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关节是指用生物相容性与机械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一种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体。利用手术方法用人工关节置换被疾病或损伤破坏的关节面,其目的是切除病灶,消除疼痛,恢复关节的活动与原有的功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髋关节疾患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置换术,目的是缓解关节疼痛.矫正关节畸形、重建一个稳定的关节.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由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多为老年人,常会并发多器官功能减退或病变,任何并发症都会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导致手术失败。因此,为了使患者能达到手术预期效果,必须加强患者术前和术后的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3.
章征源 《老友》2008,(4):56-56
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炎疾病。其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化和继发性骨质增生,好发于负重较大的膝关节、髋关节、脊柱及手指关节等部位。该病亦称为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82例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感染机会,促进术后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用人造关节置换全部髋关节,做好术前访视、术前准备、麻醉配合、手术配合。结果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6例,无一例感染,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能自行行走。结论由于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所以要求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技术操作必须熟练,护士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紧迫感,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为患者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nterTan系统内固定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之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20例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观察组20例采用InterTan系统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地负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更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显著更少(P0.05);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5.00%,比对照组70.00%的恢复优良率显著更高(P0.05);观察组术后未发生并发症,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InterTan系统内固定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快速恢复,提高恢复效果,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50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50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方法、功能独立测量(FIM)评分及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FIM评分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Harris评分为86.35±2.07分。结论早期进行手术积极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FIM评分及Harris评分,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咪拉 《北京纪事》2013,(10):79-80
对于很多中老年人来说,退行性关节疾病几乎是无药可救的痛苦,上下楼、系鞋带,甚至蹲马桶都变得痛苦,很多人都认为这便是衰老了,继而慢慢接受、习惯这个现实。今年60岁的张阿姨也是如此,若不是今年7月陪刚做完脊椎手术的老伴来北京小汤山医院康复,她不会知道这种退行性关节疾病是可以通过康复治疗的。  相似文献   

9.
大李 《山西老年》2011,(6):58-58
骨折后关节僵硬是四肢及其周围组织创伤或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主要为关节外发生纤维性粘连、关节囊及周围肌挛缩。如不加以防治会导致关节强直,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影响极大,甚至造成终身残疾。早期正确的整复、局部有效的固定、恰当的功能锻炼、合理应用药物,是治疗骨折的基本原则,也是预防关节僵硬的根本方法,尤其是恰当的功能锻炼,能够推动气血流通,促进去淤生新,是目前加速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防治关节僵硬最理想的方法。因为任何治疗都无法代替自主锻炼而只能促进或辅助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ur nail,PFN)方法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近期疗效。方法32例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问骨折患者近期接受了PFN手术治疗,术后患者随访(13.70±5.58)个月,采用Sanders髋关节创伤功能评分方法评估手术疗效。结果32例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接受PFN手术6个月后,疗效优21例,良10例,差1例,优良率96.8%。结论PFN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较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行半髋关节置换术)和观察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每组50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后失血量以及并发症等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03±12分钟,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43±24分钟,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后失血量以及并发症等方面,两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在短期内无显著差异,但在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面,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显著效果,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对比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股骨颈骨折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天津港口医院接受置换术治疗的高龄(≥80岁)股骨颈骨折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7例,分别予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比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1.49%)明显高于对照组(7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13%)明显低于对照组(1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置换手术方式各有优势,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创伤小,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但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效果更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更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DHS与PFNA治疗老年性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老年性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股骨防旋近端髓内钉(PFNA)组和动力髋螺钉(DHS)组,每组27例,根据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 PFNA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均(小)少于DHS组,骨折愈合时间PFNA组短于DHS组,PFNA组髋关节功能评分的优良率高于DHS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动力髋螺钉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性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恢复时间快的优点,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2月到2019年2月本院9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双盲法分组标准均分成两组,各45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快速康复护理外科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常规组NRS评分(2.79±0.76)分与研究组(1.05±0.6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717,P0.05)。研究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5.56%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48,P0.05)。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2%高于研究组,有统计学差异(χ~2=6.1538,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运用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中效果理想,能减轻生理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关节镜清理术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老年骨性膝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关节镜清理术加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61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关节镜清理术加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结合功能锻炼治疗,B组采用关节镜清理术加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结果本组6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根据Shahariarrer标准予以评定,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关节镜清理术加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结合功能锻炼治疗,可明显提高老年骨性膝关节炎治疗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伴随医学诊疗、卫生保健水平提升及人类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相关问题逐渐凸显,如膝关节退行性变患者逐渐增多,严重降低老年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每年全球约60万人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已成为治疗中重度骨关节炎的重要方法,可实现纠正关节畸形、改善功能的目的。但手术治疗并非此类疾病治疗的终结,术后伴发疼痛及行动不便等问题给患者带来了巨大心理压力,阻碍术后康复。疼痛如能合理、有效控制,将减少疼痛刺激造成的机体应激反应和继发性器官功能障碍。因此,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控制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点内容。本文就TKA术后疼痛机制及疼痛管理方法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促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早期康复的护理要点。方法对41例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进行渐进式的康复训练。结果患者均于术后(10-15)天出院,人工髋关节功能良好,无并发症、无疼痛及其他不适。随访6月至1年,髋关节功能良好,效果满意。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渐进式的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人工髋关节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按护理方式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住院的89例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分成两组,A组44例,B组45例。A组围手术期用常规护理模式,B组用护理干预模式。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切口愈合情况、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比较住院时间、疼痛持续时间等指标。结果 A组并发症发生率20.45%明显高于B组的2.22%,早期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大于B组,P0.01。结论对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进行护理干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切口的良好愈合,缩短住院日,有利于下肢体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波联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肿胀、并发症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9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术后予以康复训练,研究组术后联合使用康复训练与空气压力波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肿胀、髋关节功能等指标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VAS法评分、患肢肿胀程度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法评分、患肢肿胀程度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4%,对照组为26.67%,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两组Harris量表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更优(P0.05)。结论联用康复训练与空气压力波治疗有利于改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肿胀程度,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髋关节恢复效果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观察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联合罗通定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镇痛的疗效。方法选取70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切皮前30分钟以及术后第1天、第2天静脉滴注帕瑞昔布钠40mg,每12小时1次,并在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罗通定片60mg,3次/日。对照组在与试验组应用帕瑞昔布钠相同时间点给予盐酸曲马多片100mg,每12小时1次。记录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检测围手术期体温、白细胞总数、超敏C反应蛋白及围手术期血清白介素-6水平。结果在静息疼痛和活动疼痛方面,试验组在术后所有考察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各时间点体温、白细胞总数、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直腿抬高、下地活动和出院天数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联合罗通定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镇痛的疗效显著,并具有降低术后炎症应激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