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在城镇化背景下,社会融合对农民工社会性别意识具有深刻影响.利用2014年农民工调查数据,分析经济融合、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对传统分工、有酬劳动、无酬劳动和生育决策方面社会性别意识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融合和心理融合有利于农民工在生育决策方面形成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心理融合有助于促进传统分工方面的性别平等.但对女性农民工而言,经济融合有助于其在有酬劳动方面形成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文化融合中家乡文化的保持有利于促进传统分工方面的平等性别意识,心理融合则有利于其在无酬劳动方面形成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2.
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台一系列对育儿父母(家庭)的支持政策并不断完善,以期提高社会生育率、女性工作机会和生活满意度、促进性别平等、保障儿童教育权利及身心健康,主要表现为对育儿父母无薪假期的提供和对幼儿教育和护理(ECEC)服务的支持。通过对相关政策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及发展情况进行梳理,以其他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育儿父母支持政策为基础,对美国育儿父母支持政策体系简要评价。结合我国"二孩政策"的实施、人口结构快速老龄化等实际,提出可借鉴美国及其他OECD国家的经验,通过鼓励省市(地区)试点探索对我国育儿父母(家庭)的支持政策,以节省行政成本为目的,利用现有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架构,最终建立实施全国统一的支持政策体系以保障我国生育率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3.
为了促进性别平等就业,欧盟与日本不仅从政策上保障男女平等就业权,还采取了多种措施推进政策的实施。欧盟和日本的性别平等就业政策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十分强调对女性权益的保障,注重政策的有效实施。此外,两者也存在一些差异。合理借鉴欧盟和日本促进性别平等就业的政策和经验,可以为我国制定和实施性别平等就业政策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应当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促进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5.
收入分配问题是现阶段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美国在初次分配领域借助政府力量惩治垄断行为、保护劳动者权益;在再分配领域充分发挥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在第三次分配中注重社会力量和慈善组织的调节作用。这些做法对我国收入分配机制的运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国应明确政府在收入分配机制运行中的角色和作用,营造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制度和法律环境,进一步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劳动者素质。这样做必将对缩小我国日益加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改善和保障民生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改变劳动者自身收入在时间上的配置、代内收入再分配和养老金收益水平等因素来影响其退休行为。本文通过劳动报酬法分析退休行为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得出劳动者推迟退休时,人力资本的价值将会增大,这将激励劳动者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同时,本文在二期迭代模型的分析框架下,研究了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制度对退休行为的影响,结论显示提高社会保障缴费率将增加劳动者的退休年限,即劳动者将选择提前退休,进而不利于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质;社会劳动力价值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基础。社会劳动力价值取向目标要体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即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用人单位劳动力价值取向界定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理论基础上;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不同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存在根本差别,按劳分配也必然是多层次的。因此在社会保障领域内应更多地关注公平,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缩小人们之间收入的差距,实现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系中增进平等。  相似文献   

8.
欧盟性别平等就业政策由指令和行动计划组成.它经历了一个从平等报酬、性别保护到机会平等的发展过程,体现了由形式地位的平等发展为寻求实质地位平等.欧盟十分注重政策的实施,反映在其政策特征以及建立的网络系统等措施上.这些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推进性别平等就业及其政策的完善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新劳动法作为新劳动制度对工资差异有显著的影响,而且对不同劳动者群体产生了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收入流动效应.其中,女性、低学历和中年群体呈现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的"双高现象",值得引起特别关注.收入流动引起了收入不平等状况的改变.通过计算新劳动法实施前后的收入不平等指数对比分析发现,单就调查样本而言,新劳动法实施后,收入不平等程度有所缩小.  相似文献   

