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辩中的“投其所好”术□黄中建论辩是参辩双方的一种逆向抗衡,而这种抗衡往往针锋相对,僵持不下。要想突破僵局,取得论辩的胜利,不妨另辟蹊径,变逆为顺,采用一种“投其所好”的战术,从顺向的角度,向对方发起一场心理攻势,在顺的过程中化解对方的攻势,发现对方...  相似文献   

2.
在论辩实战中,根据情况,也可以用“半截子活”去进攻、反驳或者防守。并且,很多时候,出于对环境、对象等因素的考虑,最好走一条既能痛快地辩论一番又能防护自身的路子。所谓引而不发,就是在论辩中,对于双方所辩论的问题,只道出我方的认识的“前半截话”,或者与此相关的另一事物(理),或者说出一些前提和条件(或结果),而不谈结果(或不谈前提和条件),以此作“引子”。让对方自己去悟出其中的“道道”来,让对方自已去得出与他“认识”相异的结论。‘丐D而不发”的技巧在论辩中的运用,主要有这么几种情况:(1)以曲表直委…  相似文献   

3.
论辩中的控制,是论辩者按照一定的论辩目标去改变对方的观点、言论和行为的手段。论辩的双方为了争夺主动权,占领制高点,都要想尽千方百计,力图控制对方。而被控制的一方又要想方设法摆脱对方的控制,化解对方的攻势。在短兵相接的论辩交锋中,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战是十分激烈的。当己方被对方所控,处于劣势,居于防守地位时,如何有效地反控制,摆脱被动的局面,这是必须认真考虑和策划的问题。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反控制技巧,有助于在论辩中摆脱  相似文献   

4.
论辩是持不同见解的双方,通过口辩,阐明己见,为明辩是非而施展攻守对策的交际活动。田庸讳言,论辩就意味着某种对立。在论辩中,答辩的一方仿照对方的逻辑或语言形式创造出与之类似的话语来回敬对方,这种答辩方式我们称作仿效式答辩。一、仿效式答辩的类型仿效式答辩根据语气的不同,可分为反问式和陈述式两种。反问式答辩。就是针对对方的提问,答辩者提出一个类似的疑问质问对方,以问代答,以问制问。例如:(?)有三藏法师,父本胡商,虽生于  相似文献   

5.
论辩中以圈套误敌的技法很多.“隐含藏机”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指在问话中隐含对方并未接受的假设,要求对方回答问题,诚而达到制服只了方的目的。这种技法实际上是逻辑上的“隐含判断”在论辩中的运用。所谓“隐含判断”,就是指隐含在别的语句中的判断。所谓“隐”就是隐而不显,未曾明受的意思;所谓“含”是指个依赖十别的条件‘而确实存在于某一语句或某一判断中的意思、说白了.隐含判断就是指“言外之首”、“弦外之音”。在论辩中,主动进攻的一方可以把对方并未接受的假设隐含在问题之中,巧设权谋,引敌人勃,以此达到论辩的…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打人莫打脸,骂人莫揭短。”然而,在语言对抗激烈的论辩中,总有一些底气不足而辩风拙劣的论辩者却偏偏要抓住你的“短处”来做文章,并以此作为“杀手锏”,必欲置你于死地而后快。面对这种情况,无言以对,自认晦气,正中对方下怀,只会助长对方气焰;而暴跳如雷,大光其火,不仅无济于事,还暴露了你修养太差,也易失去旁听者的同情。其实,在论辩中,对方揭你的短并不可怕,也并非无法克制,只要你掌握了以下技巧,就一定能有效地反击对方的揭短伎俩,说不定还能以此为突破口后发制人呢。 先承后转 以退为进 金无赤足,人无…  相似文献   

