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作为我国的毗邻地域,东南亚地区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对外开放和加强交流合作的“最近投射区”,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起着“示范、连通、提升、巩固”的作用。为此,我国在加强中国—东盟政治对话和经贸往来的同时,还积极打造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支柱。而作为人文交流重要载体的教育,是传统且基础的人文交流形式,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重要媒介,有助于加深“亲缘”文化的联结,加固人文交流的文化纽带;能够有效对接东盟人力需求,打开人文交流的双向通道;有利于形成“知华、友华、爱华”的观念,培养人文交流的国际使者等。为深化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充分发挥教育的媒介功能,可切实推动构建“以教育为媒”的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机制,从三维主体出发形成基于国家宏观指导、机构中观推进、民间(个体)微观影响有序整合的协作格局。国家层面主体应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机构层面主体需务实推进中国教育“走出去”与东盟资源“引进来”;民间(个体)层面主体可积极参与中华文化、中国形象的海外传播。统合多方力量,协力推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走深走实,促进民心相通。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合作呈现出进程加快、领域拓宽、空间扩展三大发展路向。未来,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可采取如下合作策略:加强国际道路的建设,放大通道功能;深化中国与东盟产业互联互通,延展合作网络;促进跨境人口便利流动,畅旺人文交流。  相似文献   

3.
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是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的构建现状与双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尚存在一定差距,需要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和考量。为了推进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在社会层面要维护双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奠定基本前提;在经济层面要深化合作,为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提供根本动力;在文化层面要交流互鉴,为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搭建有益桥梁;在法治层面要完善制度建设,为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是一个漫长与曲折的过程,观念结构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建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分析身份建构与中国—东盟关系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寻找制约中国—东盟合作深入开展的观念性因素,并进一步探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以及中国—东盟未来身份新的定位。  相似文献   

5.
李世泽 《学术论坛》2006,(3):103-105
中国—东盟博览会撑起中国与东盟共享商机的合作平台。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信息平台,促进信息互通共享与合作开发,使之成为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风向标”;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贸易平台,促进市场对接与开发,带动中国与东盟区域贸易;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投资平台,促进区域内资本自由流动,增强对区域外外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论述为认识和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在“新时代文化自信是什么”维度上,从文化自信的主体、客体、力量等分析文化自信的内在构成和外在表现等;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的中国人民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在“新时代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维度上,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主要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文化根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在“新时代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维度上,主要有增强文化自觉和价值观自信,提高文化自信主体的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随着中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东盟巨大的市场潜力的提升,东盟国家正逐渐成为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市场。然而,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在“走进东盟”的过程中,面临着东盟各国数字经济营商环境参差不齐、“文化折扣”存在、中国与东盟的知识产权协调规则有待完善、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内容创意能力有待提高、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有待完善等问题和挑战。对此,中国应与东盟加强数字技术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推进本土化策略,降低“文化折扣”;完善知识产权协作机制,提高针对知识产权事项的治理能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化,增强文明共情;完善配套产业政策,强化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8.
“泛珠-东盟”旅游合作的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泛珠三角”作为一个经济合作区域,在建设“无障碍旅游区”的过程中,应顺应建立更为密切的中国—东盟合作的发展趋势,发挥自身与东盟旅游合作的优势,利用与东盟旅游合作的制度安排的多样性以及旅游合作中的机遇、机制和平台的多重性特点,开展与东盟的旅游合作对接,建设“泛珠三角—东盟旅游经济圈”,将“泛珠三角”建设成为“中国—东盟旅游经济圈”的桥梁和枢纽。  相似文献   

