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人与自然沟通的重要途径,其发展历史集中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保护自然环境,创造人与自然相协调的人造环境已成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观念和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古代和近现代历史上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对立的。今天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人们希望通过人与自然的协调 ,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并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 ,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考察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分析三种历史形态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及其各自与当前生态危机的不同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必须"走进"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4.
如何使人类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指协调社会人际关系。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道德在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维持协调、平衡中的重大作用。一、人与自然界的协调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平衡,唯一的方法就是约束人的行为。停止对自然界的无节制的掠夺和破坏。这就客观上要求改变“地球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资源库”的观念,改变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人类只有对保护环境形成道德观念的一致性,并规范人的行为,人与自然协调…  相似文献   

5.
人类中心主义:人的主体性视阈中的应然意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人类价值主体地位是不可逆的。作为一个价值命题,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的主体性视阈中的应然意境,人类利益才是人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方面,人可以而且应该发挥主体作用,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提出必须改变当代人与自然紧张和对立的关系,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借鉴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只认为人具有价值、人是主导,一直都把人自然界看作只是人类的工具,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形成了"人与自然"的二分关系,"人-物"的格局,这样的暴虐行为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恶化,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然作为主体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新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在人类与自然的长期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天人合一为基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进行过深入认真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生态理念。充分挖掘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资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富于现代生存智慧的人们广泛讨论和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本文则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发展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的尝试性探讨。 纵观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人崇拜自然”、“人征服自然”和“人协调自然”三个基本阶段。在远古时代,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幼稚无知和对大自然的软弱无力,因而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渐产生了自然崇拜。当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特别是进入机器文明时代以后,人类越来越显示出“征服自然”、“主宰自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提出必须改变当代人与自然紧张和对立的关系,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借鉴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孔子原典和谐理论中,涉及关于社会和谐的理想、人际和谐的标准、秩序和谐的尺度、教育和谐的模式、人格和谐的要求、天人和谐的原则等。这些原典和谐思想固然产生于以礼制为本的王权社会,但其中仍然存在着不为特定时代和社会形态所限制的恒常价值。这种关于人作为本体存在的价值体认,可以为我们在树立科学世界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达到人与社会和谐、个人身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提供难能可贵的生态智慧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西方学者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生产中心主义,忽视环境保护",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歪曲。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很早就关注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从属性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统一;从主客体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和谐统一;从本体论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有机体和无机体的和谐统一;从历史观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和谐统一;从价值取向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和谐统一;从现实性关系上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目标是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是一种从根本上超越了有机论自然观和机械论自然观的新范式,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3.
该文指出,灾害是人类与自然界系统关系失调的结果。在工业时代,人类生产迅速发展,破坏了这个系统最敏感部分之间的和谐结构。环境与资源危机促使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思维方式发生变革。人类必将在21世纪依靠几千年积累的文化成果,成功地建立人类与自然界新的和谐,并使灾害从高峰迅速回落。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起的三种基本关系,现实中由于人主体意识的强制入侵导致这些关系的冲突与恶化,因此人作为理性的一方必须为恢复这些关系的和谐做出自己的道德承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必须超越人类利己主义,主动承认自然的“赋予性主体”地位,从而通过保障自然的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他人关系中,人必须摈弃个人利己主义,根据对所有人普遍有效的理性法则行动,从而通过尊重他人的目的性存在重建人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在人与自我关系中,人必须节制自身的情欲,彰显人不同于动物的理性本质,从而通过道德上的自我实现促进人身心的和谐发展。这就是人在道德上必须对自然、对他人、对自我做出的道德承诺。  相似文献   

15.
“自然法”作为西方重要文化思想,对现代文明社会的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精神实质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权利的维护、对人性的关照和对理性的倡导。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人性权利、实现社会公正,与自然法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在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自然法精神,根据自然法精神的要求尊重自然和人性权利,通过理性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个和谐整体。建立和谐生存世界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是自然界生命价值的承担者与呵护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主体。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运用于现代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图书馆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精神,提供人性化服务,为读者创造一个亲切、温馨、宽松、和谐的读书环境。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包括外在的现实和谐与内在的人性和谐两个方面。目前人们讨论得更多的是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而忽视了内在和谐的建构。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是人与自然外在和谐的根据。人只有在自身内部生成与自然和谐的人性,完成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才能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对象化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8.
当代人类的实践活动所造成的“全球问题”和“人的物化”状态 ,构成了当今“时代精神”的内在矛盾。人类要解决这两个矛盾 ,只有使人类中心思想从属于“民胞物与”精神 ,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9.
在弗洛姆看来,人的自然性决定了人对于自然的依赖,然而人又始终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为了自由而必然走出自然。由于现代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将自然视为自由的障碍物,从而对自然进行征服和改造,最终导致自然的异化。然而,人与自然之间尽管存在着矛盾性,但并不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冲突。当今频繁爆发生态危机的根源不在于人与自然的矛盾,而在于不健全社会培养的不健全之人,因而要克服生态危机,使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和谐就必须造就健全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