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古因明到新因明在论式的结构上面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喻支,古因明五支论式的证宗功能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喻的经验直观作用实现的。而陈那不仅从因三相的角度完善了三支论式的论证规则,而且更加强调了喻支的功能意义。法称的"离喻"论式也并非绝对的通过去喻来构造一个形式主义的二支论式,仍然是以开悟他者为目的。正是基于佛家文化内涵的立场,对因明论式的评价就不能依据西方逻辑话语及其论证规则,而是要回到因明论辩发生的文化背景和具体语境。  相似文献   

2.
陈那和法称论师改革了印度古因明的论式结构,提出了因三相原理,将五支作法改进为三支作法,再由三支作法改进为属纯演绎推理的二支论式,并以佛教经量部认识论观点论证感性和知性认识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因明理论体系—量论,为因明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逻辑的第三次传入导致了汉传因明研究的逻辑转向。比较和解读成为中国学者主要采用的两种研究模式。前者的研究焦点是三支式与三段法的同异性比较,主要结论是因明详密不如逻辑但独具特色。后者则对三支式赋予新的解释,形成的主流观点是:因明论式具有演绎兼归纳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对印度佛教逻辑的认识有普遍的误解。印度逻辑史上首次创建演绎论证式应当归功于佛教逻辑。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是印度佛教逻辑的两个高峰。陈那因明为印度演绎逻辑打下基础,法称因明最终使论证形式完成从类比到演绎的飞跃,使之达到西方逻辑三段论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不同意将因三相作为论式规则的传统观点,分别在宗(论题)、因喻(论据)和论式方式等方面重新加以深入研究,总结出了七条三支论式规则,而后分析了关于推理规则与论式规则、喻依与喻、论式规则的独到之处等几个问题,提出了诸多创见。  相似文献   

6.
因明与逻辑的比较研究,是因明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陈那新因明体系是演绎推理,还是演绎与归纳的结合,或者既不是演绎推理,也不是演绎与归纳的结合,而仅仅是类比推理(根据其结论是或然的而看作归纳推理的一种),这是因明与逻辑比较研究中带根本性的大问题。我在1989年全国藏汉因明学术讨论会上递交了《陈那新因明是演绎推理吗?》一文,从陈那新因明的整个体系出发,论证他的因明论辩逻辑的推理性质是最大限度的类比推理,从而修正了我自己曾经接受过的从本世纪以来因明学界至今还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该文收辑在即将出版的《因明论文集》中)。姚南强同志在《复旦学报》1990年第六期上发表了《论陈那新三支式的逻辑本质》一文,对我的看法提出了异议。这对活跃因明研究是有  相似文献   

7.
论因明学之喻与墨辩之理类曾昭式中国先秦时期的《墨辩》与古印度的因明学适应当时社会环境而产生.与古希腊逻辑成为逻辑学产生的三大源流。三者对逻辑学理论的探讨各有其特色。同时,由于思维形式的相对独立性,他们在许多方面又有相似之处。本文就《墨带》的“理”、“...  相似文献   

8.
"譬"、"喻"因含义相近常被人们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名辩思想和因明学的角度来看,尽管它们在缘起、论证方法、悟他目的等方面有诸多相同之处,但从推理的结构、形式的稳定性等方面来看,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名辩学之"譬"是一种独立的推论形式,而因明学之"喻"只是推论中前提的一部分;形式上名辩学之"譬"相对稳定,因明学之"喻"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别;方法上名辩学之"譬"大多使用类比、比喻说明问题并且例证详尽,因明学之"喻"与"譬"大致类似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我国目前因明研究中的四个比较突出的误区作了较深入的评述 ,认为应从理论科学的角度来阐释因三相及其他因明学理论 ,因三相在本质上属于逻辑公理而非论式规则 ,因明概念与命题不能混为一谈 ,因明概念所指称的内涵与外延也应明确区分开来。这样 ,才有可能准确理解佛家逻辑的真正义蕴  相似文献   

10.
似因剖析──《因正理论》初探之四祁顺来因明推理是一个由已知即得的知识,推出一种未知的新知识的推理过程。这一推理的主要手段是依靠因明论式的推理规则来完成,这一逻辑规则又以论式中表明前提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的因三相来体现。所以说,一个因明论式只要具备因三相...  相似文献   

11.
逻辑与因明有着诸多差异.在逻辑中演绎与归纳是二分的,而演绎体系所要求的普遍必然性的第一原理,归纳并不能提供,这终令西学走入穷途.因明中演绎与归纳完美地于每一论式之中,而佛教认为并不存在普遍必然的因果规律,故因明并不存在西学的尴尬局面.此外逻辑与因明在各自认识方法中的地位及为自为他上亦不同.  相似文献   

