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20年间,孙犁创作并出版了10种散文集。这批杰出的作品,奠定了孙犁一代文学大师的牢固地位。在这批作品的写作中,孙犁提出并实践了散文创作要以“理”取胜的观点,认为散文的生命在“理”而不在“诗”,确认了“理”在构成散文诸因素中的统领地位。这种对“理”的强调和表现,铸就了孙犁散文艺术突出的特质;同时,孙犁的语言也相应地达到了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高级境界。虽然现在或许还不是孙犁的时代,但大师的散文艺术,定将在未来的文学史上,以其独具的美学品格而熠熠闪光。  相似文献   

2.
孙犁是一位以小说名世的作家,写于四十年代的《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短篇小说及建国后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均确立了他作为一代名家的地位。然而,从骨子里说,孙犁却是一位散文家。他的小说不注重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而着意平凡生活场景的显现,带有明显的散文味;其散文则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散淡自如,浑然天成。与一些专事散文的作家相比,孙犁的散文数量不算太多,但质量较高,屡有精品。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的新时期十年,孙犁全力以赴地从事散文创作,从又一个侧面展现了他的创作实绩,反映了新时期散文的水平与成就。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老作家孙犁将创作重心转移到散文的写作上。本文主要论述孙犁特殊的人生经历及老年心态对其散文创作的制约与影响。孙犁新时期散文多写回忆,其回忆性散文呈现通过书写个人命运,总结、反思历史的意向。命运感、沧桑感不仅成为孙犁新时期散文最重要的感知意向,也使作家观察社会、思索人生问题的角度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4.
孙犁晚年把散文看作一门颇适合老年人经营的创作艺术,他的创作重心遂由小说而转向散文领域,并成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一名大家。他的散文常常流露着对过去生活的缅怀情感,是晚境情怀与过去“经历物”相互交融的结晶。从审美倾向看,孙犁是一位追求纯正艺术趣味的传统型的文人。他的散文简炼朴实,追求用崇实的精神写文章,同时注重散文的理趣美、情韵美。因而,他的散文独标高格,显示了厚重的历史感和精湛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5.
从孙犁创作前后期变化的比较中对孙犁晚年散文进行微观研究,指出“冷、真、沉”是孙犁晚年散文的总体特征,进而分析孙犁晚年散文在思想艺术观念方面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原因,并从宏观上肯定了孙犁晚年散文的史学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孙犁文学创作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犁是有深入思考和独立见解的作家,以特有的艺术视角和艺术功力,写出了战争气氛笼罩下的诗情画意和战争环境中所造就出的人情美;塑造的形象以可爱的青年女性为主;从男性的角度观察分析女性;进入新时期又成为散文大家,创作思想和风格也有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分析孙犁前后期创作的主要特点入手,提出孙犁后期创作以散文、尤其是回忆性散文为主,回忆母题是其后期散文的主要特征。其后期散文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为“真”与“古”。“真”,即真实经历、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古”,即古文师承、古朴简约、古香古色;并对这些艺术特色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8.
一准确地说,每一种文学样式都同时有“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而且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包容,很难截然分开。但某一文学类别或在其某一时期内,对这两个问题的侧重会有所不同。以小说和散文相比较,人们对小说的“写什么”和“怎么写”大体给予了等量的关注;而散文,则往往漠视“怎么写”。新时期以来,关于小说“怎么写”的研究已十分深入,论题遍及小说艺术的各个层面;小说作者不断琢磨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艺术风格,并不断作出新的实验,表现了强烈的自觉的文体意识。散文则不同,长期以来,有关散文的话题主要还是在“写什么”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孙犁新时期的主要散文作品及有关材料,阐述了孙犁新时期的散文创作真诚、平淡、理趣的主要审美特征。这些审美特征,既是我国传统审美要求的体现,也是作家人格修养的体现,它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成了作家整个文化人格的外化,艺术化。  相似文献   

10.
孙犁小说由前期到后期,有一个由诗意写实向散文体定实的转变过程。孙犁晚年创作的芸斋小说三十篇,以简洁的文笔刻画出复杂多变的人情世态,不复有《荷花淀》式的单纯。在形式上,孙犁杂取古代文言小说与传统散文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传统散文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小说体式。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散文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文体形式,女性作家也被裹挟其中,开始不约而同地集中于以散文这种文学形式,自觉地书写自己的意识和体验。以“大女人散文”、“纯女人散文”、“小女人散文”归类分析发现,这一时期女性散文的的视角不断从外在而内在地转移,女性散文的情感关注不断从群体共同而个性私密地收缩,即女性散文视角与情感观照的不断内化。  相似文献   

