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通过对意识形态概念发展的简要梳理,以及对马克思和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论述进行考察,揭示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并指出法兰克福学派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这种"等同论"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正>"意识形态领导权"是我党历来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干革命就要"笔杆子跟枪杆子结合起来"。邓小平同志指出,"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同志指出,"各级党委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各部门的领导权。"胡锦涛同志指出,"党管宣传、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取决于内外两方面因素:内是意识形态自身,外是理论宣传。决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根本原因在其自身,而理论宣传则具有致关重要的影响.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其自身方面讲核心是其解释力问题;而理论宣传方面关键是有效性问题。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从这两方面下足功夫,内外兼修,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4.
<正>"一带一路"的倡议,尤其是"亚投行"建设,凸显了中国外交的转型问题。从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关系演变的角度来看,中国外交正在进行着历史的"大转型"。那么,如何看待中国外交的转型?"不"外交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我们熟知的中国"不"外交,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到现在也并没有过时。"不干涉""不挑战""不称霸""不带头""不结盟""不附加政治条件""不输出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等,可以列出一个长  相似文献   

5.
曹丽琼 《决策与信息》2013,(11):103-104
意识形态关乎人们的理想和信念,意识形态建设关乎党和人民能否加倍珍惜、长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否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从分析儒学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演进过程、儒学意识形态化发展历程入手,浅谈儒学意识形态确立并逐渐巩固对当代意识形态建设和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领导权与加强党的建设和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但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历史中形成的领导地位,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导权,并不意味着在新的历史时期会自动生成和强化。随着经济新常态的生成,意识形态领域正在并将继续产生新变化,因此党需要准确判断时代的变动规律和意识形态的变动趋势,根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要求,切实加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从而为"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凝聚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油田部分基层单位意识形态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意识形态责任落实不到位、理论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油田基层单位的发展遭遇重重阻碍。新时期,油田基层单位应当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和特点,贯彻落实党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原则,注重意识形态工作的调整和优化。本文立足于新时期下油田基层单位意识形态工作现状,就具体的应对展开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们亟待思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经济人""社会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理论,得出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吸引留住人才的途径,并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具体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艳斌 《领导科学》2020,(8):122-124
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发挥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正确引领社会思潮的独特作用,这种独特作用决定了必须把提升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工作实践中依旧存在缺乏意识不想抓、缺乏知识不会抓、缺乏胆识不愿抓和缺乏常识不善于抓等显著能力短板,亟须在提高理论学养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思想引领能力、在提高政治修养中提升意识形态领域鉴别研判能力、在提高工作素养中提升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相似文献   

10.
党的意识形态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其理论体系必须具备令人信服的理论感召力,不仅需要将意识形态广泛传播以让人民群众认可和接受,还需要付诸符合意识形态理论内容的政治实践。因此,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需要满足三个必要条件: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具有理性权威、意识形态传播合理有效、政治实践与理论内容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后真相"时代的网络话语呈现出碎片化拼接叙事、情感和信念高于真相、对"后真相"的极化认知等舆论特征。网络"后真相"话语的流动性、群体性及其暗含的"视角创造事实"的特质,不断撕裂着社会舆论的共识价值,从而造成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困境,主要表现为网络"后真相"话语滥觞造成共识价值的瓦解、非理性倾向造成敏感议题的不断激化、舆论封闭场域对多样性认同渠道的阻塞以及政治冷淡主义使大众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在这一背景下,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困境的路径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批判和强化宣传的单一手段,而应该采取包含认知策略、平台策略、话语策略、治理策略在内的系统性措施,以期避免网络"后真相"话语给意识形态带来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的灵魂,统率着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意识形态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社会理想、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共同的法律和秩序意识,使政治的、宗教的、思想的个性和差异从属于共同的价值观和秩序观。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效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思想价值基础的巩固与否。因此,面对国内外各种因素的挑战,我们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使意识形态工作富于创造性。当前,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当前,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面临引领力被销蚀、阵地被占领、话语权被削弱的难题,以及主流意识形态与个体意识、科学意识形态与虚假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对此,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通过网上群众路线来解决主流意识形态与个体意识之间的矛盾,同时加强网络监管来抵制虚假意识形态入侵,以求实际有效地进行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  相似文献   

14.
以人身为载体的意识形态和人力资本从表面上看具有相类似的特点,在经济生活中都具有重要作用,正的外部性都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意识形态是人力资本吗?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的观点。本文从二者的概念、特征、度量以及经济功能上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从本质上看二者是不同的,但它们又有密切的联系。理解这个问题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史笛 《管理科学文摘》2011,(30):195-196
意识形态和科学的关系问题是理论界长期争论未决而又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间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传统观点,认为科学和意识形态这两者是对立的,其主要理由是,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为特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而科学则是如实反映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知识体系,不具有阶级性,因而两者是绝然不同、根本对立的。本文通过对阿尔都赛与哈贝马斯关于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分歧,在相互比较中阐述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展开了一场同历史虚无主义的"无硝烟的战争"。历史虚无主义在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扰乱青少年的三观、动摇"四个自信"方面具有巨大的危害性。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攻击,就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掌握网络战场主动权,坚定"四个自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一重大任务并作一系列战略部署。作为国有企业党委,上海纺织时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长期以来注重企业意识形态的打造。本文主要是围绕如何运用新媒体开创意识形态建设新阵地所展开思考。  相似文献   

18.
尽管各国对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的表述不一,但不管显性也好,隐蔽也罢,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建设。以美国为例,他们口头上虽然否定、贬低意识形态宣传,然而在事实上,他们非但没有削弱这方面的努力和投入,反而强化了其中某些"信条",不断有意识、多渠道地进行其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渗透。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是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实现的先决条件,其价值性话语有助于民众形成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其目标性话语有助于民众形成理想认同和目标认同,其策略性话语有助于民众形成制度认同和政策认同。网络化条件下,西方话语的渗透削弱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理性权威,大众话语的冲击削弱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文化引领作用,意识形态话语表述上的政治术语化降低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社会认同,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滞后于实践导致出现一定程度的话语困局。从意识形态话语建设层面实现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需要构建面向国际传播和社会大众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20.
共青团员是党的后备军,其在社会革命事业的建设、改革、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长久以来,中国共青团不断强化教育和引导青年,在预防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于中国青年等方面大力开展有效探索,有着深远的应用意义,相关经验较为丰富。在此,本文将针对共青团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经验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