7.
先取共识后析异同──“共识推论”的论辩技法黄中建在论辩中,当双方观点尖锐对立,相持不下,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共识推论”的技法来取得突破论辩僵局、战胜对方的效果,所谓“共识推论”是指在论辩双方都共同承认和接受某一观点或理论的的提...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兵法很讲究‘“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孙子兵法》十三篇,就有《虚实篇》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兵家要语》中讲‘“善学兵者,通于虚实之变,遂可人于神微之奥。’”也就是说,只有精通于虚实之变的人,才能算是懂得谋略的神妙。其实论辩也是这样,变幻莫测的虚实战术是克敌制胜的有力武器,而虚实战术最常见的方式是“以实击虚”。本文就一些论辩实例来谈谈这种技法的运用。所谓“以实击虚”技法是指在论辩中论敌用一些虚妄的、无法验证的问题来企图难倒辩者时,辩者反其道而行之,以一些具体的、实在的问题来回敬对方,争得主…  相似文献   

9.
在战场上,如果两军对峙实力相当,正面出击不易迅速克敌制胜,高明的指挥员常常采用设置埋伏,诱敌入圈套的战术,来取得胜利。在论战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当双方都有一定的道理,不易几句话就驳倒对方,或正面进攻难以奏效之时,那么,不妨设下一个埋伏,由浅入深,由远而近,由彼及此,引诱论敌进入我方伏击圈之内而出击,从道理上将其制服。这就是论辩技巧中的“引敌入彀”法。例如,某市一位纪委书记(甲)发现了一位商店经理(乙)犯有严重的违法行为,为了教育其迷途知返,他不露声色地发起了一场心理战:甲:假如你家里养了一只猎,只…  相似文献   

10.
交往的双方,在一定时间内对对方的认识判项中,都可能只根据对方的风度、仪表、姿态、表情等将对方归类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并引起相应的情感体验,这就是交际学所讲的“认识偏差”。应用“心理名片”去转化对方对你的“第一印象”偏差在现实的交际活动中,“第一印象”先入为主的作用经常发生,它对个人或团体、组织既可带来益处,也可造成危害.“趋利避害”的办法很多,视情应用“心理名片”就是颇为有效的一看。林肯曾经说过;“不论人们如何仇视我,只要他们能给我一个说几句话的机会,我就可以把他说服.”请看他在竞选总统论辩中的一…  相似文献   

11.
说辩中的哀兵战术黄中建说辩中的“哀兵战术”是一种诉诸怜悯的攻心战术。这是因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一般人都会用这种怜悯之心来将心比心,同时,也能使对方产生优越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请求。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特点,我们可以把“哀兵战术”作为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2.
论辩如同搏击,也应讲究策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上讲,要战胜敌方应“批亢捣虚”。这里的“批”是抓住的意思,“亢”就是咽喉,“捣”就是攻打,“虚”指敌方的虚弱之处。整句话的意思是:抓住敌方的咽喉要害,痛击他的虚弱之处。这种战术用之于论辩,是指在论辩中不纠缠于一些细枝末节问题,不在实例或表达上争论不休,对对方提出的许多理由和根据也不做面面俱到的逐条驳斥,而是善于抓住对方立论的关键问题来分析,在反驳时应集中火力猛攻这关键点、要害处,一击致对方于死地。这就  相似文献   

13.
谈辩中,真枪实弹当然是一种策略,诸如:攻其要害、击其薄弱、抓其破绽等等。它强调的是直接的驳击,往往表现出语辞的激烈和气势的恢宏。但是,无数谈辩事例也告诉我们:巧妙地“反其道而行之”,即反主为客搞“假打”也能征服对手,使之口服心服。在某种具体的、特殊的言语交际、舌战交涉中,并不一定要唇枪舌剑地与对方辩论,而是采取欲此却彼、退而后进、擒而先纵等策略,制造假象、迷惑对方,巧妙引导,使之上钩,是“假打”的思想精髓。这里,笔者介绍“假打”的几种运用形式。先行自责,软化对方“定势”心态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在其…  相似文献   

14.
讽刺与幽默是一种极具机巧而且杀伤力很强的论辩方式。在论辩中,它不但能以寸铁夺人,置论敌于进退维谷,攻防失措之窘境;亦能力挽狂澜,起死回生,摆脱己方的被动局势与险峻局面,进而展现出论辩者的超凡智慧与大将风度。“谈笑间胡虏灰飞烟灭”,善辩者在唇枪舌剑中多善于使用讽刺与幽默。讽刺与幽默的雄辩力量,一方面归结于它的特殊功能,另一方面归结于论辩者敏捷的思维与灵活驾驭语言的能力。戈尔巴乔夫与里根的微辞──讽刺与幽默的含蓄牲1985年11月,美苏首脑在日内瓦会晤,在一次会谈前,戈尔巴乔夫对里根说:“我昨天做了个梦,…  相似文献   

