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万明 《领导之友》2012,(10):34-35
曾国藩是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完美典范,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令人注目的影响。中国现代史上最为著名的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推崇曾国藩。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后来他还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是一个"办事兼传教之人"。蒋介石说曾国藩"足为吾人之师资"。国学大师章太炎说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  相似文献   

2.
过则勿惮改     
<正>《论语·学而》曰:"过则勿惮改。"意思是说,有了过错要勇于改正,不怕改正。由此可见,知错就改是儒家倡导的一种自我修炼、自我完善的方式。曾国藩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实现了士大夫"三不朽"的人生追求。毛泽东也曾发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感慨。"君子太上立德",曾国藩始终把"立德"放在首位,他天天进行反省,曾在家书中这样写道:"念念欲改过自新"。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的好友欧阳兆熊,写过一部有名的笔记,叫《水窗春呓》,里面写了不少关于曾国藩的史事。在“一生三变”这条笔记里,有这样一句话:“(曾国藩)尝自称欲著《挺经》,言其刚也。”关于曾国藩的“挺经”,曾国藩的孙婿吴永在所著笔记《庚子西狩丛谈》卷四中也曾谈及,他记李鸿章曾对他说:“我老师的秘传心法,有十八条‘挺经’,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李鸿章所说的老师,就是曾国藩。曾国藩是否确曾著过“挺经”呢?从这里举出的两条笔记看,似有两种可能:一是著过;领导一是仅仅有腹稿。若是著过,大概也只是自藏本,因为从未见过有《挺经…  相似文献   

4.
韩洪泉 《领导之友》2013,(10):55-56
胡林翼(1812年~1861年),湖南益阳人,晚清重臣,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他在领导方法上独具风骚,连曾国藩也自叹不如。时人称赞:“世徒知曾、左之功,而不知胡文忠固在曾、左之前。盖胡公之学与才,实无逊于曾、左。”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在担任礼部侍郎期间,很欣赏李鸿章。这天,李鸿章前去拜见曾国藩。差役告之曾大人在洗脚,让他稍等。等了两个时辰,曾国藩才传见他。  相似文献   

6.
郑光辉 《领导文萃》2010,(11):55-58
桃李满天下的曾国藩 曾国藩本人虽不善带兵打仗(曾亲率大军上阵,结果全军覆没,几乎跳江自尽),但他那帮连皇帝圣旨都敢不遵的湘军悍将只要收到他的书信,就立马变得服服帖帖。  相似文献   

7.
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前一年(1917年),毛泽东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遇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近代中国人尤其湖南人,从权贵政要、志士仁人到青年学子,大多佩  相似文献   

8.
康乔 《领导文萃》2008,(13):47-52
把鲍威尔和曾国藩放在一起显得非常不协调——对于当下中国企业的领导者来说,《鲍威尔领导秘诀》要放在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而《曾国藩十二招治人手段》只能放在家中的卫生间里。不过,如果把“治人手段”中的“治”改成“领导”。品味高下之分就不再那么明显。如果再摒弃《曾》中的糟粕,两者同样精彩。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 《决策探索》2005,(12):86-87,92
中国向来以“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作为友道至高境界,但实际上,不但“富贵不相忘者”极少,而能够“同患难”的就更是少而又少。曾国藩在湘军中灌输一种灵魂,就是“生死不弃”,这也是湘军这个团体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曾国藩认为说得到,自己也必须做得到。.他进驻祁门险地就是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同时,他又让幕僚们离开这个生死之地,颇有点独行侠的气概。  相似文献   

10.
流沙河说,曾国藩既可恶又可 怕。他写了一篇随笔《可怕可恶的曾国藩》评说之。说曾国藩可恶,不是新论,罗尔纲先生早就给曾国藩定过性,说他是“一个大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测字     
邹吉庆  长河 《领导文萃》2006,(5):137-139
清朝名臣曾国藩在京为官时,常微服到民间暗访。有一天早朝回来,他又脱去朝服,换上便装,独自从花园的角门走出去,来到人声嘈杂的大街上。曾国藩在熙攘的人群中慢慢走着,猛见街口有一算命摊,卦旗上写着“测字看相”四个大字。曾国藩一时兴起,便向那算命摊走去。算命先生见来了客人,忙起身打招呼:“这位客官,您是看相,还是测字?”“测字。”曾国藩不假思索随口回答。“请客官赐字。”算命先生打开砚台,递过毛笔。曾国藩提笔蘸墨,在纸上一挥而就写了个“人”字,随即将笔搁在砚台上。没料想那笔没搁稳,竟从砚台上滚落下来,停在刚写的字上。算命先…  相似文献   