9.
朱莉 《南方论刊》2014,(11):16-18
进入新世纪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更加明显。2010年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旅游合作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广东省作为该区域经济的重要参与者,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在中国—东盟生态旅游领域拥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广东省自身生态旅游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机制不够健全,与国内其它省份相比竞争力相对薄弱,其生态旅游产业亟待大力开发。本文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探析广东省如何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在互惠互利的条件下,通过区域生态旅游合作整合资源优势、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广东生态旅游业迈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文化是立国的根基”论断突出了文化建设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凸显了文化建设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意义。“文化是立国的根基”这一论断包涵着对文化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的重新界定,蕴涵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建设的功能、地位和作用的全新认识和重要意义的深刻洞察。“文化是立国的根基”论断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规律、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中华五千年文化发展规律和世界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上的升华和发展。深入挖掘和领会“文化是立国的根基”论断的丰富蕴涵及重要创新,对于全面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的历史逻辑和精髓要义,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东盟自成立以来,在维护地区政治稳定、推动安全合作与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积极与重要的角色。随着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东盟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在强化政治安全共同体与经济共同体的同时,向社会与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发展。在东盟社会与文化极其复杂与多样的环境下,社会文化原则的认同与规范一致是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成功的基础与前提,以人为本、社会福利、社会正义、捍卫人权、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包容与多元文化主义等现代的社会文化观念,成为建设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与重要原则。尤其值得指出,随着中国与东盟地区合作的深入发展,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的规范原则以及实践方式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与借鉴,这对中国全面深化与东盟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3,(9):230-234
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推动中国与东盟友好发展以及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但同时也存在着交流与合作发展不均衡、合力不足、文化冲突易发以及意识形态和政治壁垒等现实障碍,这势必影响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顺利发展。今后可在加大对东盟文化软实力拓展的力度,制定对东盟教育领域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整体规划,大力发展东南亚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推进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开拓创新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式、新机制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3.
“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和”文化是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表达,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发展基础,而且还是民族文化的生存根基与创新根本。中华民族主文化与少数民族亚文化之间具有“和”的基础,体现出“和”的状态。主亚文化的共荣之“和”是中华民族主文化与少数民族亚文化共同的发展旨归。  相似文献   

14.
借助Johansen协整检验法和向量自回归模型技术分析中国—东盟贸易额与我国沿海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及远洋运输船舶运输净载重量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港口和海运在中国—东盟双边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造更加高效的港口条件和海上运输条件,加强中国同东盟的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进一步深化中国同东盟的经贸关系;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深化也为我国沿海港口建设、航运业发展扩大了空间,起到了协同带动作用,为中国与东盟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夯实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10 1”模式为具体内容的“10 3”机制虽然不是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但其运行方式对东亚的未来合作将产生重要影响。而“10十3”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于中日、日本及东盟问和谐的关系,特别是中国与日本的关系。“10 3”框架为中国与日本提供了相互学习和适应的环境,为中日间的进一步合作创造了条件,东盟在区域合作方面的丰富经验将使以东盟为核心的“10 3”机制在中日合作的基础上全面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数字丝绸之路”视域下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理念和模式不断演变,数字化、多元化、现代化成为客观而普遍的需求。近年来,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领域逐渐增多,在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随着“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数字鸿沟”问题依然突出、数字安全威胁不断升级、数字教育治理效能不高等等,成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实现数字化成功转型的主要障碍。为此,“数字丝绸之路”视域下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应增强数字政府效能,探索数字教育治理规则;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优化数字教育环境;筑牢数字安全屏障,创建包容友好的数字教育生态;构建数字教育合作格局,共建高等教育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企业文化有它的独特性,什么样的行业,生成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大庆油田井下作业是石油企业一个苦、脏、累、险的行业。大庆油田第七采油厂作业大队党委以“实施员工满意工程,营造和谐进取氛围;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打造精干高效团队;实施创新创效工程,加固强企发展根基”为目标,为企业发展“松土加肥”,培育行业特色文化,并自觉将这种特色文化植入大队的经营管理之中,促进了文化与管理的有机融合,全面推进了基层管理工作的升级。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也是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大户,而近邻东盟一些国家能源丰富,这就为中国与东盟之间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不断发展则促进了能源合作。此外。地缘之便则有利于合作。中国与东盟诸国间在石油和天然气方面的合作形式多样:首先是油气贸易。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的贸易;其次是联合勘探与开发,既包括在双方领土。(海)的勘探与开发,也包括在争议海域的合作,即南中国海的合作尤其值得注意,因为这一合作已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最后,确保石油通道安全方面的合作,特别是马六甲海峡安全合作以及在泰国或缅甸如何开辟替代石油通道。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来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开创了"黄金十年",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均衡、交流对象重点不突出、缺乏文化产业品牌等问题。为构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钻石十年",应注重平衡发展,以东盟各国的发展实际为基础,量身定制有针对性的文化交流合作战略;注重文化品牌培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合作;充分发挥西南、华南省区的桥梁作用,以线带面推动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注重平台建设,搭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大平台。  相似文献   

20.
“新国学”是对章太炎的“国学”的发展,是以中国现代文化为根基建构起来的。五四开启的中国现代文化是在中西文化整体比较中产生的,体现了中国文化自身的真正发展,从章太炎到鲁迅更为突出表现出寻求中国文化主体精神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