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家—翼——黄老学派的著作《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种古佚书,一九七三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系属于《老子》乙种本卷前的珍贵帛书,共一万一千余字。据专家考证,这四种佚书,就是《汉书·艺文志》里的《黄帝四经》。它与《老子》写在一起,而且居于《老子》之前,无疑是黄老学派的经典著作、属于法家的一翼。我们说《经法》等四篇古佚书是标榜黄老的法家之言,最有力的证据在于这几篇书中的内容。四篇从思想方法上看、主要是继承老子并且加以发挥和  相似文献   

2.
论《老子徐氏经说》罗尚贤(一)帛书《老子》乙本及卷前古佚书即是《老子徐氏经说》1973年在长沙马王难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被称为帛书《老子》乙本及卷前古佚书者,抄在一幅大帛上,折叠后放在一漆奁内。此帛书分六篇,每篇末尾,注明篇名和字数,六篇的次序为:《...  相似文献   

3.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四篇书之于良的古佚书,即《经法》、《十六经》、《称》和《道原》。据学者考证,这四篇古佚书即《汉书·艺文志》所载的《黄帝四经》。关于其成书年代,现在学界尚有不同说法。一些学者认为它是战国中期的作品,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它是战国末年的作品。笔者同意前一种说法。 帛书《黄帝四经》是久已失传的“黄帝之学”的代表作,通过这部书可以把握战国时期“黄学”流派的思想概貌。近来,笔者对其进行了研读,发觉其对犯罪的原因和预防问题曾进行过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即使在今天看来也颇有启发价值的真知灼见。鉴于学界至今尚无人从这一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而这一问题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又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故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其加以考察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1973年底至1974年初,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了大批帛书,其中《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等四种古佚书。1976年,文物出版社将这四种佚书单行出版。《出版说明》指出:“这四种佚书,本来各有名称,即是《经法》、《十大经》、《称》和《道原》。因《经法》是其中的第一种,内容也比较重要,所以这次出版,就以它作为本书的书名。” 关于《经法》等佚书的书名问题,学者们作了有益的考证。高亨、董治安两位同志认为,第二种佚书《十大经》可能就是《汉书·艺文志》里的《黄帝君臣》十篇;唐兰同志认为,这四种佚书就是《汉书·艺文志》里的《黄帝四经》四  相似文献   

5.
打开任何一本中国哲学史的教科书,大都把老子人及《老子》书放在孟子之后。理由是:一、孔子之前无私人著书立说之事,故《老子》不会早于《论语》;二、《老子》之文体非问答体,故应放在《论语》、《孟子》之后;三、《老子》之文为简明经体,可见其为战国作品。 诚然,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有云:“道家教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  相似文献   

6.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286年),名周,战国时蒙人,曾作过漆园吏。他的思想“要旨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这部书,《汉书·文艺志》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内篇》七篇在命题、思想、文风上都比较统一,是庄子亲手所写,代表了庄子本人的思想,而《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则可能出自庄子的弟子及后来的道家之手。  相似文献   

7.
黄老之学作为先秦百家争鸣中一个新的道家流派,在战国及汉初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在汉初,曾经成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卷前四种古佚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出土以前,由于书缺有间,缺乏可以明确判定黄老之学思想性质及特点的完整的黄老之学著作,研究比较冷落。帛书出土后,黄老学的研究柳暗花明,但“文革”间也只做了影射的材料。直到一九七八年以后,研究工作方步入正轨。几年来,学术界在黄老之学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努力,而吴光同志的《黄老之学通论》作为第一部系统而完整地考察和评价黄老之学的著作,则是目前这种种努力中较为突出的成果,而且也可以说它是一部关于整个道家思想史的著作。  相似文献   

