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修辞现象到认知现象——谈隐喻的两大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觉华 《学术交流》2006,(7):135-137
隐喻研究在中国和西方历史悠久。隐喻历来被看作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辞格。隐喻可从不同视角划分为修辞隐喻和概念隐喻两大类型。而隐喻的相合,则是一种主观上带有内涵意义的融合,是人的审美力与艺术想像力的体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隐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为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相似文献   

2.
蒋同  钟厚涛 《唐都学刊》2006,22(5):73-77
对中国大陆地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隐喻研究进行了宏观审视:文章第一部分从隐喻的概念、隐喻的分类、隐喻的工作机制、语料库的整理、西方隐喻研究史等五个方面对西方隐喻研究在中国的接受情况进行了梳理;文章第二部分从对西方单一隐喻理论的评介、对西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隐喻理论的对比研究以及对西方隐喻理论的整合等三个层面,从中国本土的学术立场对西方隐喻理论进行了回应;文章第三部分对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和运用隐喻理论对相关问题的解释进行了探讨。最后,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则简要地点出了目前学界亟待深化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8,(9):101-104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和文学的结合,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快速发展,英文诗歌和诗歌隐喻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隐喻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作为隐喻的重要载体,为我们分析隐喻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资料。人们普遍认为,诗歌隐喻比日常隐喻更具有审美性、新奇性、趣味性和神秘性。诗歌隐喻的解释是一种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激活、联想、抑制、推理等方式来理解诗歌隐喻。读者在语言语境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混合、映射、框架和其他认知操作的过程,最终成功地获得隐喻意义,理解英文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孙毅 《唐都学刊》2010,26(5):123-126
《隐喻学导论》是由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两位学者Murray Knowles和Rosamund Moon共同编写、由英国著名学术出版机构Routledge公司于2006年隆重推出的介绍隐喻学的导论性专著。全书共十章,简明扼要地阐释了作为掌控人类思想和行为的隐喻机制的实质、隐喻的系统运作、隐喻的理解、隐喻的应用和隐喻研究的趋势和方向等维度。本书对于英语语言、语言学及英美文学的研究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今不揣冒昧,简要地述介该成果。  相似文献   

5.
付军龙 《学术交流》2007,(8):129-132
隐喻是艺术理论中一个原点性问题,是一个不断被思考与解答的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话题。隐喻研究是人类反观自身、反思自我的一种必然行为。本文以"叙事语言中的隐喻问题"为研究对象,从语言的局限、叙事隐喻的超越,探讨隐喻在文学叙事领域存在的原因,并借助索绪尔语言学对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划分,发掘叙事隐喻中"无法言说之言说"意义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孙冰 《社科纵横》2009,24(1):88-90
认知语言学抛弃客观主义的哲学观,提出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从概念结构、概念化、范畴理论、认知模式等有关认知理论入手说明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即,不能独立于人这一实体。实际上概念和意义重合。传统的一词多义理论也被隐喻理论替代,即隐喻是真实的。但有不同学者对隐喻理论相关问题,如本原问题、隐喻概念和概念隐喻的区别等提出看法,这里列出供讨论。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5,(7):116-118
语法隐喻是语言的系统概括,概念隐喻反映了人的基本认知经验。在构式语法的解读中除了跨构式的联结自身存在的认知(概念)隐喻外,语法隐喻的解读可以说明构式的紧密度和语义的高度概括。双及物构式内部的隐喻之外,语法隐喻的解读也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8.
陆全 《社科纵横》2011,26(2):105-106,109
隐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联系反映了民族的文化心理、精神和审美观。把具有文化意象内涵的隐喻翻译出来,使译入语读者有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是隐喻翻译的难点。辜正坤对《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中隐喻文化意象的翻译,为探讨隐喻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和理念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汉语饮食隐喻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以人的基本经验为基础.隐喻的形成,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结构映射,即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存在着一个主导概念隐喻,即:吃饭是人生.这个主导概念隐喻存在于一个系统观念联系里,包含一系列的子概念.汉语中存在三类饮食隐喻现象,即分别从具体的饮食概念域、从表示动作状态的饮食概念域、以食味词为源域到非饮食概念域的映射,暗含于这三类隐喻现象其中还有众多的子概念隐喻系统.汉语中大量饮食隐喻的存在和汉民族的具象思维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董胜 《社科纵横》2012,(2):172-175
隐喻能力是一种独立的能力。隐喻能力培养可以提升二语学习者隐喻理解能力、诠释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目标语思维方式,最终获得语言能力提高和交际能力的加强。隐喻能力培养是第二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二语教学中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建立由教师、同伴共同组建的学习团队,采取"支架式"教学方法,结合语言输入和可理解性输出理论及自主学习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隐喻能力,将显著提高学习者隐喻能力和概念流利性。  相似文献   

