影响.我国大学生资助工作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必将经历不断的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大学生资助理念的变革与发展过程,结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明确我国大学生资助的基本理念,为我国大学生资助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董永昌  刘会景  刘彦 《公关世界》2023,(16):114-116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一些院校重资助而轻育人,受资助学生缺乏自我奋斗的自立自强精神,甚至对资助形成依赖,违背资助育人政策的初衷。本文从抓好师生互动、优化资助育人环境、拓展教育形式、培养奋斗意识四方面出发,探索将自立自强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有效路径,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引导受资助学生成长成才,并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也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对象的主体。针对目前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存在国家奖助学金分配不均、困难生申请认定、勤工助学岗位数量设置、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等问题,提高困难生资助工作的思想认识、进一步完善困难生认定机制、加大国家资助政策宣传、注重助学与育人并重,加强困难生心理建设、开展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是有效提高学生资助工作成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0.
叶梓 《职业》2011,(21):121-121
近年来,中央、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中央16号文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7年,国发13号文件又专门出台了新的资助政策。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  相似文献   

11.
周珍珍  刘晓帆 《职业》2020,(3):98-99
"雨露计划"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背景下,贯彻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改革创新教育扶贫机制的重要举措。湖南省商业技师学院自2003年开始开展"雨露计划"扶贫。笔者通过对"雨露计划"政策的认识及学校的实地调查,对学院今后实施"雨露计划"资助工作从贫困学生、学校和政府三个层面提出建议,以期"雨露计划"资助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资助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杨长红 《职业》2014,(30):43-44
本文探讨了中职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积极意义,指出中职学校的资助工作不仅帮助很多困难家庭的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帮助想学习技术的年轻人走上了技术工人的岗位,而且国家的资助政策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及院校发展也越来越重视。随着高职院校贫困生数量的增加,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认定难度越来越大,影响了认定的准确性。且目前院校对于贫困等级的界定,以及资助名额的分配不够系统和完善,无法贯彻落实"精准资助"这一政策。为了更好地实现"精准资助",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学生信息共享平台,并优化家庭经济情况认定流程,避免资助工作出现错漏。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注重贫困生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校招生收费制度的改革和高校扩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初步建立起包括奖、助、贷、勤、补、减的多元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研究贫困资助体系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对策,对于保障每一位贫困学生获得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断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充分发挥贫困资助工作的社会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政策的制定,是为了解其上学难的问题,尽可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我国出台的资助政策根本上满足推动高等教育公平的目的,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因此得到资助。不过从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分析,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造成不合理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理清资助目的,混淆资助对象(尤其在认定家庭困难学生的方面,评估者能力有限、评估方式单一等)甚至有些学校有些班级出现利用资助金作为班费,没有发挥资助金的作用等。因此,本文就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6.
郑莉莉徐毅 《职业》2023,(24):49-52
本文重点探索中职学校学生资助育人的新模式,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构建良性的经济资助体系,大力开展资助政策宣传,健全工作机制,同时深化资助育人内涵,通过搭建心理援助平台、技能辅助平台、就业扶助平台,提高资助育人实效,实现扶困、强心、强能、就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资助工作是党和国家对贫困大学生关爱的一项重大惠民工程,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产生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文章从创建认定、帮困育人模式和监督机制三个方面论述辅导员在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力求做好资助工作。  相似文献   

18.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一所省会城市的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08年成立以来,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探索资助育人的模式,并形成了开磷模式、德昌祥模式、预约就业模式等资助育人模式,通过对这些校企合作中出现的资助育人模式和管理进行探索与交流,对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特色和内涵,对丰富和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关资助政策体系存在的弊端也逐渐显露了出来,因此,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对资助政策体系的内容进行完善就成为了现阶段各职业院校的主要工作内容。本文以职业教育资助政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了对其进行完善的策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0.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深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目前已形成了以奖、助、贷、免、勤为主要方式的较完善学生资助体系,随着学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在实际工作中也不断显现出一些问题,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对资助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