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莫里森在小说创作上取得的成就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她善于运用时间艺术使然.在她的作品中,时间对于叙事,既是对象,又是手段.她的作品通常取材于美国黑人历史,并通过史实性的陈述与细节描写,构建"对时间的叙事",显现出史诗般的恢弘.同时,通过对"作为叙事的时间"形式的探索,即多变甚至反常的节奏、非线性时序和多角度叙述等技巧的运用,建立极度富有弹性和张力的虚构的叙事时间.对时间的叙事与作为叙事的时间完美结合造就了莫里森作品中史实与故事辉映的特色,使她登上了文学创作的巅峰.  相似文献   

2.
郭红  徐文培 《学术交流》2008,(3):166-168
后现代小说中的时间机制与现实主义小说、现代小说迥然不同,其独特的时间机制能够赋予后现代小说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促成后现代小说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结构.<五号屠场>是典型的后现代小说.在创作的过程中,冯内古特采用的后现代小说叙事手法,使事件时间和叙事时间产生错位,使作品中的时间显得杂乱而无序.这样的叙事手法可以增大小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跨度,表现出后现代状态下人类所感受到的无助、迷茫以及其处于分裂状态下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3.
作家的所受教育、意识形态、情感取向和感受到的文化冲突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叙事方式.华裔作家白先勇幼承庭训,国学基础扎实,又深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对小说技巧非常重视.他的文本利用倒叙、留白、时距、重复等叙事时间的不同呈现方式,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西方文学的吸纳,增加了文章的叙事容量,呈现出一种中西合璧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4.
李桂奎 《求是学刊》2005,32(1):109-113
中国古代小说的"百年"叙事时间机制不仅来源于人们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所操持的"天运"、"气运"等思维方式,而且还受到了"百"以及其约数"108"等神秘数字的定向影响.这种构架在史学基础之上的时间机制蕴含着人们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从而使得小说文本内部散发出充满空幻感和梦幻感的人文气息.同时,这种时间机制所固有的循环意识还为古代小说营造了天造地设的圆转结构,具有独特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两个方面探讨艾丽丝·蒙罗小说的叙事结构故事 :抽象的叙事结构和具体的叙事结构。前者是指潜在的、可资分析的、能够生成众多叙事作品的普遍结构 ,法国叙事学家布雷蒙提出“逻辑说” ,叙事学家格雷玛斯则从语义学的角度 ,提出了“角色模式” ;后者是指叙事作品中的情节的安排 ,从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关系 ,其小说的叙事结构可分为三种 ,即对比结构、倒叙结构和开放结构  相似文献   

6.
杨小兰 《社科纵横》2008,23(6):105-106
余华的小说叙事以其超凡脱俗的先锋叙事完成了对传统叙事模式的裸露与颠覆.小说从虚构入手,以心理现实为基础,构建起了一个荒诞、混乱、陌生的幻觉世界;并以偶然性作为叙事的基本链条,形成其作品内在的隐喻结构;通过个性化叙事语言,尤其是比喻手法的使用来呈现作者对于世界的独特感知;而这些叙事特点既来自于作家独特的创作观,也与中西方作家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的影响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7.
以家族生活为叙事主体,讴歌父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表现蒙古族强悍、奔放的草原文化精神,总体上构成了著名蒙古族作家邓一光小说的话语模式.而从叙事艺术上看,邓一光小说广泛融合中外叙事艺术,在继承与发展民族叙事传统方面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同时积极展开浪漫主义的诗意想象,通过风景描写与穿插英雄故事、神话传说等强化抒情色彩,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采取编年叙事、实行紧张情节与日常生活情节的不断转换与将诗歌引入小说,是邓一光小说继承与弘扬中国民族叙事传统的主要内容.而设置晚辈视角、采用倒叙特别是交错叙述、插入书信体样式,体现了邓一光小说对现代叙事艺术的合理借鉴,并有效地推动了民族叙事传统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8.
试论《水浒传》中的梦幻书写与叙事格局形成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恩铭 《唐都学刊》2009,25(5):97-101
在<水浒传>叙事格局的有机构成中,梦幻书写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助于对梦幻的书写,叙述者完成了叙事情节的展开和推进,也开拓了叙事空间,形成了叙事张力.小说对梦本身的精心设置使之形成了独立的敞开的叙事空间;小说行文至关键处,常常以梦来完成叙事关键点的过渡.梦幻书写也具备了多重叙事模式,从小说的内在整体性来说,虽然游离于现实事件之外,却与主体内容形成互补,形成文本上的相互配置.讲史文本的纯粹性被小说文本的变异性所取代,这正是梦幻书写的独特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论《到灯塔去》的空间叙事艺术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之作,小说在叙事手法上别具匠心,从空间叙事视角展现小说故事与人物的物理和心理空间,通过意识流手法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探索变动不羁的物理世界、着重剖析波澜起伏的人物内心世界,伍尔夫小说的空间叙事技巧既是对传统叙事的创新,也是对全新写作手法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过继叙事作为明清白话小说中相对独立的叙事单元,对小说的艺术表现起到了重要作用。过继叙事不仅是推动小说故事展开的动力和营造传奇效果的艺术手段,在发掘与之相关人物的隐秘心理及形象塑造上也起到了独特作用。另外,过继叙事在小说中的频繁出现,也反映了当时人对现实生活中过继关系的焦虑。明清白话小说中大量有关继子“复姓归宗”的叙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通过文学虚构平复心理焦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彭利芝 《学术交流》2007,(11):146-150
从题材与主题考察,我国古代长篇章回历史小说最初最根本的类别是易代小说。易代小说就是以易代之际为主要叙事时间,以主宰王朝兴亡的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以易代"兴废争战之事"为主要内容,以兴衰为叙事线索与情节模式,有着强烈兴亡之感、易代之思的历史小说。易代小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学渊源,明清两朝现存的易代小说共33部。易代小说蕴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国人影响极其深远。对易代小说这一类型进行专门研究能揭示我国历史小说的本质问题,将历史小说的研究引向深入,为历史小说和易代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古代小说通常按照史书"系之年月"的历时顺序叙述故事,而这种叙述方式又如同记账,因此我们不妨称之为"帐簿"叙述."帐簿"叙述首先是一种"拟史"叙述.因"帐簿"叙述本身存在着时序刻板等缺陷,故张竹坡等人不满于把有意"错乱其年谱"的<金瓶梅>等小说定性为"帐簿",提出了"变帐簿以作文章"的创作追求,这实际上代表了人们对小说"如史"而"胜史"的期望.凭实说来,"帐簿"叙述曾经以其文化底蕴有功于小说的文本建构,一方面,佛教因果性的孽偾观念推出了一批借还性质的"帐簿"小说;另一方面,受道教功过观念的影响而在民间社会流行的记录善行与恶行的"功过格"也催生了一批报应性质的"帐簿"小说.  相似文献   

