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天际岭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的游客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为提升天际岭森林公园的植物景观的质量提供方向。结果表明:游客来源在地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方面呈现多样性;游客对植物景观的满意度与游客的性别、来源省份、受教育程度及月收入水平相关;游客对天际岭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的评价主要为"一般"和"满意"。根据游客的满意度提出的建议是:多采用乡土植物;专类园设计时加强空间布局;加强植物知识的教育和科普。  相似文献   

2.
汉丰湖景观资源丰富、湿地景观风貌独特、生物景观类型多样、地文景观丰富绚丽、人文景观源远流长。与优美的景观相呼应,汉丰湖及其周边孕育了乡土气息浓郁的巴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农耕文化等多元生态文化。基于对汉丰湖景观资源及生态文化的分析,探讨了汉丰湖景观建设与生态文化协同共生的主要途径:应对汉丰湖、城市和山岭三个圈层统一规划、整体布局;尊重历史遗迹、顺应自然地理,让生态文化自然、和谐地融入城市建设;在汉丰湖六大节点和两大区域的景观建设中,多方面、多层次、立体化地展示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3.
张婧 《国际公关》2023,(8):167-169
南昌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语言景观是多语研究的新路径,彰显区域独特文化资源。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虚拟空间语言景观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本文通过调查和分析南昌市门户网站虚拟空间语言景观情况,指出南昌市门户网站语言景观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虚拟语言景观建设价值,以期为有效发挥语言景观功能、展现南昌地区特色、提升地区整体魅力和文化软实力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基安蒂(Chianti)地区的乡村景观是山地环境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通过对该地区村落的历史地理概况的基本描述和乡村景观现场的实地考察,认真分析该地区乡村景观形成与存续的缘由、发展与理路,具体包括注重乡村景观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自然生态的全面保护,乡村聚落与历史现实的有机延展,农业生产与田园生活的持久共生等。这些可为当下中国尤其是江南山地与丘陵地区的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有益的思路与启发。  相似文献   

5.
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古典景观设计讲究师法自然,立"象"求意、以"意"传情,充分利用山、水等自然元素实现人文思想传递,达到园地制宜、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意境.在阐述景观意象涵义、景观类型及特点基础上,文章对环巢湖地区的地形、水体、建筑、生物、民俗等景观意象要素进行了分析解构,从多维空间的景观意象体验、地域特色的景观意象运用等视角,提出了环巢湖地区景观意象设计应用的原则与方法,为环巢湖的景观设计提供了新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以合肥市城市建设为例,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出发,思考城市的历史文化、景观与生态资源、城市与人三个方面问题,认为在城市建设中,应多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生态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城市景观建设以人为本,探索如何构建和谐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7.
京杭运河文化是以漕运目标下形成的不同文化区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社会理念、生产方式、文化艺术、风俗民情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融合而形成的跨流域、跨文化圈而形成的文化综合体。京杭运河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京杭运河文化是水文化、是漕运基础上形成的商业文化、是景观文化和生态文化。京杭运河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作用表现为:京杭运河是文化廊道,改变了中国文化格局、促进了各文化圈的交融和中外文化的交流。研究分析京杭运河文化对区域社会经济建设的作用与意义是:加强运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推动运河文化产业化开发、珍惜自然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德波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进入景观的社会,这种景观或景观社会有三种形式 :集中的景观、弥散的景观和综合的景观.德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转型做出的这一基本判断深刻而独到,并被网络社会的崛起再度证实.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研合肥地区特色农业观光园的发展现状,对园区数量激增、景观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等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通过“景观文化特色化塑造”提高农业观光园市场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即基于现代旅游和市场营销的角度,重新认识及审视“景观特色展现”与“景观文化”的关系,从“景观文化的资源整合及提炼融合“景观文化的价值定位及概念策划“景观文化的文脉组织及创意表达”“景观文化的互动体验及兴趣激发”等四个方面系统构建合肥特色农业观光园景观.通过景观文化塑造对策研究,为合肥及其他地区的农业观光园特色化发展路径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对于合肥休闲观光农业及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面对着现代园林的快速发展,绿化指标的不断攀升,随之而来人们对绿化水平和景观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的问题,我们以天津植物景观为例,探讨如何在完全重新构建人工绿地上,按照生态学性质,创造一个合适人居的、丰富多彩的、独具特色的城市园林植物景观。  相似文献   

