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科瞭望     
创建于我国宋代(1076)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第一个“官药局”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办的国家药局,当时叫做“熟药所”,也称“卖药所”。“官药局”由政府经营,主要出售丸、散、膏、丹等中成药。由于中成药具有服用方便、携带容易、易于保存等特点,深受广大医生和病人的欢迎。因此,这种“卖药所”发展很快,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州县,甚至边疆镇寨。如淮南、淮西、襄阳、四川、陕西等地都有设立。“卖药所”的名称也相继改为“医药惠民局”、“医药和剂局”。宋代“官药局”的组织机构是相当完整的,设有专门人员来监督成药的…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宋代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法制建设的显著成就论述较多,但对医药领域的违法犯罪问题及其相关法规探讨较少。针对发生在医官、军医、民间医者和药材领域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宋朝政府制订、颁布了许多法规,并设定了相关制度,以惩治上述不法行为。这些法规和制度,具有极高的针对性和侧重点:对医官和进口香药监管得比较严密,对民间医者和药材监管得相对宽松。上述措施确实在当时对医药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规制体系。相关法律与制度对医药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打击与震慑作用。但是,宋代的巫医仍然活跃且多见,假冒伪劣药材依然泛滥。以史为鉴,宋代的相关经验与教训,值得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征收各省药材、官员进贡、外买药材和成药、外国使节馈赠、宫中自制药品是清宫医药来源的五个主要途径。通过这些途径,各种药材和部分成药源源不断地进入宫廷,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清宫药材供应的充盈。宫中御药房和造办处对进入宫廷的药材进行加工炮制,制备成型,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宫廷用药的需求。而外国药品的流入无疑极大地丰富了清宫医药的品种,是对中成药的补充。清宫医药来源问题是宫廷医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过去的研究中很少有人涉及。在对五个途径的逐一考述后,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4.
两宋时期是古代官药局的初创期和蜕变期。王安石推行的市易法是官药局创置、发展、流变过程中尤为关键的制度链条。首先,官药局的创置,缘起于市易务卖药所垄断销售太医局熟药的争议。神宗就此诏令市易务卖药所改隶并重组太医局,统筹太医局熟药的制售机构资源,力图实现平价营利与慈善惠民的双重目标。其次,官药局的运行及发展,是市易法实施后专卖制度在医药领域的实践拓展。北宋中后期,地方上的市易抵当监官也是地方药局的主要负责人。再次,市易抵当机构在市易法被废除后依然在央地之间官药的统购分销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官药局在北宋末到南宋的流变,根源于官药营利与惠民之间的矛盾难以调解。徽宗在崇宁至政和年间围绕太医局进行的再造,结果也适得其反。这最终导致南宋中后期依靠地方力量捐助或另筹资金重新开设的地方药局,不再具有“官”的职能特点,而是蜕变为以赠药和义诊为主的慈善医疗机构。  相似文献   

5.
贡茶院,又名贡焙院、官焙、龙焙、御茶园、皇茶园、造茶所、造茶局等,实际上都是皇家的制茶厂,有专门的官员督办贡茶一切事务,从茶树的栽培、采摘、制作到包装,都在官员的监管下完成,然后在规定日期内进贡朝廷,保证皇家的需求,成为制度。在中国历代贡茶院中,文献记载最多是顾渚贡茶院、北苑官焙和武夷山御茶园。然而,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的贡茶院之外,全国各地都有规模或大或小的贡茶院督办贡茶,不仅茶品精绝,而且来源丰富,极大的弥补贡茶来源单一和数量的问题,也形成了各省极具特色的官办贡茶院。  相似文献   

6.
宋代气象预报分为朝廷、军队、官员个人和民间等系统。朝廷的气象预报主要由太史局、翰林天文院两个机构负责,气象变化以及预报,必须秘密报告皇帝。出于垄断气象观测、预报的需要,对相关的天文术数之类的人员也严加控制。宋代官方的气象预报颇有成绩,有时相当准确。军队另有一套气象预报,《武经总要》中的《天地日月星辰风云气候之式占候诀》5卷,就是古代军事气象的汇总。官员个人结合历代经验和个人经验,常常对未来气象做出自己的判断,预报朝廷在技术和政治方面予以应对。对一时一地社会生产、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民间单纯、实用的气象预报。通俗易懂的气象谚语,大大普及了民众的气象知识和气象预报经验。宋代气象预报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了可贵的预警,减轻了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着生命财产安全,其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7.
"千年苗医,万年苗药",源远流长的苗医药及其文化,对现代苗医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救死扶伤、以人为本的行医用药理念,效果明显甚至有特效的医药方,广种药材的习俗等对苗医药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和积影响。而医药方秘不外传、医药师之间相互保密、闭关自守的传统做法以及至今仍存在的"巫医合一"现象等,则对苗医药的发展有着阻碍作用和...  相似文献   

8.
早在《神农本草经》时代,肉苁蓉已作为常用药物见诸记载,而产地、药效几乎相同的代用药物锁阳则要晚至元代。锁阳最初纳入本草书写时,药物知识的早期约简化书写已经开始,药理之外的内容不再纳入当时的本草叙写。直至明末和清代,锁阳的地道药材知识才主要由医家之外的群体补充到比较完备。地道药材名录虽然仍旧由医家主笔的本草来记录,但地道药材的形成并非由医家来拟定。环境变化、药物贸易、医药分业等因素之外,疆域变动和药物知识撰述主题的更新同样也会作用其中。直至宋代《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之前,药物知识的不断增加仍旧是当时本草书写的主题,此后以医理契领已有本草知识的约简化书写逐渐占据优势。同时,随着医、药专业化的不断发展,到明清时非医理类的药物知识不再是医家着力叙写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