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的人类学研究或经历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是从事人类学学科建设,如设计人类学专业教学的框架,编写人类学的教材,和普及人类学知识的工作等;中期从1989年开始,我们开始注重汉族社会的田野调查;后来我的研究对象增加了,不仅研究包括闽南人、客家人在内的汉族民间文化,也研究畲族的文化,研究的问题有宗族组织的问题与民间信仰的问题,还有注重民俗问题的研究以及唯物主义的历史建构问题等。  相似文献   

2.
乡村社区的研究就一直是人类学理解文化和社会的基本路径.20世纪初人类学被引入中国后,乡村人类学的研究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它们是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期和1979年到21世纪初.这三个发展阶段都有一批代表著作问世,同时显示了中国乡村人类学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民族志方法是以田野作业为基础的研究范式,也是呈现田野作业成果的文本书写范式.民族志方法被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等多种学科引为学科方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建立在田野作业基础之上的应用型学科,民族志对其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文本书写尚存在诸多不足与问题.建构科学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志方法论体系,需从民族志研究范式和文本书写范式两个角度出发,将人类学民族志方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相结合,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独立的学科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访谈人:梁艳(以下简称梁)被访人:格勒(以下简称格)访谈时间:2014.5.16日17:00—20:00地点:成都武侯区西南民族大学格勒博士的书房梁:老师,我这次是受苏发祥教授的委托,让我做一个关于您在藏学领域和人类学领域中田野经历的访谈。我综合了一下过去您的研究历程,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是您的求学阶段中田野调查的经历;第二个是您在牧区研究方向田野调查的经历;第三个是您在婚姻家庭这个研究方向的田野调查的经  相似文献   

5.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学科的标志性研究方法.田野调查要求研究者通过长时段、深入性地观察与访谈,呈现研究对象的真实状况,揭示研究对象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为抽象新概念和建构新理论做准备.在公安学相关领域中,公安学相关研究者可以采用田野调查方法以揭示真实世界中的公安工作实践,从多个维度考察公安机关运作逻辑及公安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内在机制,尽量完整地呈现公安工作实践的真实过程.公安学相关研究主题借鉴人类学研究方法既有助于激活公安学相关领域研究者的方法论意识,又有利于提升公安学相关研究的理论建构能力.我们提出并讨论了人类学与公安学进行学科交叉、可能性及重要意义.公安学与人类学进行学科交叉是一个有待公安学学界同仁开发与拓展的新学科交叉领域.未来的研究议题需着重关注公安人类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和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6.
任何真正的人类学都是田野研究的精华.作者的道路并非平坦笔直,他在哲学的基础上,致力旁通政治学和人类学,上下求索、一路攀登,依靠坚韧的毅力、严格的理论训练和难得的田野经历,向文化人类学无限风光的险峰接近.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艺术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既往的研究进行梳理并归纳艺术人类学的三条研究路径,并指出当前艺术人类学研究在走向田野实践的同时,也开启了艺术研究的民族志实践与民族志书写的时代.艺术人类学的田野实践不仅体现出强烈的学科应用属性,而且顺应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趋势.这种新的研究倾向对于我国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具...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类学比较早就注意把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历史研究方法相结合,把对"异文化"的研究和对"本文化"的研究相统一,这是中国人类学对世界人类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获取一手资料的基本途径,也是民族志架构的源泉。对于田野调查,笔者认为:它对人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从参与观察、主位解释法、文化相对主义论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0.
无论表现如何不同,人类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形成关于对象文化的认识.与其他学科相比,人类学认识的特殊性在于它以田野作业为基础.田野作业的基础性使人类学研究的经验性与实证性得到充分强调,与此同时,也可能让研究者陷入未经反思的实在论承诺,以致忽视必不可少的认识论考量.不幸的是,这一倾向在目前的人类学界仍然很普遍.在此背景下,本文借田野中"何物存在"这个问题引出关于人类学实在观的讨论,在田野作业的方法论情境中审视实在论的困局和不可避免的建构性,进而从理论的维度反现人类学表层实在、深层实在、关系实在和解构实在四种实在现的变更脉络,为人类学实在现的建构与反思创造必要的认识论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