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都市圈建设应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一种新战略.其特点是通过都市圈的发展,加快实现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以及区域内外的统筹发展.所以用科学发展观打造都市圈,必须在统筹上下功夫.统筹都市圈资源的整合,规划的整合、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以及政府推进和市场推进的关系,才能实现都市圈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评价地区经济—资源—环境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并优化,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双都市圈”对滁州市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为中等城市加快融入都市圈,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借鉴。结果表明,2012—2020年滁州市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曲线呈单调递增走势,与“双都市圈”耦合协调度曲线高度黏合,处于低水平耦合。滁州市耦合协调度不高主要受资源约束,其资源供给和资源利用两个方面与“双都市圈”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此,建议类似滁州区位条件的中等城市应从增加人力资源供给、物资资源供给和旅游资源供给等方面缓解资源供给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影响,从加快产业承接转移、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都市圈一体化是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有效协调区域经济"碎片化"与"一体化"之间的内在矛盾,实现空间资源整合,是当前理论界与实践部门关注的焦点。本文将治理理论引入都市圈发展,指出创新治理机制是实现都市圈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并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基于治理的内涵和我国国情,提出构建多元复合型都市圈治理机制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都市圈--正在崛起的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杨连云 《河北学刊》2005,25(4):57-64
大都市圈崛起是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也是当前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自对聚集经济效益的追求.中国三大都市圈中长三角、珠三角已经崛起,在全国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份额.京津冀都市圈虽然改革开放相对落后了十几年,但是由于其非常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全国第一的科技竞争优势,只要其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京津冀都市圈的崛起将势不可挡,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5.
都市圈是城市经济演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市场扩张和企业追求规模经济要求政府降低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制度成本和行政壁垒,这是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就长三角来说,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政府作用是推动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力量.市场化推动了市场规模扩大和分工的深化,工业化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组织完善及空间形态的优化,国际化使得长三角逐步纳入全球生产体系,政府的制度创新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竞争与合作.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经济与行政区经济的矛盾和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市圈经济是现代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长江三角洲向泛长江三角洲的空间扩展是顺应都市圈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区域优化整合的必然路径.泛长三角正朝"沿江"、"沿海"两个基本方向扩展,然而越来越多的行政区的加入会产生更为多元、复杂的行政区利益矛盾,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都市圈经济与行政区经济运行规律的差异性.泛长三角一体化需要都市圈经济与行政区经济的协调与整合.健全市场机制、实现市场主体与行政主体之间的利益共赢、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区域合作组织、建立区域共同治理的政策法规体系等,是促进都市圈经济与行政区经济一体协调整合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加速都市圈建构与都市圈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林飞 《学术界》2003,(6):36-47
都市圈建设是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都市圈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积极推动都市圈建设 ,加速行政区经济向都市圈经济的转变。实施多中心城市扩展模式 ,避免“摊大饼”式的城区扩张。正确实行“经营城市”的政策 ,企业是经营城市的主体。积极培育与治理房地产市场 ,面向中低收入者平抑房价。实施郊区化与快速通道战略 ,建构新一轮发展的交通平台。解决“城市化不足”、“老城区过度开发”等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8.
都市圈经济一体化是指充分考虑各经济主体的利益诉求,建立强大的支撑体系,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不断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促进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提升其群体竞争力,最终实现都市圈经济的发展.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框架,包括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支撑体系、经济主体和管理职能等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都市圈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模式和特征,未来全球竞争的关键将是都市圈之间的较量。本文主要从都市圈发展的主导推动力量、城市规模、增长方式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都市圈的发展模式,分析了不同发展模式的特征与效率。同时,对我国都市圈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揭示了我国都市圈发展模式和路径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都市圈未来发展的模式和路径选择应该走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构建南京都市圈金融网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圈”在南京都市圈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如何建设好南京都市圈金融网必须重点研究。本文从建立南京都市圈金融网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构建金融网的设想及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方面展开讨论 ,以推动南京都市圈建设。  相似文献   

