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有助于缩小各种社会差距,调节各阶层利益,化解社会矛盾,凝聚人心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与和谐发展。作为具有基督教性质的社会服务团体,中国基督教女青年会是当代公益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成都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从1988年8月8日复会至今,秉承"非以役人,乃役于人"、"尔识真理,真理识尔"的会训,践行"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宗旨,从1997年开始,积极拓展与境外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的交流合作,极大地推进了成都基督教青年会社会服务的较快发展;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至今,赈灾和灾后重建援助、社区服务成为青年会、女青年会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因产业工人的剧增,劳工问题逐渐成为包括基督教界在内的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在社会倡导平民教育的影响下,基督教女青年会开展了以让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女工受教育为主的工作。在长达20年的工作中,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举办的6所女工夜校最为典型,坚持时间最长,成果也最为显著。通过对女工夜校成立、生存、变化的艰难历程的历史考察,揭示了作为中国最早接触西方社会和思想的女性社会组织——基督教女青年会为启蒙中国女性劳工思想意识和社会责任的觉悟,引导中国劳动妇女投入到妇女自身解放和民族解放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创立於1920年,服务多圆化,共有60多个工作单位,遍布香港、九龙、新界和离岛。服务对象包括男女老幼。每年超过15o万人次使用该会的服务,该会始终致力於推动基督教运动,会员运动,妇女运动及促进国际友谊。并通过专业社工和义工,协助弱势社群,改善本身、巩固和强化家庭与社会功能。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  相似文献   

5.
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是有悠久历史、具有基督教背景、致力于推动志愿者运动的社会服务团体。自1996年承接政府委托管理浦东新区罗山市民会馆以来,在开展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方面成效显著。其明确的组织定位、不断创新的社区服务模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规范的管理、重视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为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与路径,也为宗教界参与社会服务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后社会史思路,重新解读了燕京大学基督教的在华实践,发现20世纪20年代基督教在中国的辉煌时期与它日后在中国的衰落有直接关系。中国深受美国社会福音影响,试图通过社会服务和社会改革,让基督教承担拯救中国社会的使命。基督教在中国完成了俗世化的转变——使得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直接相联系。这一转变导致基督教失去了不受社会变革影响的独立的宗教空间,在日后必然直接承担社会的变迁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会本色化的要义是中国信徒在中国事务中担负责任,基督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相适应.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运动是中国教会"本色化"运动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在边疆地区的重要实践,扩展了基督教的活动范围及影响.边疆服务部在川康民族地区开展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计改良等社会服务事业,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改良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边疆服务体现出采的"边疆化"与"政治化"的特点,恰是中国教会本色化在边疆地区的具体表现.边疆服务推动了中国教会本色化的历史进程,也印证了中国教会本色化努力中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叶,社会福音对中国基督教会影响很大,对全国基督教协进会、青年会系统的基督徒知识分子的影响尤为显著.《田家半月报》总编辑张雪岩明确表达了教会要在现实社会建立天国的社会福音思想.他的社会福音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1.以文字为宣传社会福音的手段;2.以乡村为推行社会福音的实践基地;3.以国家独立、民主自由为促进社会福音的当务之急.对张雪岩社会福音思想的剖析,对于中国基督教神学和基督教思想史研究,以及促进当前宗教界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简论基督教社会主义田海华宗教与社会主义有协调的一面,也有不协调的一面。了解基督教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我们当前正确看待和处理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基督教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在基督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公正秩序所做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基督教大学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学科设置有一个演变过程。本文以华中大学为考察个案,探寻其各个时期的学科设置情况,并从中分析华中大学学科设置的特点以及所映照的教育理念。以此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基督教大学普遍经历了一个从最初为教会服务,到逐渐把自身看作中国社会的一部分,并自觉地承担起知识创新、社会服务和政治参与等责任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自信是广大党员群众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思想保证。当前中国社会思潮多元化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和自信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学习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新“左”派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等。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鲜明的政治性、异常的活跃性;是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民众思想活跃的表现,国外社会思潮影响的结果;学习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回应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要求,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是了解社情民意的要求;学习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区分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区分学术性与政治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本土化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趋势和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社会科学本土化研究出现了若干新进展。中国社会科学应当研究中国社会现实中的新问题,反映社会发展的中国模式,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与社会转型,使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高风险期,也危及到公共安全函数的平稳区间。环绕社会风险及其诱发的社会问题,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在内的多学科已然展开了共同的学术对话与探讨。历时性地对中国社会风险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回顾历程、检视论域、探讨趋向,无论是对中国社会风险研究的延展,还是对学术生长点的挖掘都是大有裨益的。不容置疑,社会风险研究的深入将会对中国社会的良性运转产生积极效用。  相似文献   

14.
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双重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将中国社会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现实要求与共产主义理想的价值追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使共产主义理想能够成为引领和指导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指南和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面临的最重要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心问题。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地构想了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革命的宏伟蓝图,具有现实与理想的双重维度,一方面向下直接根植于中国社会现实状况,另一方面向上与共产主义理想保持密切联系,集中地体现了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社会现实之间的合理张力。  相似文献   

15.
社会慈善或社会救助,是中国宗教发展和进入社会的唯一路径;而中国宗教最能实践的,就是灾难时期的社会救助及其公益慈善事业。在此路径之中,中国宗教亦获得了它们应有的变迁与发展,同时也相应地构成了中国宗教进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若干模式:救助式社会救助、指令式社会救助、交换式社会救助和特殊式社会救助。这就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宗教的社会救助功能。所以,中国宗教虽然能够适时地进入社会,以其独特地意义系统、服务方式和民间组织,进而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社会自我服务,发挥出它们应有的社会协调功能。但是,如何把当代中国宗教的社会服务模式,建构为一种"社会建设的行动单位",而不把中国宗教的社会救助与社会公益服务,局限于精神和心灵的安慰与咨询,或者是局限于一些财物的捐助。就此而言,中国宗教的社会服务功能,应当是把财物的捐助行动与社会的重建整合起来,最终建构一种新的慈善理念——"社会慈善",以真实服务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代风俗文化史上,黄遵宪、严复、陈独秀先后作出开创性努力,贡献巨大:黄遵宪是中外风俗研究的开山者;严复是鼓吹全国学习西方风俗文化的第一人;陈独秀是中国新风尚的倡导者。  相似文献   

17.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不仅界定了社会工作本身的目标和意义,而且同时界定社会工作的技巧和方法。起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主要源于基督教思想、人道主义和福利主义思想,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尽管起步缓慢但发展相当迅速,产生于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理论,又不完全适应中国的社会形势,因此,充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对于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进程的推进是极为重要的,而且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根本出路。中国传统文化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最为深远,其中家国理想、政治和谐理想、众生平等理想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有相通之处,对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构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寓于传统的乡村社会结构之中。新中国建立后传统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乡村社会还是处于向现代社会的慢速转型时期,乡村秩序的基础仍然有传统社会的印记,社会结构的变化并没有使人们产生法治意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转型时期,原有的农村社会结构趋于解体,适应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需要建立法治基础上的新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观作为人类行为的总体指导,是社会工作的灵魂。源自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因其社会思想环境而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与更倾向于集体主义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在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构建中,要立足我国实际,分析对比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以及二者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不同影响,有所拒纳和扬弃,尤其注意对个人价值和尊严的尊重,使个体意识到其应有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