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斯迈利的小说《一千英亩》蕴涵多种文学伦理内涵,其中隐性的毒物描写可以将该作品归入后自然小说之列。本文以环境文学之毒物描写为切入点,从环境伦理思考、环境伦理话语、环境伦理诉求三方面分析《一千英亩》的环境伦理主题,指出《一千英亩》等后自然小说中的毒物描写源于作者的毒物意识,是毒物危机背景下人类关于环境末世的环境伦理思考;潜隐在土地之争、父女矛盾等传统伦理话语下,小说揭露人类滥用化学毒物以提高土地产量,忽视毒物对环境和女性造成的无法逆转的危害,表面先进繁荣的农场暗藏着人与土地的生态危机,构成环境危机背景下典型的环境伦理话语;基于毒物描写的环境伦理主题反映了后自然小说的环境伦理诉求,表现出文学创作对特定历史阶段各种伦理观念和伦理道德的独特表达与作家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2.
《啊,拓荒者!》是凯瑟以拓荒者生活为素材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小说中,作家塑造了一位高大的生态女性形象——亚历山德拉,她不辱上帝的使命,在拓荒的过程中对土地实施了良好的托管,建构了诗意的人生,实现了自我超越与生命价值的升华。以生态神学批评的视角欣赏这部作品,有助于推动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的生物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道德关系中各种矛盾的表现形式,带有浓郁的伦理色彩.通过作品,作者表达了对社会的伦理关怀以及重建社会伦理秩序的强烈诉求.文学的伦理学批评是一项悠久的历史传统,但中西文化差异必然导致对文学理解的差异,因此他的作品在东西方文化中呈现出多重的伦理意识和声音.由于作者与书中人物所处的伦理环境特殊,使小说中的伦理关系、小说人物所作的伦理选择,以及为读者提供的道德警示和教诲均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其不仅能让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还能使我们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思考,为我们的时代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小说人物的伦理道德考察,是建立在道德与伦理相区别的理论前提之下的。伦理是民族意识中的主要构成因素,而道德却是指个体对伦理普遍原则的主观的、自觉的行为或意识。新时期小说人物伦理与道德的复杂关系,表现为道德的多向性。就表层次考察,主要有向传统伦理观念贴近、认同以及与传统伦理观念相冲突两大倾向,在每一倾向之中,又有深层次的极其复杂的文学思潮动因和道德评价的多向性。  相似文献   

5.
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的许多作品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分析她的小说《啊,拓荒者》中所反映的男性与女性生态意识上的差异,并通过对女主人公亚历山大与自然关系的分析,说明张扬女性原则有益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40年代,利奥波德创造性地提出土地伦理和土地健康的概念。土地伦理是土地健康的根本保证,土地健康是土地伦理的重要目标。缺失对土地的伦理关怀,土地就会出现生病的症状。斯坦贝克在小说《愤怒的葡萄》中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以沙尘暴和干旱为代表的土地生病症状。拟从科技和机械的滥用,不合理土地政策的误导,战争的推动,科学种植方法的欠缺和土地伦理的丧失等五大方面分析《愤怒的葡萄》中的土地健康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美国作家威拉·凯瑟的早期作品<啊,拓荒者!>中蕴含的生态思想与美国著名生态女权主义理论家查伦·斯普瑞特奈克的生态后现代主义理论不谋而合.小说中的伊瓦、亚历山德拉和卡尔等人热爱土地,爱护动物.虽然他们的思想中拓荒和征服自然仍然占主导,但已具有了朦胧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8.
威廉·戈尔丁在《蝇王》中将人类生存状况融入到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中书写,揭示了以现代性为核心的现代西方伦理价值体系对生态道德的忽视,表现出一种超越现代性的后现代生态伦理意识。小说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非二元对立的生态整体性,批判了破坏生态整体性的人类中心主义和技术理性,指出现代科技由于缺乏生态伦理维度而导致了更大的生态灾难,贯穿着对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道德的崇尚。小说所蕴含的前瞻性生态伦理意识,在生态问题严峻、生态道德缺失的今天,尤为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劳伦斯的小说与生态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是一种新型的伦理学,他试图表明当代人迫切需要一种人与自然的新型伦理关系.他的产生不仅是伦理关系进化的必然,同时也为文学文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试以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的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作<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为模本,以生态伦理学为其理论基础,来说明劳伦斯在小说中是如何来体现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的,并指出:在那个时代,劳伦斯就已经具有深刻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0.
