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战后美国的全球扩张策略,英国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它对美国的全面依赖及本身的优势条件,构成美国与英国结盟政策的动力和基础,美国对英国结盟政策追求一系列目标,特别是期望它在西欧联合运动中扮演领导角色,英国拒绝参加西欧经济一体化的表现与美国推动西欧联合的方针相去甚远,其中在美推动下,终于终向欧共体,英国迫于安全需要,积极配合和支持了美国促进西欧军事联合的方针。美英“特殊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以美国为主导的互相利用的联盟关系。  相似文献   

2.
成立于 1 949年的欧洲委员会是在战后初期欧洲统一运动的推动下形成的 ,但它又是英国欧洲政策的产物。英国工党政府初则对欧洲统一运动态度冷淡 ,继则反对建立具有超国家倾向的欧洲议会的建议。在欧洲联合的大势所趋下 ,在美国的压力下 ,英国提出并实施建立欧洲政治磋商组织———欧洲委员会的计划 ,将欧洲联合纳入自己的政策轨道 ,即支持欧洲的政府间合作 ,以巩固自己在欧洲的领导地位 ;反对让渡主权的一体化联合 ,以维持自己与英联邦和美国的特殊关系。英国 1 950年以后对待西欧一体化的态度正是基于同一政策。  相似文献   

3.
西欧联合是战后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的发展对于西欧乃至整个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西欧联合只是在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国际背景下才开始真正起步、并取得一定成果.作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美国,一开始便与西欧联合运动结下不解之缘,它赞同和支持西欧联合的政策对战后西欧联合运动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战后初期,美国由于经济、政治、军事力量迅速膨胀,开始推行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随着美苏冷战的加剧,美国在1946年至1947年之际逐步形成了控制和利用西欧遏制苏联的大西洋联盟政策,而西欧联合被美国当局者认为是其大西洋联盟政策的重要部分。美国战后极力支持西欧联合,虽然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但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西欧联合思想的发展。欧洲人谈了几个世纪的欧洲联合终于在战后迈出真正的步伐并取得进展,这固然与欧洲的历史遗产、欧洲联邦主义者的愿望有关,尤其是与战后西欧国家的现实需要与自身努力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战后初期美国推动西欧联合政策的实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联合西欧对抗苏联的大西洋联盟政策中,推行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其两个首要步骤.而美国在着手进行这两件大事时,都以西欧联合作为援助西欧各国的先决条件.因此,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实际上是战后初期美国推动西欧各国在经济、外交、军事及政治上实现初步联合的最早行动.  相似文献   

6.
美国支持西欧一体化的动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以后,美国一直热衷于支持西欧一体化的进程。究其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在政治上,美国希望西欧通过联合来维持稳定,并希望通过对西欧一体化的参与,让西欧在联合过程中采纳美国的模式。在经济上,美国希望通过联合来推动西欧的经济发展,重建西欧,使美国得以摆脱对西欧的沉重负担。在安全利益上,美国希望通过西欧一体化来加强对苏联和德国的双重遏制,阻止苏联的扩张,控制德国的发展方向,维护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二战以后,美国一直热衷于支持西欧一体化的进程。究其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在政治上,美国希望西欧通过联合来维持稳定,并希望对西欧一体化的参与,让西欧在联合过程中采纳美国的模式。在经济上,美国希望通过联合来推动西欧的经济发展,重建西欧,使美国得以摆脱对西欧的沉重负担。在安全利益上,美国希望通过西欧一体化来加强对苏联和德国的双重遏制,阻止苏联的扩张,控制德国的发展方向,维护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战后初期及50年代美国与西欧联合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初期 ,美国出于大西洋联盟战略的需要 ,形成了支持和推动西欧联合的政策 ,并在推行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过程中付诸实施。 5 0年代前半期 ,美国为了加快复兴德国 ,仍然极力推动和支持舒曼计划。但到 5 0年代后半期 ,由于对欧洲经济共同体一些经济政策的担忧 ,美国对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已是一种审慎的支持态度。  相似文献   