8.
《晏子春秋》的成书年代,长期存在争论。弄清这个问题,对思想史及文学史和先秦西汉有关古籍研究都有重要意义。笔者主要根据以往研究没有运用过的材料,特别是根据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晏子》与今本《晏子春秋》、竹简《孙膑兵法》、汉墓帛书《经法》等四篇古佚书、《战国纵横家书》的比较,根据《晏子春秋》自身的时代特征以及它与《左传》和《孟子》的关系,来论证其成书年代。  一、《晏子春秋》成书于西汉初年质疑前不久,有两位学者在有关论文中提出,“《晏子春秋》的成书应该是在西汉初年”①。实际上,这种观点梁启超早已提出。此后…  相似文献   

9.
论组成《老子》书的四种老学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章句间多有前后矛盾和重见叠出现象.学者的解释大体有三说:一、该书为一专著但有后人渗入部分;二、该书是一部撷取多家精言的汇编;三、该书本来就没有明白体系.无论那一种解释都认为《老子》书是一部单一著作. 《老子》书看来是由四种产生于不同时期的各有明白体系的老学著作汇编而成.这四种老学著作因没有篇题,连书直落,经长时间流传而模糊了面目,被误为上下分篇的著作.因篇幅所限,本文现仅重点讨论各篇自成体系的道论和德论,间以比较说明.各篇暂标以甲、乙、丙、丁为目.  相似文献   

10.
再读郭店竹简《老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学术界对郭店竹简《老子》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在郭店简本《老子》之前已有一个较完整的《老子》原本,简本则是它的节选本;另一种认为,简本《老子》是一个完整的原始传本,今本则是在简本的基础之上增篡而成的。本文认为,简本《老子》很可能是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多种老子语录或著述中的三组文字,是春秋末年流传下来的,至战国晚年才由后人合编增补成较完整的帛书本《老子》和今本《老子》的。至于简本《老子》与儒家的关系,虽说简本《老子》没有后来的“绝仁弃义”那样公开反儒的文字,但亦有贬抑儒家思想的倾向。对于这点我们也是应当加以注意的。  相似文献   

11.
郭店竹简《老子》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 年10 月,湖北省荆门市四方乡郭店村一号战国楚墓中,出土了八百多枚竹简。这批竹简可分为道家著作和儒家著作两部分。属于道家著作的共两种四篇:《老子》甲、乙、丙三组和《太一生水》一篇;属于儒家著作的十一种十四篇:《缁衣》、《五行》、《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唐虞之道》、《忠信之道》和《语丛》四篇。经过专家们的整理和识别,楚简图版及释文已于1998 年5 月由文物出版社以《郭店楚墓竹简》之名出版发行。郭店一号楚墓是楚国贵族的墓地,考古专家们根据从一号墓随葬品中的漆耳杯“东宫之师”铭文推断,该墓主可能是楚国太子的老师。一号墓的年代,属于战国中期后段。其具体时间不晚于公元前300年,也就是说是公元前4 世纪末的墓葬,而墓中竹简的书写时间,应当更早一些。郭店竹简的出土,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现将有关郭店竹简《老子》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姚圣良 《中州学刊》2023,(4):125-130
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中的黄帝形象,一是以道为本,又兼具法家色彩,从老庄的“虚无”转向了黄老的“务实”;二是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表现出一统天下的封建君主化特征;三是神性彻底消失,由此前的人神合一变成了纯粹的世俗之人。该书中的黄帝形象,是战国秦汉间“百家言黄帝”这一特殊背景下的产物。在黄帝人文初祖形象发生发展的链条上,该书的贡献虽不及《史记》,但也构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3.
<正> 从现存《韩非子》一书可以看出,韩非继承了先秦朴素辩证法的传统,并对老子辩证法深有研究。其中的《解老》、《喻老》是我国最早给《老子》作注释的著作,先后共选注了《老子》中的三十一章。此外,在《主道》、《扬权》、《内储说》、《外储说》、《难三》、《难四》、《六反》等篇中,也多次引用过《老子》中的有关辩证法的思想,并根据  相似文献   