12.
名人趣闻     
清朝名臣曾国藩与太平天国作战,攻下南京后,各方礼赞歌颂的诗文书信,如雪片般飞来,曾国藩一概敬受不辞,并吩咐幕僚将之装订成册。 然后他自己在上面题了“迷汤大全”四个大字。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作为晚清的重臣、名臣,其最显赫的“功业”,自然在于统帅湘军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消除了所谓“粤匪”对清王朝的致命威胁,并且曾在“两江”和直隶要区担任总督,施治一方,建树政绩。而他在成为湘军统帅之前所有过的为期十多年的京官生涯,则被相对地冲淡。曾国藩的京官生涯  相似文献   

14.
“从政要读《曾国藩》”,显然是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带来的轰动效应之一。《曾国藩》热固然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本身的魅力分不开,但仅凭这一点恐怕不能完全解释《曾国藩》之所以如此受国人、特别是精英阶层的厚爱。《曾国藩》热肯定是反映了身处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于那个时代的一位伟人产生的带有时代特征的共鸣。本刊也曾断断续续地选用过这方面的几篇好文章,从官场、际遇、心智、人生等侧面,或褒或贬地把这样一个晚清重臣、赫赫有名的曾文正公,从我们认为有意义的特定的角度,引介给大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认为这确确实实是一部好书,而有关方面的评论中也确确实实有不少很值得一读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王凤翔 《决策》2011,(5):84-85
战场如职场,猛将如云,人才济济,并非只是简单的数字叠加。郭子仪在选人用人上就曾被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誉为“公而忘私第一人”。  相似文献   

16.
回忆高小初中,国文教师选讲《曾文正公家书》,催人磕睡,记不起讲些啥。校长每周训话,又抬出曾国藩大圣人做榜样,烦死人了。四十年代来成都读高中,《曾文正公家书》有廉价本,青年路书摊上摆着呢。本想翻翻,听同学说蒋介石爱读此书,便决心不看了。五十年代做了编辑,又听同志们说此书“反动透顶”,想看看到底如何反动,图书馆里又没有了。跃入六十年代,读了罗尔纲研究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一篇文章,才晓得曾国藩加冠了,是“现行反革命分子”,觉得这顶帽子有趣。现今混到六十快退休了,突然瞥见湖南大学出版社精印的《曾国藩家书》,非常吃惊,买一本…  相似文献   

17.
再看曾国藩     
曾国藩的办事精神曾国藩有一点值得表扬的,是他坚毅不拔、不屈不挠的“挺”劲。他自己说过,他做事有一股挺的精神,挺,就是挺住、挺下去,挺得过要挺,挺不过也要挺,就是要挺过难关。他是不是受过考验?是不是都能挺过呢?有一次在安徽跟太平军作战的时候,因为战略错误而  相似文献   

18.
<正>识人用人、选贤任能,可谓千古难题。但作为晚清扶危救难的中兴名臣曾国藩,于为官从政之道,识人用人之法,确有独到见解。居官入仕者,倘能思之、鉴之,必能大受裨益。话说,李鸿章曾向曾国藩举荐三个人,恰好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就让人在厅外等候。那承想,曾国藩散步回来,从察言观色中已有定论,当李鸿章请他当面考察选用时,曾国藩却直言相告:"面向厅门、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服务的工作;中间那位阳奉阴违、  相似文献   

19.
周昂 《领导文萃》2011,(15):64-68
“其实,曾国藩这个人既不是圣贤完人,也不是十恶不赦的罪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了深刻内涵的悲剧人物。”唐浩明如是说。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是清朝中后期的重要人物,其在维护封建统治、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功过自有历史定论但作为封建统治时期的最后一个“圣人”,其立言立德之处。却多为后人研究和借鉴。近期翻阅有关曾国藩的书籍,感触颇多。印象最深的是曾氏明确提出,“耐烦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也是为政第一要务”,综观曾氏一生,他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