9.
2 0世纪 70年代前 ,巴基斯坦实行与美国结盟的外交政策 ,结果给巴基斯坦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造成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特别是与西方大国结盟并不能保障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从 70年代开始 ,巴基斯坦政府为了获得更大的外交活动空间 ,决定改变与西方大国结盟的外交政策 ,奉行新的不结盟政策 ,改善与苏联和美国的关系 ,进一步加深与中国的友谊 ,大力发展与伊斯兰各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北约将在西欧部署新型导弹成为1979—1987年英国和平运动的导火线,当然,该运动的爆发还与英国国内的形势与政策密切关联.这次和平运动具有与1958—1964年核裁军运动不同的特点.和平运动对英美两国政府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在吸引英国公共舆论方面获得部分的成功,但没有改变英国政府基本的防务政策.它的作用在于推动了人们对核战争的反思与和平意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11-17世纪英国对外关系的演进,经历了一个由与法国争夺领地的传统战争到与欧陆海上强国争夺海洋霸权的过程,表现出古代封建王室外交向近代资产阶级国家外交转变的特征。这一转变是封建盛、晚期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这一时期英国及西欧大陆各主要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近代欧洲和世界关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9.11事件之后英国外交表现出与美高度一致且行动频繁的特点,显得极为“抢眼”。这一现象,是英国利用现时期已经具备的内在(一定的实力准备)、外在(美国对合作者的主观需要,及英美特殊关系的客观存在)、历史条件(昔日帝国的“余辉”犹存),抓住突至的机遇(9.11事件发生),凭借英美特殊关系,以实现其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大国梦”的外交战略目标的必然表现。“抢眼”的外交活动虽令布莱尔受到世界瞩目,却难以真正帮助英国成为世界领导者,相反有导致英国国际声望下降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194 5年 5~ 6月黄华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非官方会谈 ,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共的对美政策 ,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文章认为 ,194 9年初 ,中共的对美政策已经确定 ,黄华与司徒雷登的会谈对于中美双方来说 ,只是一种策略性的外交试探。当时中共对外政策的核心是建立与苏联的战略同盟关系 ,中共并没有调整对美政策的意图。中美关系的对抗是必然的 ,不存在缓和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欧独立性增强,对美国的主导地位形成挑战。肯尼迪和约翰逊两届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对西欧新的政策:建立伙伴关系的大西洋共同体。目的是将发展起来的西欧规制到美国主导的大西洋框架内。政策体现了美国门户开放的扩张方式和美国冷战战略的需要,并反映了美欧经济关系由依附趋向平等的走向。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各国饱受战争之苦。战后,要求欧洲统一、共同复兴的设想日益盛行。鉴于英国的总体实力在弱者中尚属强者,它最有可能成为欧洲统一的领导者;然而,最终法国却取而代之,英国错过了欧洲统一的“班车”。当时的英国是无心参与,还是另有考虑?本文试从1945—1951年英国的欧洲一体化政策来分析导致这种结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论欧盟共同防务的特点、问题及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的共同防务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首要性、滞后性、内倾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是其特点。超国家权力与国家主权之间的矛盾,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欧洲主导权的争夺,运行机制的缺陷,战略清晰度之不够,内在动力之不足,是欧盟共同防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欧盟共同防务的发展不会停止下来,但也不可能太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欧盟共同防务在短时间内也不大可能取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俄罗斯是影响欧盟共同防务和安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北约新战略与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战结束以后,欧洲面临着严峻的安全挑战。原苏联东欧地区因剧变而引发了民族矛盾、宗教冲突、领土争端等。北约因传统对手的消失面临解散的危险,而欧盟独立处事的能力极其有限。在这种背景之下,美国为了继续利用北约维护其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借口稳定欧洲,极力倡导北约新战略。法、德、英等欧洲主要国家以“欧洲事务的欧洲化”为口号试图推出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推动独立防务力量的发展。美国与法、德、英之间因争夺欧洲事务的主导权,提出了关于欧洲安全结构的不同设想。美国、北约因不可逆转的欧洲化趋势,无可奈何地支持欧盟发展欧洲特性,建立欧洲支柱。欧盟因难以在短期内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接受在北约的框架内实施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分析的角度看,工会和集体谈判对降低工资不平等有积极作用。美英两国的工会力量在过去一百年的发展中呈现出先增后降的倒U形趋势,与此同时,工资差距和收入不平等程度则呈同步反向运动。工会出于组织考虑、客观标准和工人团结的原因,在集体谈判中采用标准化工资率策略,提高了低工资者收入,压缩了工资分布范围,从而缩小了不平等程度。而我国存在集体合同覆盖率低、协商不充分等问题,为了改善我国收入不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发挥工会在初次分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e role of religion in explaining fertility differences is often overlooked in demographic studies, particularly in Western Europe, where there has been a substantial decline in institutional forms of religious adherence. The current study explores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ligion and childbearing in Britain, France and the Netherlands. Using data from the Generations and Gender Programme and the British Household Panel Survey, religious differences in completed fertility and the transition to first birth are explored across cohorts of women. In addition,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is employed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n on subsequent childbearing. Although the secularization paradigm assumes that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n on individual behavior will diminish over time, it is found that religious affiliation and practice continue to be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fertility and family formation patterns. However, there is some varia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fertility across countries; while in France and the Netherlands fertility gaps by religiosity are either consistent or increasing, in Britain, this gap appears to have narrowed over tim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fertility differences by religion also depend on the particular social context of religious institutions in each coun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