11.
概念整合理论可用来阐释隐喻现象,尤其适于分析实时隐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与推理机制。它启发我们以语义、概念为出发点,通过语言形式挖掘语义结构,帮助解读隐喻,建构新概念。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探究当前"蚁族""、蜗居"等动物词流行语的意义构建,加深对隐喻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国外语言学界对隐喻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语义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向.在这一过程中,Black、Searle、White、Davison、Lakoff和Johnson等学者对隐喻的研究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加深了人们对隐喻的认知机制及其认识论基础的理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成果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隐喻研究也因此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隐喻研究只限于对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如今隐喻研究已超越语言本身的范围,人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本质.在Lakoff和Johnson(1980)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的特点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概念来表达抽象的概念.隐喻使人类认知思维对不相关的事物产生相似联想,利用对不同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是人类组织经验的工具,开拓了人类认识事物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王衡 《唐都学刊》2012,28(5):85-88
尽管艺术隐喻研究在西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而在中国它却是一个新兴学科。直至20世纪90年代,艺术隐喻研究才在中国真正兴起。20世纪末以来,中国学者也为之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尽管如此,当前艺术隐喻研究的视野仍然不够宏阔-主要局限于语言学和修辞学的范畴,而且系统性的研究也比较缺乏。王炳社先生的《隐喻艺术思维研究》无疑是当前国内艺术隐喻研究取得的一项新成就。《隐喻艺术思维研究》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路清晰,视野宏阔,建立起了一个较为完备、系统的艺术隐喻思维理论体系。第二,立足艺术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原创性。第三,始终以艺术的诗性精神为着眼点,使艺术隐喻的本质特征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7,(12):112-119
认知心理意义上的具身认知肇始于Lakoff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开创性地将感知觉图式与概念表征联系起来,对传统"符号表征与计算"立场的第一代认知进行了革新。在理论假设与研究层次上,源于语言归纳、具身心理机制、认知神经层次等问题使得概念隐喻观被视为"不彻底的""弱具身"取向。近年来的实证研究,从时间-空间隐喻、温度-人际隐喻、道德感隐喻、重量隐喻等领域内均发现了隐喻始源域-目标域之间的"双向映射",意味着概念表征-具身经验间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随后Barsalou提出的知觉符号理论则从更为深层的角度——神经生理层面对具身现象进行了描述与预期,并得到了诸如:镜像神经元、隐喻句理解、"动感共振"等神经生理现象的支持。今后研究应从心理-生理视角出发对具身现象进行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禹杭 《社科纵横》2023,(1):150-154
旅游供给侧视角下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研究的话语转向业已出现,然而现有成果主要集中在国外,且缺乏对形象建构具体话语策略的深究。以隐喻这种话语实践中常见的形象建构策略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内旅游大省陕西在对外宣传中介绍旅游目的地时的隐喻使用情况以及通过隐喻建构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发现:陕西政府外宣网站在旅游目的地介绍中常用人体隐喻、珠宝隐喻、植物隐喻、建筑隐喻和食物隐喻,它们共同作用,突显了陕西旅游的历史文化特色,最终建构起了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优势独特的陕西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海外旅游者对陕西旅游的兴趣点相契合。  相似文献   

17.
中西隐喻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毅伟 《学术交流》2004,(12):159-161
隐喻作为人类认知的重要工具,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隐喻不仅反映汉英的文化特征,而且分别构成了其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对比研究中西隐喻表达上的异同,发现隐喻的文化取象极为丰富,隐喻研究与文化密不可分。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即异形同义的隐喻。但汉英也使用了许多共同的来源域,这是因为汉英具有某些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英语词汇的意义演变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进行的,隐喻是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对于词汇习得有着重要作用。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应改进当前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孔元元 《社科纵横》2014,(7):174-176
随着认知隐喻的不断发展,部分学者开始在实际的英语词汇、文化教学中引入隐喻式教学法,但还很少有人把它应用到英语口语的教学实践中。这篇文章就从语音、词汇、文化情景等几个方面来说明如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隐喻在传递相关信息的同时给读者以美的感受,是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完美统一.从信息功能的角度来看,隐喻是可译的;从美学功能的角度来看,隐喻是否可译取决于目的语中是否存在与之对应的隐喻或该隐喻是否已融入目的语当中,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