14.
短论六则     
一、仁学分化而本质仍存香港《二十一世纪》杂志第12期载夏中义《仁学结构的整体分析》一文,强调孔子后学分成八派,当然的恶果是仁学的解体或仁质的失落。这一观点似嫌武断,宜改“当然”为“可能”。须知孔孟之间有子思学派,孔子的孙儿孔伋(子思)领导八派中最强劲的一派。所以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为子思学派的代表作《德行》和思孟(子思及其再传弟子孟轲)学派的《四行》、《五行》。《德行》篇重视忧患与安乐的必然关系:“君子毋(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知(智),无中心之知则  相似文献   

15.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国哲学的经典。自先秦韩非《解老》、《喻老》以来,历代注老、诂老、解老、释老之书层出不穷,连篇累牍,数以千计。其中有真知灼见,能光被学林之作,亦不在少数。致使后来为学之士,欲超越前人水平,另为独具创见之诠释者,甚难。不意李水海同志却知难而进,独辟蹊径,从楚语方言入手,考证训解《老子》,成《老子<道德经>楚语考证》(下简称《考证》)一书,严谨精细,系统深入,新意迭出,成一家言,使《老子》研究别开生面。 《考论》一书,考释帛书《老子》中楚方言辞语凡五十一个,探索楚语的起源、形成、演变以及《老子》所用楚语和通语异同的专论三节,考证《老子》成书时代的论文一篇,无论是词语考释还是专题研究,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学术水平。概言之,全书特点有四:  相似文献   

16.
关于郭店楚简《老子》文本,历来都有争议。本文通过考察郭店楚简《老子》的内容和文体特征,认为郭店《老子》文本显示《老子》一书原是经、传的混合体;郭店《老子》甲组属“经文”,乙、丙二组属“解说文”。根据先秦“解说文体”的特点,我们认为郭店楚简《老子》乙、丙二组中仍有部分“经文”,需要从“解说文”中剥离出来,还先秦《老子》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7.
以前 ,人们总感觉到道家思想中有很多消极的成分 ,而且是避世的、内向的、不大符合现实等等。但是帛书《黄帝四经》(以下简称《四经》)的发现 ,给人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经》已有很多积极现实参与而外向的思想。《四经》对《老子》思想有吸收和继承 ,也有改造和发展。唐兰先生已提出过《老子》在政治上是消极的 ,《四经》则比较积极。〔1〕因此本文主要围绕这一思想 ,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中有两篇属于《易》类的书,分别以《筮法》和《别卦》为题收入2013年底出版的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四辑中。就卦名、次序、写法等内容来看,《筮法》与《别卦》确与《归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一)《老子》一书是由《道》和《德》篇所组成,后世因之称为《道德经》,"道"、"德"是《老子》学说的重要范畴.但是《老子》中所谓的"道"、"德"与传统观念的道德是截然不同的,童书业在《先秦七子思想研究》中说:"老子认为真正的'道德'乃是一般所说的'道德'的反面".此语道出了老之之所谓"道"、"德"的特质.在《老子》学说中提出"天法道",因此"天之道"乃是"道"的表现,而与"天之道"相对立的,则有所谓"人之道".《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我们认为,这"人之道"就是《老子》当时"一般所说"的"道","天之道"则是它的反  相似文献   

20.
范蠡生平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于春秋末期、战国初年的范蠡 ,先前不大为学术界所重视 ,但近几十年 ,随着学术研究的逐步深入 ,特别是马王堆帛书、郭店竹简等地下资料的不断发现 ,学术界日益感觉到了范蠡的重要性。   1990年 ,李学勤先生曾指出 :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因袭了《越语》 ,所以“《越语下》又应该比《黄帝书》早一个时期”。“如果《黄帝书》确不迟于战国中期 ,《越语下》就当是战国前期的作品 ,和范蠡的时代相近 ,其所述范蠡的思想应该是接近实际的。”①1992年 ,陈鼓应先生也认为 :“范蠡可能是黄老之学的创始者 ,也可能是老学到黄老之学的重要中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