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0 毫秒
1.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作为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研究的主导范式,其在发展过程中一度重视制度却忽视观念,因而无法清晰阐释一些政治现象,尤其是内生性的制度变迁问题。在社会科学整体演进背景下,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结合自身的理论局限发生了观念转向,推动了制度分析的议题深化、理论建构及方法更新。从逻辑起点、围绕制度与观念关系的基本主张、特点与局限三个方面,可以揭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建构制度主义观念研究的大致样貌。从多学科分析视野与社会科学知识脉络加以审视,可以挖掘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观念研究的丰富内涵及关键突破。在此基础上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作出综合反思,可以发现各个流派在方法提炼及运用方面独具特色,同社会科学前沿与内在背景脉络关联密切,存在交流沟通、相互转化、彼此联结及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理论体系.本文对新制度主义的三个主要派别--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制度主义的理论意义及其缺陷作了一般评析.  相似文献   

3.
包括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三个流派在内的新制度主义正在经历一场观念与话语的转向,逐渐从"内生"的角度审视制度变迁问题。作为新制度主义的最新进展,话语制度主义不仅关注观念的实质内容,而且重视制度语境下话语的交互过程,通过解释行动者的真实偏好、策略及规范取向,在深入考察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方面极富潜力。同其他三个流派相比,话语制度主义没有把制度界定为过于静态且遵循外部规则的激励结构、路径依赖或文化框架,而是将其理解为内在于能动者的结构与构造物。能动者的"背景性观念能力"可以创设并维系制度,"前景性话语能力"则使人们以批判的态度来审视这些制度并由此变革或维系制度。  相似文献   

4.
近年,国内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学术译介、理论建构及现实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对其进行全面梳理与检视反思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分析1998年至2019年CSSCI期刊文献数据,旨在呈现国内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研究现状、热点主题、发展趋势及研究局限。在文献检视的基础上把握国内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取向及关键领域,可以发现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收获丰硕成果的同时,仍存在诸多有待深入阐释的议题。具体而言,社会学制度主义相比其他流派受到较少关注,建构制度主义代表制度分析的新视角,制度变迁成为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制度理论的解释力及适用性应进一步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5.
制度分析的回归与演进述评新制度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制度主义在批判行为主义的过程中兴起并在社会科学诸学科的推动下不断向前演进。本文在介绍新制度主义兴起的原因和背景、演进过程中“分化”形成的三个流派以及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新制度主义的价值所在及前景进行了一些理论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西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虽然时间较晚,却已在政治科学研究领域成为主流分析范式.但它毕竟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三个主要流派虽有各自的研究路径,却因都坚持"制度中心观"本身就存在着发展完善的问题.作为外来理论,中国政治学者们在借鉴的过程中,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结合转型中国制度变迁研究的特殊性,开创了更具解释力的研究路径.未来中国的政治发展需要更多具有批判与开拓精神的研究者在借鉴西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时,与本土政治研究相结合,并加以理论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  相似文献   

7.
制度是政治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但是制度研究范式在政治学的不同发展时期却有着不同的境遇。旧制度主义政治学特别注重对宏观静态制度的研究,坚持“制度决定论”;而行为主义政治学却抛弃了制度,把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作为了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对旧制度主义政治学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研究范式进行合理扬弃之后形成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又将制度研究重新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视野,开创了制度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8.
从新制度主义看历史制度主义及其基本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制度主义是作为对传统制度研究的继承以及对“行为主义革命”的反动而出现的一种政治学研究范式 ,历史制度主义是这种范式中的一个研究派别 ,它以新制度主义的基本思路对历史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 ,从各国历史发展和比较的过程中去探求制度变迁的不同过程 ,寻求在稳定的制度安排下政策变化的根源 ,以及政治制度与政治观念的互动作用 ,以解释在特定制度局限下观念变革如何能导致政策变化。作为一个派别 ,历史制度主义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因而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学研究也有独特的贡献 ;当然 ,历史制度主义也存在一些基本的理论缺陷 ,主要表现在分析问题过程中的滞后性 ,在预测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逻辑上的“事后描述”以及“观念”解释的模糊性上  相似文献   

9.
历史制度主义作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重要流派,在比较政治学领域得到相当成功的应用,比较政治学也因之产生了著名的历史制度学派。历史制度主义对比较政治学的贡献在于:推动比较政治学摆脱行为主义的困境,开阔了比较政治学的研究视野,提高了比较政治学理论的解释功能。历史制度主义与比较政治学相契合的原因在于:研究主题不谋而合,研究的方法投合,都关注历史。  相似文献   

