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7 毫秒
1.
要评述、了解朱光潜“直觉论”所支配的美学批评理论,有必要集中谈谈他的《诗论》,这一直是朱光潜的“心中主题”①,是他的美学理论的一种专门运用,里边含有很多对新诗实际批评的意见。将其《文艺心理学》与《诗论》对照起来读,就能全面了解朱光游的美学思想与批评的原理。从批评史角度看,朱光潜的《诗论》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重要著作。它第一次以严密系统的专著的形式,从美学的层面深入探讨了诗的本质及其创作欣赏的规律,并且在中西诗学比较的前提下,系统阐释了中国诗歌形式的基本特征,力图为新诗的发展提供切实有用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
论诗诗:立论与立美的双重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淑芳 《学术交流》2002,(4):136-139
论诗诗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对于源远流长而辉煌灿烂的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理论升华。对论诗诗立论与立美两个建构过程进行比较,把握其中的同构关系,是不可能靠形式逻辑,而只能凭借直觉的。论诗诗既是诗的理论,又是理论的诗;既含震慑人心的审美激情,又寓发人深省的理论于其中。  相似文献   

3.
王萍 《唐都学刊》2010,26(4):66-69
王昌龄是一位有自觉理论追求的诗人。他的诗论《诗格》,是对其诗歌创作的理论反思与总结;他的诗歌、尤其是其七绝,是在诗论指导下的有明确审美追求的艺术佳作。王昌龄在诗歌情景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景、景语、意语、意句等崭新的概念,明确地提出了作品内情景相兼(融)的看法,以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分析诗歌作品内部情景构成的比例,从而指导后学者的诗歌创作。王昌龄的诗歌,是在诗论思想指导下的有意识创作;王昌龄的诗论思想,是对其诗歌创作的理论总结。诗歌与诗论相互印证,从而共同构成了王昌龄文学成就的双璧。  相似文献   

4.
高明祥 《求是学刊》2023,(3):152-161
钱谦益所作论诗诗《姚叔祥过明发堂共论近代词人戏作绝句十六首》,在承传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基础上又产生新变。钱氏继承了杜甫尊重前贤、别裁伪体的思想,以批评当时的诗坛流弊。钱诗延续了《戏为六绝句》“戏题”的自况心怀,但也增添了走出“嗤点前贤”的矛盾、消解讽刺的紧张等意味。钱诗与《戏为六绝句》都是以近代视野和当世视野为论述重点,但不同于杜甫对时人的包容态度,钱谦益以自己的诗学为标准,将时人划分了阵营。《戏为六绝句》论述的内容可能不仅仅限于诗歌,这种现象在钱谦益论诗诗中更是蔚为大观,他论述了文学家、批评家、书法家、画家以及女性群体,且对后世论诗诗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高利华 《浙江学刊》2002,(4):140-144
陆游诗歌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就陆游诗歌研究中几个敏感的问题,即陆诗自评与他评、艺术个性与艺术独创性以及陆游诗歌的再评价等问题,从影响和接受研究的角度作了充分论证。  相似文献   

6.
马岩 《社科纵横》2006,21(8):122-123
皎然是唐代著名的诗学理论家,有《诗式》、《诗评》等多部诗歌理论著作。其论诗崇尚自然,倡导高古,开以禅论诗之先声。他的代表作《诗式》在中国诗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理论上涉及诗歌创作、诗歌欣赏和批评诸多方面。本文力图深入分析皎然在诗歌艺术风格、意境等方面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挖掘皎然诗学理论的独特建树。  相似文献   

7.
“神明”一词渊源已久,清代叶燮的《原诗》集中运用了“神明”一语.叶燮关于“神明”的论述贯穿其诗歌发生论、创作论和风格论,凸显了创作者的主观精神对诗歌创作的重要作用.其诗歌发生论主张“穷尽此心之神明”;其诗法论强调“神明之法”;其师古论以“得其神理”为纲;其诗歌风格论以“变化神妙”为主脑.叶燮诗论围绕“神明”而展开,不囿于俗见,熔铸古昔而自成一家,显得比较通达.  相似文献   

8.
从《瓯北诗话》看赵翼的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殿明 《社科纵横》2004,19(5):145-147
赵翼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 ,文学家 ,同时也是诗论家 ,他的诗歌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论诗专著《瓯北诗话》中。在复古思潮和考证学风牢笼诗坛的乾嘉时代 ,诗歌创作在尊唐尊宋中徘徊 ,以袁枚和赵翼为代表的性灵文学思潮重视抒写性情 ,赵翼尤其提出诗歌的发展要靠创新 ,给沉闷的乾嘉诗坛吹来了一股清风。本文以《瓯北诗话》为文本 ,从诗史论、作家论、创作论、诗体论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赵翼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于茀 《学习与探索》2005,(2):149-15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诗论除少量对《诗经》总体进行评论外,大多数是分别对某一首诗的评论,从形式上看,类似于《毛诗序》,但是,从内容上看,与《毛诗序》却有很大区别。与《毛诗序》相比,楚简诗论所论诗义更接近《诗经》古义。考释楚简诗论所论诗义,对于重新认识《诗经》的一些诗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的诗是以难懂出名的,有关《锦瑟》的解说更是众说纷纭。至于解说的方法、角度,可以结合中国诗学,可以运用西方文论,可以论诠释,可以谈接受。不过,读诗最重要的是"诗可以兴",是这个诗歌的生命,给了你什么样的兴发感动,这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霍建波 《唐都学刊》2004,20(3):39-42
作为韩孟诗派的开山奠基者,孟郊是中唐一位很有个性的诗人,其诗歌颇多创新之处,他上承杜甫,并启迪和影响了韩愈及整个韩孟诗派的诗歌创作,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在诗歌主张上首倡"苦吟",强化了诗歌的抒情功能;在审美上,追求不美之美,扩大了诗歌的审美内容和审美视野;在艺术形式上打破常规,创作非诗之诗,在很大程度上给诗歌以自由。  相似文献   