15.
有谋略的军事家不仅勇于摧毁和占领敌人的堡垒,而且还善于缴获和利用敌人的武器,达到“以子之矛,攻子之后”的妙用,取得化害为利,借箭致胜的效果。机智的论辩者同样聪明,他们象草船借箭、料敌如神的诸葛亮一样,善于将论敌射来的攻击利箭一齐收住,再反射回去,夺得论辩的胜利。这就是论辩中的“借箭术”。例如,当年马克思与混入革命阵营的机会主义头子巴枯宁论战时,曾经有一个外国通讯员在《晨报》上为巴枯宁鸣冤叫屈,并利用“宁愿和聪明的敌人打交道,也不愿和愚蠢的朋友讲来往”的谚语来恶毒攻击马克思对巴枯宁的严正批判。马克…  相似文献   

16.
辩论因其紧张和激烈而深深地打动着观众,取得辩论胜利的关键在于双方辩手能否在没有硝烟的语言战场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睿智,猛烈地进攻、巧妙地应答、淋漓尽致地展示出高超的论辩之道来。“道进乎技”,要体现出这个论辩的“道”来,少不了的是敏锐的思考、冷静的头脑、丰富的技巧,本文所介绍的自割显然是一种相当出色的辩论技巧,它可以使你进攻时得心应手、攻无不克,答辩时避重就轻、变被动为主动。下面,让我从以下论辩的实例中来了解一下质询与答辩中的自判之术。(-)所谓进攻中的自判,就是当辩手在向对方质询的时候,如果你发现你…  相似文献   

17.
论辩中的“选言论证”是运用逻辑上的选言推理来进行论证的一种论辩技巧。选言推理是以选言判断为大前提,并依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所进行的推理。选言推理的过程是:通过小前提对作为大前提的选言判断的一个选言肢进行肯定或否定,从而得出对选言判断的另一个选育肢的否定或肯定的结论。论辩中运用选言推理来进行论证具有一种很强的钳制敌论的逻辑力量。例如,美国某州议会进行了一场关于是否废除死刑的论辩。许多议员从所谓的“人道主义”的观点出发,主张废除死刑。一位主张不废除死刑的议员反驳道:“访问各位先生,如果罪犯闯入您家,…  相似文献   

18.
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涩的问题浅显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在论辩中,一个通俗贴切的比喻,它既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语意,又给对方以讽刺,同时也给对手增加了难题,因为对手在反驳你的论题时,还得反驳你的比喻,而比喻在此起到“两难”作用。因为比喻又往往是人们熟知的事实和道理,所以比喻增加对自己命题的确证,增加了对手反驳的困难。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中的史良,在法庭上与法官有这样一段论辩:检查官说:“在西安事变前,你们给张学良、家哲元、韩复杀、傅作义发过电报,因此可以说,西安事变的发生与你…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但是,现实生活中,情况并不尽然,由于种种原因,当争吵不可避免地发生时,不少争吵者往往置“理”于不顾。或有理道不出,被动地接受对方的奚落和嘲弄;或得理不让人,大大超出理智的界限;或有理不讲理,一味地胡搅蛮缠;或无理也要争三分。由此便形成了种种拙劣的争吵模式,由于这些模式的流行,久而久之,“无理的”似乎有理了,“有理的”反倒无理了。试举几例,略作分析:第一,否定式的反连。这是一种被动的争吵模式.所谓否定式的反洁,即遵循对方的思路,在对方攻击自己的话语上简单地加上(…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雅、俗之辩是一个老话题.新武侠小说的出现与流行又使人们重新瞩目这一话题.但在以往的论辩中似乎极少将其看成是一个。历史问题”——即从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更未能从传统文化运作方式的角度来考察。事实上.文学的雅与俗是历史的.更是文化的,只有明确了文学雅、俗之分的历史过程与文化机制,才能更清楚地定义雅、俗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