啊!拓荒者!》是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WilaCather,1873-1947)于1913年写的一部小说,是她最为著名的以内布拉斯加作为背景的系列小说的第一部。小说出版后引起很大的轰动,评论界对它的兴趣至今不衰。历来的评论都把《啊!拓荒者!》看作是一...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改塑,导致了小家庭中父子伦理关系的明显改变。因此,作为紧密配合现实生活变化的十七年合作化小说,也聚焦于父权与子辈力量的起伏消长之中。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父权文化价值观念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规约和冲击下终于失去了牢固的根基;二是子辈的主体意识、个性意识和集体观念的确立显示出脱离父辈伦理观念的政治伦理的色彩;三是父子传统的伦理观念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成分被政治伦理观念直接规训。显示出十七年乡村伦理观念的别样风貌。  相似文献   

12.
《啊,拓荒者!》是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描写美国中西部边疆小说中的第一本.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和思考.文章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自然环境描写和主题寓意,探讨作者在小说中表现出的生态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正> 蒋光慈是我国革命文学的拓荒者.他勤奋地撰写了大量诗歌和小说,苦心孤诣地探索如何用艺术的形式反映我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生活,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和农民的反抗斗争.1930年蒋光慈创作了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作品采用了新题材,描写了新人物,表现了新主题,它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阶段.也确立了蒋光慈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对美国西部拓荒者的描写使威拉·凯瑟被认为是一名伟大的边疆女作家。她在代表作《我的安冬尼亚》中,通过将主人公安冬尼亚与小说中其它女性角色进行比较,成功塑造了一位反抗父权权威的女拓荒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爱丽斯·默多克于1957年创作的《沙堡》(The Sandcastle)是一部关于婚姻出轨的伦理小说。分析指出,小说中莫尔与雷恩之间的"婚外情"揭示出人是一个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体现出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之间的伦理冲突。因"欲"而起的"婚外情"是其自由意志没有得到抑制、摆脱道德责任的非理性意志占据上风的结果。激情过后,自由意志的力量渐渐减弱,理性的回归成为必然。莫尔最后的归家选择是其伦理意识回归的表现,其间,理性意志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该小说对于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的婚姻伦理关系也有着重要的道德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代海派通俗小说是上海都市社会的忠实记录,不仅描画了上海都市生存状态和时代精神状况,同时也反映了上海都市伦理和道德问题。因此,以近代海派通俗小说为研究标本,能够深入地剖析和透视这一时期中国都市伦理的发展和演变。从近代市井小说、晚清谴责小说、海派言情小说三种主要类型,可近距离地审视近代上海都市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商业伦理、政治伦理和婚恋伦理问题,从而捕捉中国都市新伦理的源起图景。这些新伦理意识决定了近代都市社会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上同传统社会的巨大分歧,也让盘踞中国社会的宗法伦理制度受到一定程度的批判;同时也体现了捕捉社会风气之先的近代文人以及新一代知识分子试图改善个人生活、改变社会风尚,进而铸造现代国民人格、培养文明健康伦理关系的人文努力,为中国伦理道德由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蜕变和历史转型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部《三国演义》,从它的题材来源来看,可称之为历史小说;从它描写的主要事件来看,可称之为战争小说;从它表现的思想观念来看,我们完全可称之为伦理小说.伦理小说,顾名思义,就是用小说的形式,讨论伦理道德问题,宣传某种伦理道德观念.人类社会关系非常复杂,中国传统的伦理学所讨论的社会关系,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即所谓“五伦”.作为一部优秀的伦理小说,它不可能囊括所有伦理关系,而往往要受到题材的限制,着重讨论一两种伦理关系问题.《三国演义》也是这样,它主要讨论君臣、朋友关系问题,崇尚仁、忠、义等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8.
对于老舍小说创作的叙事伦理,无论是国家伦理、民间伦理还是个体伦理,都可以在满族意识的文化和心理的影响中找到解开问题症结的钥匙。具体表现在:满族意识的压抑性反弹造成了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叙事伦理,满族意识的平民化审视形成了"头朝下"的民间叙事伦理,满族意识的创伤性记忆凸显出关注命运的个体叙事伦理。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写意派情爱小说热衷于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目光,观察剖析人物的言行以及支配这种言行的深层意识特别是性爱心理意识,或展示人物性爱行为的随意性,或渲染人物性爱关系的变态性,来着力表现本能生命特别是性本能与自我伦理意识的冲突过程,着意描摹这一过程的心理演变轨迹及冲突的层次感,显示出了作品强烈的反道德倾向。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政治要求,也是一种伦理诉求,内含了诸多伦理价值和伦理精神。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伦理价值的社会源头发掘其坚实基础,更需要把这些伦理价值落实到相应的具体社会实践中去。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依据,是新时代丰富民族理论的新尝试,旨在从伦理价值、伦理精神与伦理路径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共生、友爱与团结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价值,具有导向作用;包容、互助与尊重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精神,具有价值支撑作用;责任与发展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路径,具有具体的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