11.
美国纽约都市圈作为世界五大城市群之首,其演变历史和发展模式一直是城市发展研究者关注和深入探讨的对象,其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完善的结构功能,有其内在发展和演变的推动力。文章据此对纽约都市圈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空间结构功能、空间功能演化的动力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化是都市圈形成的源动力,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是都市圈发展的基础,产业集聚和扩散是都市圈演变的内在动力,政府决策是都市圈经济得以持续的外在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都市圈崛起是区域发展的显著现象,并且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县域经济融入都市圈发展是必然趋势.本文在回顾都市圈发展及其理论研究、界定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对浙江空间发展的大格局、县域在都市圈发展中的定位、都市圈的边界确定等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要根据各县域不同的条件特点,分门别类地予以制度激励和政策指导,促进县域经济融入都市圈发展.  相似文献   

13.
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构筑海峡西岸都市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峡西岸区域经济的建设发展,离不开都市圈的建设。海峡西岸都市圈建设形成一线四群一主体总体格局。区域都市圈建设的主体是中心城市建设。厦门作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其建设发展将幅射影响多个城市和地区,形成都市圈发展,推动海峡西岸建设。  相似文献   

14.
都市圈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之一.随着城市区域化、区域城市化的相互融合发展,都市圈的竞争力问题已成为多个学科关注的重点.在综合国内外都市圈竞争力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整合力、硬实力及软实力三个方面,构建涵盖36个指标的都市圈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据此对国内六大都市圈的竞争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针对东、中、西部地区都市圈的现状,分别探讨相应的竞争力提升战略,对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京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其战略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南京都市圈的经济背景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深入分析了南京都市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南京都市圈各成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提出南京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应遵循“互补发展、集聚融合”的原则进行合理定位,实现各城市的错位发展:南京打造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地;扬州形成文化生活宜养区;马鞍山建设成富有特色的休闲旅游区;芜湖作为现代文化娱乐区;镇江则定位于文化旅游区;淮安、巢湖、滁州则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支持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从WTO三大基本原则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双重视角入手 ,论述了当今中国都市圈 (城市带 )规划建设中所要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强调了同一区域内外部资源科学配置、内部要素有机整合对于提升都市圈总体竞争力的重要性。作者认为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国家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 ,中国应该抓住入世后政府职能转换、地方经济割据色彩弱化以及跨国资本迅猛涌来等机遇 ,降低发展成本 ,提升特大城市的资源聚集和辐射能力 ,加速培育出一批有国际影响的都市圈。  相似文献   

17.
在济南都市圈发展的背景下,中心城市济南发展存在综合实力较强但城市首位度不甚突出,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但与区域内经济联系不强,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但与区内产业雷同严重,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但与区内网络衔接不够等特征.为加快济南发展,要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首位度,加快要素整合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打造核心产业实现产业错位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市圈是城市化进程的高级阶段,是区域城市一体化的高级形态,作为区域与城市相互作用形成的空间配置形态,在促进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结国内外都市圈思想的演化历程,进而概括出其科学内涵,然后从连续性和中心城市的角度,用一个更为新颖的视角研究都市圈的各项维度,可以为区域与城市的整合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都市圈是城市经济演化发展的高级形态.产业集聚、市场扩展和开放型经济成长都要求构建新的经济空间组织模式,这是都市圈发展的内在动力.对长三角而言,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政府作用是推动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力量.市场化推动了市场规模扩大和分工深化,工业化促进了人口、企业和产业向城市的集聚,国际化使得长三角逐步纳入全球生产体系,政府的制度创新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竞争与合作.  相似文献   

20.
乌鲁木齐都市圈作为天山北坡城市群的核心区域,经济发展对天山北坡城市群以及自治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9~2020年乌鲁木齐都市圈8市5县为样本,研究发现乌鲁木齐都市圈制造业集聚水平较高,各区域集聚水平差异显著,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疆范围内尚未形成集聚优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均值呈现轻微上升态势,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提升缓慢,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最低。基于此,应加强区域联系,促进资源跨区域流动;紧扣“短板”发展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大力提升乌鲁木齐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谨防核心城市“塌陷”;充分发挥乌鲁木齐市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长板”优势,提升其两业协同集聚水平;优先发展与制造业产品价值实现直接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以五家渠市、乌鲁木齐市为重点推进兵地深度融合,提升乌鲁木齐都市圈核心区域两业协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