12.
藏传量论对"共相"概念的理解继承了法称的因明思想,并发展出兼具佛教知识论、存在论、实践论意味的内涵。共相是比量的所取境,是思维中的观念性存在,是属于世俗谛的范畴。藏传量论认为人们使用遮诠的方式理解共相,人们通过理解共相可以把握存在的真实情况,进而闻习经教、实践佛法。本文讨论"共相"概念在藏传量论中得到怎样的理解以及在佛法实践中的意义,从中可以看出因明逐渐向内明趋近的发展路向,总结出共相具有内容的观念性、认知形式的间接性、自体的相似性和实践的工具性四项特征。  相似文献   

13.
论因明比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因明比量的基础、形成、形式、为自比量(推理)与为他比量(论证)之间的关系的论述,认为因明对有关比量的理解是相当深刻和独具特色的。但是,因明比量论也有其特有的局限性,应当分清其中的成就与不足,给因明一个正确的评价,以推动逻辑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因三相     
自唐僧玄奘“西天”取经东归,把因明(通称为印度佛家逻辑)带回国内后,中国便成为因明的第二故乡。因明研究在中国有过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始于唐代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以玄奘译讲《因明入正理论》(以下简称《入论》)、《因明正理门论》(译讲于公元649年,以下简称《门论》)为标志。它虽然只有短暂的四十年,但中国对因明的研究却跃居世界领先地位。早在印度留学期间,玄奘就代表了因明的最高水平。回国之后,他边译边  相似文献   

15.
周叔迦的因明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他的三本书中:《因明新例》将因明中的概念等用新的、较为贴近当时人们生活的例子代替原本的宗教意味浓厚的例子;《因明入正理论释》在阐释《入论》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明学表解》将其分析因明理论时用到的图表集中阐述,采用更直观的方式解释因明中的有关概念。  相似文献   

16.
黄志强在《"因明研究"指误》《评因明研究中的几个误区》二文中对因明研究中的七处"指误",混淆了属、种概念与属性概念、具体概念,对陈那因明的同、异品、因三相、九句因的涵义理解有误,对三支因明中的推理性质、推理规则等的看法也存在问题,有不少是黄文的自误。  相似文献   

17.
过论作为因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它的研究一直囿于传统的分类方法,这似乎限制了人们对过论,进而对因明的认识、思考和研究。文章试图借鉴逻辑学的二分法,用形式和非形式谬误来重新划分因明的三十三过,以探索认识因明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提要]本文从因明文献出发,讨论印度陈那因明体系自带归纳的常识错误,因明称为成异义过或同所成过。它们不见于玄奘翻译的因明大、小二论,详见于窥基的《因明大疏》。一个三支作法只有一个论证过程,在这一个论证过程之外的归纳说都犯成异义过或同所成过。因和喻都是立敌双方共同认可的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不是临时归纳所得,它们来自忆念。这与逻辑三段论的前提内容吃现成饭,借用已有的经验或知识相同。怎样得到真实而又普遍的同、异喻体,与三支作法的使用者的知识背景有关,因明本身不可能提供帮助,这与三段论只管形式不管内容相同。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分别传承了印度的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百年来国内外因明界对陈那因明的误解,直接影响到汉、藏因明的比较研究。必须如实地还原玄奘的因明成就,弘扬汉传因明中保存的陈那学说的原貌,以回应某些藏传学者的诸多疑问。  相似文献   

20.
在因明与逻辑比较研究方面,学术界走了大半个世纪的弯路.不少因明研习者从20世纪初起便丢掉了唐疏的优良传统,学日本、学欧美、学印度,照搬了许多错误结论.舍尔巴茨基的<佛教逻辑>认为,从古正理、古因明的五分作法到陈那、法称的新因明始终是演绎的.这有两个错误:一是拔高了古正理、古因明的五分作法,否定了陈那的贡献.二是用法称因明来代替陈那因明,否定了法称的贡献.印度学者威提布萨那的<印度逻辑史>用后起的法称才提出的三种正因(自性因、果性因、不可得因)来解释和代替陈那的因三相规则,完全混淆了历史文献,错解了两位因明大师的历史贡献.此外,日本文学博士大西祝的<论理学>,也对我国的因明研究发生重大影响.百年来国外的因明研究者大多数不了解汉传因明的历史地位,对印度佛教因明的两个高峰有着种种误解.唯有充分地认识到汉传因明对陈那因明的正确解读,才能避免百年来的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