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学界有一种学术观点认为,人本主义是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思想",与唯物史观是根本对立、界限分明的,他后来抛弃、超越了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创立了唯物史观。这种看法不符合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充分的根据表明,人本主义是马克思哲学中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他在后来的"唯物史观成熟著作"中继承而不是抛弃了早期人本主义的基本思想,其前后期著作的人本主义思想就其理论实质而言具有一致性。马克思早期人本主义与唯物史观之间并不构成"对立"或"冲突",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持、有机结合的。澄清上述事实,有助于科学评价马克思早期人本主义乃至其早期著作的历史地位,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德国古典哲学具有人本主义传统,费尔巴哈超越了传统哲学唯心主义,建立了新的人本主义,其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讨论和对宗教异化的批判对青年马克思产生很大影响。马克思通过研究现实与理论的关系,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认识不断深化。以对人的本质的分析为重要线索,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进行了超越之超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两次转变,由此马克思建立了新世界哲学观。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我们国内,有一部分学者,对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评价很低,这又常常同贬低马克思早期著作联系着。他们对待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常常一言以蔽之曰:那是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的产物,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我们认为,这种态度是非历史主义的,是不科学、不正确的。本文想就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以及马克思是怎样对之进行批判改造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哲学界的同行们。  相似文献   

4.
“两次转变论”者认为,马克思在摆脱了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之后,转向了费尔巴哈式的一般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历史观,在经过“费尔巴哈阶段”之后,才从根本上修正和超越了其费尔巴哈哲学立场,创立了唯物史观。这种观点不符合马克思思想演进的真实轨迹,夸大了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而忽视了两者的根本差异,也忽视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性继承,曲解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历史观的出发点。对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两次转变论”者的评价也与马克思本人及恩格斯、列宁的科学评价不相符合。在马克思哲学史上,费尔巴哈的影响的确存在,但不存在所谓的独立的“费尔巴哈阶段”。  相似文献   

5.
我国学界的流行观点认为,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历史观是一种唯心史观性质的"人本主义历史观",其"唯心主义"、"不科学性"表现在:用抽象的人本主义、理想化的道德观念来批判社会现实,质疑社会现实的合理性。对马克思早期著作历史观的这种批评、指责是站不住脚的。首先需要指出,这种观点用以界定"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合理的。另外,马克思早期著作的人本主义有其具体、明确的内涵,是合理的、正义的、可实现的,用这样的人本主义及其道德观念来批判资本主义黑暗现实并无不妥之处,谈不上是"唯心主义"。最后,还需澄清:"人本主义"与"唯心主义"并无必然联系,唯物主义者同样可持有人本主义立场。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历史观,不宜定性为"人本主义唯心史观",而应理解为以"人本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唯物史观初级形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不一样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其变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他对待费尔巴哈态度的转变,从他认同费尔巴哈到批判费尔巴哈,可以说,费尔巴哈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风标,其前后变化体现在:从推崇异化到客观看待异化;从人本主义关怀无产阶级到客观分析历史发展;从关注人的本质到关注物质生产;从异化史观到唯物史观。透析这些思想变化可以使我们对"卡尔.马克思问题"有更好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思想发展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个问题,这就是,《手稿》时期,马克思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主要是从经济学观点上表现出来的;而《提纲》对人本主义的批判,主要是从哲学上作出的,这中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呢?我认为,近年翻译出版的马克思1845年3月写的《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以下简称《评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一文,为我们提供了这种思想转变的主要线索。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第一次  相似文献   

8.
科耶夫哲学是黑格尔、海德格尔与马克思思想融合的结果,但同时科耶夫的思想中也蕴含着对于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双重误读:科耶夫将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批判中所提到的"自我意识二人"改造为其哲学的起点,将黑格尔的"现象学"转变为人类学,并借助于将这种人类学等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让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相遇。但这种相遇基于对"人的本质"的概念式的规定方式,代表着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它早已被马克思和海德格尔超越了,因此科耶夫所阐发的这条以"海德格尔"解释"马克思"的道路导致了其哲学向传统形上学的倒退。  相似文献   