10.
张军  王邦虎 《江淮论坛》2010,(3):147-152
制度与行动者的关系是制度学派开展研究无法逾越的核心议题。文章主要从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梳理了老制度主义社会学关于制度与行动者之间关系的主要观点,审视了新制度主义在制度与行动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上对老制度主义的承继与超越,并由此认为: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与行动者关系的阐释更加精致与完善,不仅拓展了理论研究的视野,也增加了现实的解释力,为新制度主义研究的完善与拓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针对我国正处在制度变迁之下这一背景,文章在现实中考察了制度和行动者的关系,以求为转型时期我国如何设计更合理的社会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西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制度中心观”适用性的反思和对低制度化政治体系的经验体认,本文试图建立一种适合分析低制度化转型政治体系的“以行动者为中心的新制度主义”框架。从行动者拥有的政治资源、行动能力、利益和价值偏好等角度,把政治行动者分为精英和政治弱势群体,主要讨论了政治精英的特征及其内外部关系,及政治弱势群体的特征。从行动者的角度,分析初始制度的三种选择模式、制度的重要性与自主性、制度绩效、制度变迁与转型、观念与制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可知论、不可知论以及话语游戏论这三个方面的认识论导向,公共行政研究将呈现出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和治理主义等三种理论范式选择,在范式转换的理论视角下,公共行政活动逐渐从以权力主导为标志的权威管制模式转换到以权利交互性使用为标志的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试论新制度主义对公共政策研究视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新的政治学研究范式的兴起必然对政策科学的研究带来新的影响,新制度主义同样如此。新制度主义研究范式在政治科学研究中的兴起,既是对旧制度主义的超越,又是对行为主义研究范式的批判。它拓展了制度概念的范围,视制度为动态的结构,同时包含有更多的内容和更为丰富的含义。这种对制度概念的扩展,引起政策研究视角的转变,对政策结果和政策变化的研究产生影响,制度更进一步成为政策执行和研究的一种重要资源,成为政策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刘晶 《东南学术》2013,(1):40-49
新制度主义在当前制度研究领域居于主流地位,其有别于设计和追求美好制度体制的旧制度主义,并在批判"低度社会化"的政治学行为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对新旧制度主义的研究路径进行梳理发现,存在着行动者从缺席到复归的发展脉络。新制度主义内部存在诸多分歧,但这些基于不同本体论、认识论的分支学派却共同关注于制度中的行动与理念因素,新制度主义之理论内核即为重新发现并诠释制度与行动者间的辩证互动关系。新制度主义对行动者及其理念的关注使其超越了结构与行动、制度与观念二元对立的思维,不仅在方法论意义上具有革命意义,也增加了制度主义进路的解释力度与范围;不仅使制度研究更加接近于真实的制度世界,也在弱化制度刚性约束的同时,增强了个体对制度规范的认同与承诺,最终提升制度实践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新制度主义的理论内核为分析当前廉政建设制度实践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并对构建新的廉政建设制度空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制度多样性与制度分析的层次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制度的多样性 ,制度分析的层次性 ,新制度主义所包含命题 ,认为制度分析是以制度为分析变量 ,解决制度与行为、制度与组织、制度的稳定性与变迁三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国家理论的争论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雅文 《天府新论》2004,87(5):22-25
谈到新制度主义的国家理论时 ,理论界往往会一概而论。但新制度主义内部的分化还是相当明显的。历史制度更强调归纳性的历史主义分析方法 ,却无法明确说明国家起源问题。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显然更功利。社会学制度主义则把文化的影响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作为罗尔斯正义论主题的社会基本结构,强调政治制度优先于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这事实上是对政治哲学的制度传统的回归。与此同时,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所主张的历史、文化和制度对政治行为的“锁定”性作用,也是对古典主义政治学传统即制度的“重新发现”。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与罗尔斯正义论融合,可能将政治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即新古典主义政治学,基本特征是制度中心论、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合一性以及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方法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作为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关键分析路径与重要研究派别,从文化及认知角度阐释制度的结构性影响,凭借独具特色的合法化制度逻辑,充分解释社会秩序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组织分析制度主义从社会学制度分析传统与卡耐基学派的研究成果中汲取资源,诞生于组织理论分析范式转换与研究议题拓展的理论背景之下,在认知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现象学社会学的推动下,围绕组织同构问题形成文化及认知研究取向的学派身份认同。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分析层次保持连贯的理论逻辑,促进制度个体主义、方法论制度主义、认知过程研究等方法更新,持续探索合法性的来源与类型、组织形态变化与制度环境的内在关系、制度变迁的内生性与外生性方式等议题。客观评价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学术地位、理论观点与研究特色,需在归纳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理论贡献和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史成虎 《天府新论》2012,(4):128-136
在历史制度主义研究视角中,制度替换往往发生于旧制度危机日益严重并将发生崩溃的"临界点"时期,决定政治走向的行动集团如果把握了行动的主导权,就可能在制度变迁中成功实现制度创新。1898年的戊戌变法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来突破中国封建王朝路径依赖的惰性,把中国带入民主宪政的轨道。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分析,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集团是晚清政治舞台上势力很弱的政治集团,其先天不足的因素包括组织涣散、意识形态凝聚力与整合力不足、改革所需的资源匮乏以及臣民文化对变法的阻滞等,这些都决定了戊戌变法不可能完成近代中国制度创新这一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制度分析:对新制度主义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近代制度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从经济学领域到社会学领域,组织研究中的制度分析一直体现出很强的学术解释能力,同时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适用范围。本文以新制度主义的经济学背景为起点,探讨了制度分析在不同学科领域中体现出来的视角差异,并重点阐述了组织社会学中的新制度主义理论学派及其相关实证研究的发展,旨在从根本上理解制度分析如何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跨学科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