12.
王雪 《东方论坛》2013,(6):111-115
新时期以来散文文体叙述性增强,抒情性减弱,“情-景-理”的结构模式受到不同风格“个性化”叙事的解构,而文本的思想与文化内涵都更加丰厚。散文精神向度的雅俗分流,思维视角的“向内转”以及表达方式的叙事化成为文化转型期散文文体的重要表征,这同新时期的时代文化语境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散文文体表征的嬗变既可映现出时代的总体文化特征,也呈现出话语创新的文体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由于处地的偏远性与文化的边缘性,新时期以来中国“西北散文”创作绝不可能承担引领散文创作风气的神圣使命,而是在试探与调整中呈现出“尝试一刺激一调整”的反应模式,并在这种模式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散文创作姿态,进而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它主要形成了对于“西北物象”中蕴涵的精神资源强调的突围风景,具体到文本上,新时期“西北散文”呈现出厚重与宏阔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文革”结束后,孙犁恢复了创作。但令人不解的是,作为“文革”受害者之一的孙犁在席卷整个文坛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汹涌浪潮中却成了远远独立的边缘人,且晚年孙犁的创作风格较之于青年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响孙犁创作的外在原因当然是时代风云的动荡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内在的重要原因则是抑郁症的纠缠。抑郁症反复发作的痛苦致使孙犁无法面对曾经的伤口。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上世纪90年代的孙犁更是陷于日夜整理旧籍的强迫症中,画地为牢,逃避现实,直至离世也未能走出曾经的阴影。  相似文献   

15.
自现代至当代,散文的创作、批评和阅读都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这里从散文“规定性”的打破、“停”的审美接受和“虚拟”的陶醉三个方面阐释了新时期散文审美特征的嬗变所带来的读者审美接受的嬗变。在此基础上,指出市场和读者促使散文走俏,同时也致使散文堕落,对此散文作家要正确看待这一变化,并适度引导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孙犁初入晚年,而这之前他已搁笔十年。但在“文化大革命”这个万马齐哈的时代的后期,年老体衰并早已搁笔的孙犁却在书衣上写下了总计约五万字的许多短文。“文化大革命”后,他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笔耕不辍,呕心沥血于纸上。如果说孙犁早年的文学成就是有目共睹,史有定论的话,那么晚年的文学成就至少可以说是可与之媲美的。晚年的孙犁其人其文都如一株老梅,风雪冰霜之痕遍体,而犹干坚枝劲蕊洁,乃今之文坛弥足珍贵的独特景观。一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二个时代对孙犁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孙犁曾说:“我经…  相似文献   

17.
“理趣”,是艾青当代尤其新时期诗歌创作的重要特征,这是由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及其创作自身的变化发展。在五十年代中期,艾青作品已有此萌芽,在新时期,则成为重要的主导特征。“理”的内容的拓展和“趣”的表现的多样,使艾青的新时期诗歌取得了很高的的成就。其中“理”的内容,包括政治道理、人生哲理、哲学真理;“趣”的体现,在于机敏的智慧、丰赡的手段、别致的诗体。内中根源,是因为其诗歌创作艺术思维的过人之处,一是讲“积淀”,二是重“感悟”;这是对传统诗歌创作观念的补充、发展和完善。由此也使艾青的诗歌创作,具有启迪性和生发性的审美特征,并附着着明显的“时代精神”,体现了“现代性”。  相似文献   

18.
余秋雨散文得失评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余秋雨散文之“得”为:(1)赋予当代散文一种雍容的气度(自信、从容、理性与节制);(2)使当代散文有了弘厚的文化景深(文学、文化与学术);(3)为当代散文文体增加了两个新元素(文化与学术)。余秋雨散文之“失”或不足在于:(1)情思的矫饰或失真;(2)结构的模式化处境;(3)学术元素于散文的异类性质。  相似文献   

19.
张鹰 《百姓生活》2014,(5):17-17
抗战前,孙犁在北平当小职员的时候,曾买了两丈花布,寄到妻子的娘家。这一件我们今天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却让妻子记了一辈子,只要和孙犁在一起,妻子就会“诘问”:“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据孙犁回忆,妻子临终前还向他提起了这件事,孙犁依然像以前那样回答:“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孙犁写道:“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同时提倡幽默文风的文学大家钱钟书与林语堂,其幽默品格各有特色,前者重“理”,深得西方随笔的理趣,充满了学者式的思辨与博弈;后者重“情”,即情调,情趣,是对中国古典散文精神的继承,追求士大夫的闲适与雅趣,这与晚明“性灵文学”的渊源一脉相承。他们横移与纵向继承所形成的不同幽默风格及其文本差异,丰富了现代散文的内涵,对散文审美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