9.
研究马克思早期美学思想,我们必须从这种思想的最早源头入手。我们不仅要从马克思本人最早的文字作品中去探索,还要到他生活的环境中去寻找一些影响他的美学思想的精神因子。 马克思本人写了什么固然重要。但是哪些人对他的美学思想产生过重要作用,他读过哪些人的著作,他受过什幺样的文化思想教育,这对于研究马克思早期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容忽视的方面。一个人的思想不是一天形成的,某种思想上的转变也不是一夜之间突发的,这里有着深层的精神土壤和思想种子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表现了异乎寻常的热情,掀起了马克思早期思想的研究热,他们研究的成果,据说是“重新发现”了马克思,发现了作为存在主义先驱者的马克思,作为人本主义者的马克思,并企图用人本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因此,搞清马克思的《手稿》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区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有助于科学阐明马克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3,(9):21-25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即"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一思想在马克思理论中具有核心地位,贯穿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全部理论。可以把马克思的人本思想称作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但前提条件是坚持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当代,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应把这一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理论成果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有不同的视野,不同的视野中所研究的问题和遵循的原则互不相同。在思想史的视野中,我们发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整体逻辑经历了从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换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主义哲学原理出发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其经济学理论是不成熟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逻辑,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创造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说。把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的转变,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的解放问题是几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一个世纪哲学思想的主题之一。历史上人本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曾经作出过自己的理论贡献,但是,他们仍然没有找到寻求人的解放的真正途径。只有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给人的解放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理论视角,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的考察,我们便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是如何演进和发展的。一、在人本主义基础上拓展人的解放研究的理论视野马克思全部思想学说的宗旨是人的解放。马克思始终认为哲学是人的解放的头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早期对费尔巴哈哲学改造的思想演进过程包括 :1 843— 1 844年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 ,对费尔巴哈持维护态度 ,其批判采取的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 ;在《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开始了新世界观的探索 ;1 844— 1 845年 ,在《神圣家族》中 ,马克思开始用现实的人的观点代替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观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作了最后的清算。  相似文献   

15.
李庆钧 《学术界》2005,1(5):190-196
费尔巴哈把人仅仅看作是对象性存在物,马克思从对象性活动视角探讨人的本质.马克思运用辩证的总体性方法把人的本质概括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的理论创新,标志着马克思已经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思辨逻辑转变为立足现实分析的科学逻辑.  相似文献   

16.
范春燕 《中州学刊》2004,(2):138-140
马尔库赛被西方有些人称为"发达工业社会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从人道主义出发,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糅合在一起作为其理论根据,批判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并在"修正"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乌托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7.
张曙光 《学术研究》2005,1(1):28-39
本文认为,现代性问题归根到底是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命运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性质并找到解决的途径,我们特别需要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的矛盾性及其历史向度的思想.文章循着马克思的思想历程,考察了他对西方历史上有关人和世界二重化的思想资源的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换和发展,重点论述了以下四方面的问题,一是马克思如何基于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重新看待人及其生活世界的二重化和人的内外部相互关系的;二是马克思如何敞开了人类的历史性存在,历史和历史性的真正含义和重要意义是什么;三是马克思如何依据关于人的存在的历史性思想,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现代人的命运的;四是通过对马克思的"物质生产的此岸"与"彼岸"以及对古希腊文化永恒意义的礼赞,揭示了马克思思想中未被人们重视的另一向度.文章认为,深刻领会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的历史性思想及其理论可能性,并给予开掘和拓展,对于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明确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和人类前景,具有极为重要和迫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作为一个流派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的众多学者从人道主义的角度阐发了对马克思思想中关于自由和人的本质的理解。而他们对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后来的唯物主义关系的解读更彰显了马克思伦理观的独特性。尽管这些解读并没有提供符合马克思原意的解决方法,但人道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确实成为我们今天研究马克思的伦理观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发展观是一种科学人本主义发展观,它扬弃了抽象人本主义发展观和单纯物本主义发展观,科学阐释了"人"与"物"的辩证关系,分析了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物役性"现象及其根源和消解路径。马克思科学人本主义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科学人本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20.
本期导读     
张一兵先生撰写的《人是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一文 ,通过对弗洛姆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的解读 ,指出了弗洛姆在重新阐发马克思早期思想时存在的对马克思的曲解和误读。他指出 :弗洛姆颠倒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关系的历史定位 ,从而将历史唯物主义重新诠释为人本主义。作者对这种乖离了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取向的重新诠释进行了批评。人们解读和诠释经典时 ,常常会带着自己的问题在经典中寻找理论武器。因此 ,对同一研究对象的不同解读后面 ,也许就隐藏着解读者遭遇的时代问题或个体状况。对解读者的解读 ,或许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