11.
试论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城市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如何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去指导城市景观生态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探讨,简要概述了景观的概念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阐述了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并提出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相似文献   

12.
湿地景观不同于高山峻岭那样具有挺拔、高耸的阳刚气势,有的只是向阴、低洼的优美、阴柔之风格。因此,湿地景观建设,只有顺应其“向阴”之势而展示其“和”(和谐)的魅力,才能使其自然空间的秩序变化具有“阴”之“和”的美感。儒道关于人与自然“妙和相生”的审美价值取向,很值得我们借鉴。大庆湿地景观应创造出如下的“阴和之美”效应:百湖之城声、色、香俱全的空间秩序变化美;“挺水植被”远近错杂的空间秩序绵延美;人生智慧作用于湿地自然景观的空间秩序和谐美。  相似文献   

13.
大学校园道路景观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景观设计与评价在我国道路建设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阐述道路景观评价的概念、目的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层次分析法在大学校园道路景观设计与评价中的运用,运用专家系统法建立大学校园道路景观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层次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权重进行分析计算,最后结合景观综合指数法,对大学校园道路景观环境进行评价,为评价大学校园道路景观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景观大道往往地处入城口岸、重要地段,自然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特色的主要窗口之一,是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形象、反映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景观大道沿线景观应在深入分析项目背景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地区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特征等地域风格,进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以秦皇岛高速公路东出口至北环路"秦皇大道"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对城市景观大道的规划设计方法和思路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为中国城市景观大道规划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地区的城市景观显现出不同的地方特色。安庆作为千年古城,百年省会,环境优美,名胜古迹众多,内涵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以安庆古城景观文化研究为例,探讨安庆古城景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与途径,可进一步突显安庆古城景观环境特色,使安庆古皖文化、戏剧文化、名人文化和佛教文化特色得以呈现,以提升安庆古城形象。  相似文献   

16.
从校园景观文化构成要素的角度分析,阐述了建设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景观的重要性,强调根据高校各专业特色进行景观设计,体现地域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以榆林学院景观现状为例,详细介绍了如何将地域文化与校园景观建设结合起来,营造个性鲜明,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研究陕北地区煤炭企业植物景观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旅游景观文化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构成。本文认为旅游景观文化有其自己的结构与特点,就景观文化的内容而言,大体可由景观的“形”、景观的“意”、景观背景文化(社会文化)和景观阅读文化四部分所组成;就景观文化的特点而言,则可从景观文化的时间性、空间性和民族性诸方面理解。  相似文献   

18.
介绍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和景观要素在城市绿地中的涵义,并论述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景观异质性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景观变化原理这四大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我国的城市绿地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与"旅游凝视"强调游客在旅游业中的重要角色相区别,景观理论将研究视角重新聚焦到旅游景观本身,从观看者与观看对象之间的关系出发,使研究能够检验旅游、认同和意义之间存在的复杂交集,景观视角还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旅游的社会和文化过程。本研究通过田野调研获取的定性材料,对位于汉、藏、羌交接地区多元文化交融的嘉绒藏族村落在旅游开发驱动下的景观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一方面政府从不同空间中择取族群文化密切度高的文化事项,通过"景观制造"而形成符号化表征,并展示于村落景区的公共空间;另一方面,生活在村落景区中的村民借用生产者使用的景观幻像,在旅游业引导下进行景观的再造,并诱致族群身份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清华大学被称为全球最美的大学之一,考察清华大学100年来校园景观环境的特点与传承,可以为今日校园环境建设提供借鉴。通过对清华大学校园园林景观、植物景观、纪念景观、小区景观、建筑景观、交通景观特点的调查分析,认为大学校园具有美化环境及文学、历史、教育作用,彰显大学校园环境育人的重要功能。同时提出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应注意景观和谐、功能分区、自然融合及可持续性,为建设绿色大学校园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