13.
张振国 《阅江学刊》2012,4(4):118-121
晚清咸丰年间,江南尤其是江苏受到了战争的影响,文言小说创作成就总体下降。昆山孙兆溎的《花笺录》、苏州宋芬的《虫鸣漫录》、武进冯晟的《谈屑》、上海黄本铨的《小家语》是现存的四部咸丰间江苏文人创作志怪传奇小说集,代表了这一时期江苏文言小说创作的水平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张丑平 《阅江学刊》2010,(6):99-103
岁时节日以其多样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其中江南节日因其鲜明的地域色彩成了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叙事场景。明清小说中的江南节日体现了江南小桥流水、画船相连的水乡特色;诗酒风流与风花雪月的享乐风气和浓厚的商业氛围与较高的消费意识。在叙事功能上,江南节日为小说中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具有特殊情调的环境氛围和叙事场景,通过促成人物性格的变化或作为重要的叙述线索推动了故事的进程。一部分节日也因其节俗的原始意义增强了小说的神秘感。  相似文献   

15.
吴琪 《唐都学刊》2012,28(3):111-114
巴赫金的时空观表现在他的"时空体"理论中,他对时间与空间的看法凸显出较浓的现代特色。巴赫金在整个《希腊小说》中将自己的"时空体"观点表现得非常具体,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成为巴赫金显现自己"时空体"的载体,他的这种分析丰富了小说理论的基础,也是独立自由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和谐心理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心理是一种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的健康社会心态,但与健康心理又不能简单等同。和谐心理是和谐社会的精神纬度和心理支撑,不和谐心理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心理的建设路径应包括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等四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7.
孙丘克 《阅江学刊》2014,(6):109-119
《金瓶梅》以五大意象群为其叙事结构的基础:宗教意象群具有形而上的地位,统摄了小说劝世意图与叙事结构的对称效应;心理意象群具有张本作用,预示了人物命运的大体走向;时间意象群具有推进作用,形成了人物和家庭命运发展的大致时序;空间意象群具有写实意义,呈现了人物关系和场景发生的典型环境;人物意象群具有核心地位,承载了主人公及其家庭由暴发至没落的完整过程。《金瓶梅》的叙事完全打破了此前中国长篇小说的单线型结构模式,构建了《金瓶梅》的综合立体叙事结构,充分表现了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人物性格的生成和发展,成为《红楼梦》的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8.
“京味”:近代北京小说家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末民初,近代北京小说家们开始探索建立人们称之为“京味”的风格,形成了以关注世道人心为宗旨、叙事态度从容练达和展现北京市民文化的特点。早期京味小说的出现除了人们熟知的地域文化的影响,主要由于晚清以来现代化冲击给北京社会带来的思潮和文化机制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