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指参与者和冲突的对象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但却作为冲突的内在持续动力而主导了整个冲突过程的冲突。当前中国无直接利益冲突参与者一般为弱势群体,冲突对象简单化,是一种低度冲突,并呈现出泛化态势。从无直接利益冲突产生的社会环境看,其成因在于贫富差距、官民差距以及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从引发无直接利益冲突的主体特征看,其成因在于弱势群体具有集中性和同质性特征,弱势群体维权意识、主体意识高涨,以及冲突参与者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2.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心理分析及心理疏导机制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在复杂的群体心理支配下的一种社会泄愤事件.从群体心理角度来看,事件发展过程就是参与者借机来发泄一种郁积在心中的失落、逆反、盲从和渴望政治参与等心理的非理性行为.从群体心理的角度构建积极防范和有效干预疏导这一事件发生和升级扩大的框架机制,应是解决"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事件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3.
刘艳萍 《阴山学刊》2011,(6):116-119
"无直接利益冲突"折射出公民的无序政治参与,直接后果是导致参与的失当和社会的混乱。现行的政治参与体制难以满足公民高涨的政治参与需求,公民意识的不成熟促使人们借助"无直接利益冲突"这种无序政治参与方式来表达利益诉求。构建良好的公民政治参与生态环境,培育公民的理性精神是防范与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非直接利益冲突何以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贵州省瓮安县事件再一次证明,非直接利益冲突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稳定,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文章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对非直接利益冲突发生的社会基础、矛盾积累、转化过程,心理共鸣的产生以及情绪宣泄如何爆发等进行了深入剖析,详细探讨了从民意一民怨一积怨一民怒的转化过程.与此同时还全面分析了政府预防、预警和预控机制的缺陷是非直接利益冲突的重要原因,从而为进一步探析冲突的内部阻断机制和外部阻断机制,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与传统利益群体性事件动因逻辑关系"压迫—反应"的简单因果模式不同,"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生成动因的逻辑关系呈现出"利益受损的基础性动因———利益表达受阻的中间变量——不公平感社会心理"的复杂模式。"利益受损的基础性动因"是"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源头,在事件现场"隐性"存在;利益表达受阻是连接"无直接利益冲突"产生的基础性动因和不公平感社会心理产生的中间变量;不公平感社会心理冲突是无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事件现场行动的"显性"直接动因,"泄愤性攻击"是社会心理冲突能量的宣泄,更多表现为"暴力抗争"。  相似文献   

6.
亨廷顿指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亨廷顿认为,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保持政治稳定的过程.造成社会失序的根源不是贫困和落后,而是社会转型时期不同利益群体政治参与需求的扩大和政治制度化之间的失衡,这也是当前"无直接利益冲突"频繁发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必须给不同利益群体提供广泛的合理合法的利益表达渠道,以不断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亨廷顿政治参与理论对化解当前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借鉴意义在于通过强化制度建设,保障公民制度化政治参与、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保障群众有效利益表达、完善听证制度,确保群众源头参与以遏制民生矛盾、扩展基层政治参与途径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培育新型政治文化,切实提高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化体系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其发展表现为诸多亚文化之间冲突与和谐的循环交替过程。即冲突源于和谐的同时又消解在新的和谐之中;和谐是冲突的和解,同时又孕育了新的冲突。这一过程源于生产力发展的失衡、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政治体系的调试,其中经济发展是动力、社会单位是载体、政治体系是模型。  相似文献   

8.
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社会化本质上是统治阶级主导的,传播主流政治文化的过程,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政治社会化在改造旧的政治文化,传播、灌输和确立新的政治文化;推动社会政治化,维护和保持主流政治文化;整合亚文化,促进社会政治文化趋同主流政治文化;顺应社会政治变迁,实现主流政治文化的自我变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在现象形态上都可以划分为主流文化或经典文化及各种亚文化。所谓主流文化或经典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的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伦理、政治规范、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的总和。如中国的儒教文化就是一种主流文化。亚文化或次文化是相对主流文化而言的。亚文化有很多类型:有以地域性为特征的亚文化,加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楚文化等;有以阶级、阶层、社会集团为特征的亚文化,如上大夫文人文化、市民文化、农民文化等;有以学派或家教教派为特征的…  相似文献   

10.
"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是群体情绪的释放和群体行为的激情表现,与直接利益冲突相比,参与者的身份、社会地位不同,共同点是和原发事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针对当前中国各类群体性事件,以勒庞、布鲁默为代表的集体行为理论有关心理层面的研究,为分析"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心理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无直接利益冲突"爆发的宏观层面根源已然是物质利益的博弈与重构,深层次指向社会公平正义,微观层面是不满情绪的蔓延和累积。因此,防范、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应该注重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1.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3.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中发展 ,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 ,在对真理颗粒的整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哲学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岐义纷呈的概念。文化研究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是从哲学生存论上对文化进行解读。在生存论的视域中 ,人类文化是在特定的生存境遇中产生的 ,它直接源自于人在应对自然环境的活动中“显”生“隐”死的生命意识和生存取向 ;文化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自身既“逆”又“顺”的双重关系 ,有着“显”与“隐”的结构和功能 ,具有本体和功用双重属性。所以人类文化也具有自我矛盾的性质。人经由文化的创造而提升于动物之上 ,形成具有内在张力的有意义的生存方式 ,但同时也导致人类内部高下 ,贵贱的区分。要卓有成效地研究并解答当代的人类文化问题 ,首先要做好这一哲学的解读工作。  相似文献   

17.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9.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20.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