10.
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相对于男大学生而言更为严峻,就业权平等无法得到真正落实。以社会性别为视角进行原因分析,主要由自然生理差异、雇主性别取向、劳动者个人基于性别所作的选择、社会制度中渗透的性别观点等所造成。应当在法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文化制度中推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观点和措施,以保障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1.
从奖励到权利——生育护理假的正当性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育护理假是国家通过法律赋予男职工在妻子生育时所享有的照顾配偶和婴儿的假期。目前我国把生育护理假作为计划生育奖励手段具有局限性,忽略了职工的基本需求,不利于职工权益保护,也与国际社会保障立法趋势不相符,因此我国应该赋予男职工享有生育护理假的权利。生育期间家庭收入降低、支出增加,为了保障职工休假权的实现,特别是低收入群体能够实现休假权,国家应该通过生育保险制度为其在生育护理假期间提供津贴保障。如果男职工确实因工作需要无法休假,单位应向其支付经济补偿。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一个包括就业能力、财产收入能力和社会支持能力三个维度的社会保险缴费能力模型,利用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的有关数据,全面评估了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障缴费能力。研究表明,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缴费能力处于极低的水平,需要建立煤炭行业困难职工社会保险补偿机制、社会保险费"以工代缴"机制和煤炭企业青年下岗职工正规职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女性在就业竞争中已明显处于劣势,出现了边缘化的趋势。它表现在性别职业及部分女性职业下沉,女性就业和再就业困难,男女两性收入和社会保障差距的扩大。造成此局势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制度存在缺陷,男女雇佣成本和培训成本的差异,女性主体意识低下和就业动机的不足。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改变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劣势,就必须促进劳动力市场性别平等意识社会决策主流化,完善保护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体系和劳动力市场监督机制,有针对性地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当前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警戒线,高低技能劳动者收入差异的扩大成为社会总体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高校扩招政策导致高素质劳动力供给显著增加。基于导向性技术变迁理论,利用1997—2011年CHNS数据,采用RIF回归分解方法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短期内,高素质劳动供给的增加不会显著影响工资;长期来看,由于技术变迁方向改变,高素质劳动供给的持续增加会导致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通过显著提高高收入群体的所得,高学历教育扩大整个劳动群体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5.
促进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对五大制度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城市取向的制度惯性作用,致使农村劳动力难以成功转移,从而影响了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伟大工程。通过对五大制度的审视,剖析了存在于其中的阻碍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诸多问题:就业制度中的地方劳资政策歧视、就业机会歧视问题;住房制度中的农民工无权享受城镇住房补贴、无权购买经济适用房问题;土地制度中的导致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转性差、所有权主体异化问题;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导致农民工观望、雇主推却、地方政府消极问题,户籍制度中的社会歧视和社会隔离问题等。然后,分别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制度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16.
价值理念、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保障制度构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现代“公平与效率”这一价值理念出发 ,我们既要关注起点的公平 ,也应当更多地关注结果和过程的公平。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制度外收入差距的扩大 ,使得我们无法准确测算实际的“制度外”收入水平 ,以及实际的“制度外”收入差距的程度 ,也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与运行带来了挑战。我们要在强调效率的同时 ,更多地关注社会被排除成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7.
1998年欧盟在第一份《就业指南》中强调加强性别平等政策,尤其是在共同就业政策的四项支柱框架中都明确地涉及性别主流政策,此后,性别平等政策在就业领域得到不断加强,并开始实施具有倾向的保护女性的就业政策。本文从欧盟女性就业问题的凸显、具体政策的实施及其特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借鉴欧盟女性就业政策及立法保护,为解决我国女性就业问题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经济地位研究关注社会资源占有和收益的性别差异,注重分析不同劳动力市场所依赖的不同资源。按照是否拥有高等教育文凭的标准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高教育劳动群体和低教育劳动群体,由分析两类群体人员经济地位获得的不同路径——对高教育群体经济地位提升起关键性作用的是“人力资本”,对低教育群体经济地位提升起关键性作用的是其在单位中所处的“结构”,进而进一步探究不同劳动力市场所需资源的性别差异更有意义。研究发现,低教育群体显著的性别差异来自于女性群体受到更多的结构性限制——管理职务对女性的排斥以及劳动力市场对大龄女性的歧视;高教育群体趋向于性别平等,原因在于影响该群体经济地位获得的因素——教育、年资和培训经历趋向于收益率的性别平等化。  相似文献   

19.
根据家庭不变量信息将“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匹配成长时期的个体层面面板数据后发现,不同产业的劳动者构成存在明显差异。统计结果证实,劳动者在产业间的转移概率与个体特征有关。理论模型进而说明,劳动者在产业间的转移决策是个体特征的函数,并可通过multinomial logit模型估计。实证结论表明,性别和受教育程度是劳动者产业间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当前工作性质还将影响已参加工作劳动者的转移决策,产业结构调整也将在需求面和供给面上引导劳动者在产业间转移。以上结论在更细致的行业层面上和不同时期内具有稳健性。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进行微观考察有助于为制定与劳动力结构相匹配的产业政策和选择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驱动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两性平等、和谐、同步发展是与求学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鲜活的社会实践。研究发现,妇女在教育民生方面其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均比性别差异表现得更为显著,在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方面与男性存在较大差距,在享受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较大。保障和改善妇女民生与提升妇女自身发展水平、解决社会建设滞后问题,以及消除城乡发展差别、区域发展差距、性别发展差异等具有密切关系。保障和改善妇女民生亟待制定和实施支持妇女与家庭发展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