12.
袁桷的题画诗题材宽泛,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等;体裁多样,有古诗﹑律诗﹑绝句,以绝句为多,且以组诗形式出现,可见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做的尝试。他以诗论画,又将绘画的思维和技法融入诗歌,进行了诗画融通的艺术再创造。善于选取独特意象,动态感﹑形象感﹑色彩感较强,体现了他"诗中传画意,画里见诗馀"的观点。诗歌风格多样,主要表现为含蓄蕴藉和恬淡自然两种。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现代诗歌音节诗学具有三种形态,即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然音节论、郭沫若的情绪节奏论和新格律诗派的音节调和论。自然音节论与情绪节奏论分别从外在律与内在律的不同侧重点上探讨早期白话新诗的音节问题,形成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现代诗学观,奠定了新诗文体诗学的理论基石,对后来音节论诗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格律诗派在理论的探讨上则更加全面、系统、深入,涉及包括格式、音韵、节奏、声调、平仄、双声、叠韵等诸多因素在内的音节论诗学范畴,又较具体地讨论了新诗音节与传统汉语诗律的关系以及与英语诗律的部分关系。20年代的音节论诗学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新旧体式的衔接与转换,直接影响了30年代包括诗歌音乐性问题在内的纯诗理论的广泛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认为,闻一多的诗学理论科学、严谨、厚重,既立足于本民族优秀的诗歌艺术传统,又吸收了西方美学思想的精华,同时还紧密结合着他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具有高度的民族性、科学性、实践性和现代性。为此,作者从诗歌的审美术质、诗应具有的美的形式、新诗的精神──人格内容、对民族诗歌艺术传统的态度以及新诗的前途五个方面论述了闻一多的诗学理论,肯定了他对新诗诗学的重大贡献,认为,闻一多的诗学理论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他关于诗的审美本质、诗美的形式、诗的人文内容及终极旨归的探讨丰富了现代新诗理论,同时也是促成他的诗学理论成为现代诗学的丰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朱耀善 《社科纵横》2004,19(1):87-88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集诗词赋创作成就于一身的大文豪 ,其诗歌特色呈现出多样性 ,本文着重论述了他的部分诗歌比较集中的艺术特色 ,认为其诗歌具有大放大畅吞五湖三江的内容 ,明澈洒脱与雄奇险峻并呈的情境以及信笔直书解纵绳墨之外的表达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陈君钰 《生存》2020,(9):0213-0213
送别诗是在真实情境中创作的。它的思想情感大多贴近世俗人生,具有平常、普通、厚实的审美特质。也正因此送别诗成了高考命题者喜欢选择的诗歌考查类型。那如何让学生具有鉴赏送别诗的能力呢?在这文里,我从送别诗的意象角度入手,介绍送别诗中的几种常见意象,以帮助学生解读鉴赏送别诗。  相似文献   

17.
魏耕原教授的《谢脁诗论》,是一部颇有创见而又十分严谨的学术专著。其内容之充实、论析之深刻、写法之新颖,都可谓标格独具,出手不凡。读此书,深有厚重沉实之感。一《谢脁诗论》将谢脁置于我国中世纪文学史的长河中,作了立体的探讨与评骘,充分展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从建安诗歌,到以谢脁、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再到盛唐诗歌,这是中国古典诗歌带有鲜明标帜的几个重要阶段。建安诗人处于乱世而希望统一,他们积极投入政治斗争的浪潮中,直面现实,写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篇,这就是感人至深以艺术力量强劲著称的建安风骨。然从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背后,有一个在文化整体系统中起着核心利主导作用的东西,即中国古代的三种哲学文化———儒、道、释;它们以其培植的民族情感方式,影响了中国文人,并进而影响了古代诗歌的情感表现方式,导致了中国古代诗歌在哲学义理和审美体验上的高度统一这一极为本质的特征,从而使中国古代诗歌带着与生俱来的或儒或道或释的文化特征。因而,可以明确地说,中国古代诗歌就是在这三种哲学文化的直接影响下形成了三类不同的审美趣味。是故,以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视角,亦可将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儒、道、释三家———当然,此处仅就文人诗而言。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题或诗序出现“效某某体”等显性标志的诗歌可以称作“效体”诗.“效体”诗生成于六朝,并在此期确立了三种创作范式.其发展大致伴随着古人对“体”的内涵的认识变化,总的趋向是从效法体貌、风格,逐渐转向效法体裁、形式.诗歌典范的确立、诗人创作动机的多元、诗坛宗尚和复古风潮的驱使,都是促使“效体”诗产生和兴盛的原因.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创作传统,“效体”诗的意义与价值需要平议.  相似文献   

20.
高杨 《阅江学刊》2013,(5):145-148
杨维桢的“情性论”诗学是元代诗学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态,其形成与元代独特的经学背景密切相关。元代经学在主体性转向上迈进了一大步,这对元代诗论的影响表现在哲学化和注重自我两个方面。杨维桢的“情性论”诗学对于诗歌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个性化的阐释,这既继承了中国古代诗学“诗言志”的传统,又综合了魏晋以后的“诗缘情”的艺术观念。杨维桢诗学的美学追求以对人的生命的本性认知为基础,并结合儒、释、道等文化精神,形成了独特的人格精神和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