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9,(7):37-41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大举措。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农民。什么是农民,谁是农民的问题就是摆在乡村振兴面前需要厘清的问题,只有把"农民"的逻辑内涵和外延搞清楚,乡村振兴才能更好地解决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收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解决"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很多过程必然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因此,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才有希望实现.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制约了当前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也制约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3.
张承栋 《社科纵横》2010,(2):143-144
综合国力的关键要素是人才素质。在我国的人才素质培养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它是人才成长的灵魂和决定因素。在新形势下,如何才能有效地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如下三个问题:其一,弄清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特点;其二,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其三,要解决好制约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几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课程衔接,是保证思政课能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衔接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想要满足时代的要求,只有明确课程衔接的现存问题,从问题中寻求解决方式,才能打破思政课在不同阶段的封闭状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更好地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整体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柳卫民 《社科纵横》2005,20(4):78-79
社会转型的今天,环境污染、资源滥用、假冒伪劣、贩毒吸毒等社会问题无时不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健全人性的丧失,道德标准的失衡是其主要因素。跨跃功利教育,复归人性教育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只有将人性的完善、升华与知识技能的掌握、提高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键是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提高。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是农民素质较低 ,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完善西部地区的教育体制 ,建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网络 ,多方筹集教育经费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以增加他们的收入  相似文献   

7.
越南农村土地法律制度中赋予农民永久土地使用权及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的经验与教训,其对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期限无限顺延所引发的人地不均矛盾,是关系农村社会和谐与安定的重大问题。只有赋予农民永久的土地使用权,才能解决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任鹏  李建明  苟颖萍 《创新》2013,7(1):96-99,12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民的现代化。国外很多国家在农民现代化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借鉴国外农民培养经验,我国新型农民培养应着重从提升战略地位、加强立法进程、革新教育观念等方面,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加速造就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9.
张利霞 《探求》2006,46(3):19-22
每一个特定的社会时期都有具体的建设目标。现阶段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很多过程必然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因此,只有提高农民的能力素质,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才有希望实现。  相似文献   

10.
梁荣  罗勇成 《探求》2007,(5):54-58
发展现代农业是2007年中央一号文大标题最突出的重要内容。农民教育是建设现代农业之根本。目前,我国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农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民教育投入低;农民教育条件缺失,教育效果差等等。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应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并努力做好农民教育工作:增加对农民教育的投入,改革农民教育投资与管理体制;改善农民教育条件,提高农民教育效益等等。  相似文献   

11.
宋婧  约翰·罗根 《社会》2010,30(5):142-163
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数据探讨了中国农村家庭的非农就业模式。随着农户家庭在集体农业的解体后成为重要的生产主体,部分农民从家庭农业中疏离而成为工薪阶层或者进入增长中的私营经济部门。本文的第一个模型采用logistic回归在个人层面估测已婚男性和女性在农业或者非农经济部门中就业的机会,第二个模型则探究在夫妇层面选择四种就业模式的可能性:夫妇双方,夫妇中的一方(丈夫或妻子),或者没有任何一方从事非农职业。两个模型支持了教育水平对非农就业机会的正面作用。妇女的就业方式对于祖父母的支持效应和子女的付出效应更为敏感,但祖父母所起的作用受到本身年龄的制约。同时,男性的就业优势对家庭在职业上的性别分工并没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模型结果也表明,家庭就业模式的形成是和市场层面的因素,如村庄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特征和劳动力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另外,东部和中部地区在提供非农就业机会方面,相对于西部地区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条件。  相似文献   

12.
北京的涉农产业正在为京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越来越大的支持平台。本文通过对涉农产业及其劳动力就业的大量调查,分析了北京涉农产业发展的现状,初步测算了北京农业劳动力与涉农产业劳动力的比例,提出从发展都市农业综合经济出发,拉长农业产业链,关注、支持、发展涉农产业,促进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3.
In modern society,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impact on individual lives is reflected not only in economic benefits in the labor market but also in various “intangible returns.” Based on national data from the 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of 2010, our analysis of the urban- rural disparity and mediating factors in the health benefits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shows that education has positive returns in terms of health for both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but the returns to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senior middle school differ for the two groups. This difference may be caused by the gap in the quality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refore, a linchpin of the relevant education policies should be encourage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terms of the quality rather than just the quantity of education and the universalizing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相似文献   

14.
各国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随着各国人均GDP增长呈现先加速下降而后减 速下降的趋势, 分界点就是刘易斯转折点。跨国平行数据的回归结果表明, 刘易斯转 折点在人均GDP为3,000-4,000美元 (购买力平价2000年国际美元) 之间出现。中国的 人均GDP超越了这一水平, 但农业劳动力比重远高于该经济发展水平下的世界平均水 平, 这很可能意味着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仍有较大潜力。

关键词: 刘易斯转折点 劳动力转移 跨国平行数据

Using World Bank cross-country panel data to estima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hat corresponds to the Lewis turning point, we find that as GDP per capita increases, the share of rural labor in the total labor force tends to decrease first at an accelerated rate and then, after passing the Lewis turning point, at a reduced rat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ross- country panel data shows that the Lewis turning point is reached when GDP per capita reaches somewhere between US$3,000 and US$4,000 dollars (PPP, constant international US dollars for the year 2000). GDP per capita in China has exceeded this level, but the proportion of rural labor in the total labor force remains much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for countries at the sam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may imply that there is still considerable potential for rural labor transfer in China.  相似文献   

15.
唐本开 《创新》2009,3(2):58-60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与加快城镇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缩短城乡差距、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都需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新形势下,研究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从而造成大量的"空巢"老人。农村"空巢老人"具有少子老龄化、身体多病且精神空虚化、收入水平低且劳动强度大等特点。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养老困境。为此,加强孝德文化教育,营造关爱"空巢"老人的良好氛围;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并加大农民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为家庭养老创造人力条件;鼓励"空巢"老人将土地使用权返还村集体,由村集体对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将土地收益进行分红;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养老新模式;加大社会养老机构建设力度等,是应对这一困境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7.
The problem of overcoming the significant soc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 is primarily a problem of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of the village, a problem of raising various aspects of rural life to urban standards, whether this pertains to improving the basis of production in materials and equipment, the forms of property, the gradual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into industrial labor, elevation of the level of organization of rural work forces and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and of the level of people's education and culture, or the degree of civilization of their daily lives.  相似文献   

18.
长株潭“两型社会”农村人口有序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岚  张朴 《创新》2010,4(5):42-45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层面的"两型社会"实验区,其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长株潭"两型社会"农村人口有序转移的方法措施包括:坚持城乡统筹、"两条腿走路"方针;解决二元体制问题,消除体制性障碍;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因势利导,促进合理转移;提高组织化程度,切实搞好服务;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相似文献   

19.
各国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随着各国人均GDP增长呈现先加速下降而后减速下降的趋势,分界点就是刘易斯转折点。跨国平行数据的回归结果表明,刘易斯转折点在人均GDP为3,000—4,000美元(购买力平价2000年国际美元)之间出现。中国的人均GDP超越了这一水平,但农业劳动力比重远高于该经济发展水平下的世界平均水平,这很可能意味着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仍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20.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农村教育和农民工培训是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途径。课题组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教育差异对外出务工动机、途径、行业、回流和收入的影响,认为教育是农民外出务工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与收入的相关关系不显著。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最后提出了若干加强农民工培训、提高培训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