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制造商通过第三方网络零售平台开展直销渠道已经成为普遍模式。除价格策略外,广告宣传是企业获得消费者最常用的策略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合作广告策略可有效协调供应链冲突和优化绩效,但在新零售模式中,传统渠道和网络渠道的特点使得网络零售平台和传统零售商的广告宣传对不同销售渠道的影响更加复杂和有趣,因此本文研究网络零售平台的参与对制造商合作广告策略的影响。在文中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比较制造商的四种不同策略:不合作策略、制造商仅与传统零售商合作的策略、制造商仅与网络零售平台合作的策略和制造商与两者均合作的策略,通过对不同策略中渠道成员的利润进行比较,可得以下结论:1)制造商的最佳策略为同时与传统零售商和网络零售平台合作;2)当两渠道的广告存在相互"搭便车"行为时,渠道成员之间最优策略一致;3)当网络、传统渠道的广告宣传为竞争关系时,渠道成员的最优策略不一致,但存在"相对"最优策略:传统零售商和网络零售平台同时与制造商合作,该策略下传统零售商、网络零售平台的利润可能会降低,但降低比例为最小。  相似文献   

2.
将电影发行方在线渠道电影策略分为点播付费策略和免费策略。引入电影窗口期因素,分别构建用户在传统渠道和在线渠道下的效用函数,结合最优化方法和博弈论,研究了电影发行方分别在两种双渠道策略下的最优定价、需求以及利润,为电影发行方的双渠道策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当电影窗口期较短、在线电影版本内在价值折扣系数较高、在线渠道观影成本较低时,电影发行方采取在线渠道点播付费的双渠道策略;反之,采取在线渠道免费的双渠道策略。当电影发行方在传统渠道的利润分成比例较大,只采取传统渠道策略;当在线渠道广告利润率特别大,电影发行方只采取在线渠道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网上直销、网上分销两种双渠道供应链系统中,引入消费者对产品检验与评估需要时间和检验结果为假概率的敏感系数、区块链单位验证费等参数,在不采用和采用区块链技术两种情况下对比分析了双渠道供应链定价和渠道选择策略。研究表明:当采用区块链技术时,直销模式下的制造商利润要高于分销模式,直销模式下的传统零售商利润要低于分销模式,直销模式下的供应链总利润高于分销模式;在直销模式下,采用区块链技术的制造商利润、传统零售商利润和供应链总利润都高于不采用区块链技术;在分销模式下,当制造商引入区块链技术一次性需支付的固定费用较小时,采用区块链技术的制造商利润、传统零售商利润、网上零售商利润和供应链总利润都要高于不采用区块链技术。  相似文献   

4.
现有供应链网络自发形成的数据共享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供应链网络数据共享提供了新路径。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构建政府与供应链网络上下游子群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三方策略的动态演化过程及其博弈均衡策略,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首先,在区块链技术赋能下,三方初始意愿强弱对形成最终稳定均衡状态具有显著影响,有助于提高供应链网络数据共享效率。其次,提高数据共享激励和惩罚力度能够提高上下游子群数据共享意愿,而降低数据共享边际成本和投机收益可有效抑制上下游子群机会共享。再次,当激励力度大于临界值时,政府宽松监管,上下游子群倾向于数据共享;当而惩罚力度小于临界值时,政府严格监管,上下游子群也会选择机会共享策略,此时区块链监管失效。最后,监管成本越低、社会正负面效应作用越显著,政府部门越倾向于在监管中持续发力。通过对供应链网络上下游子群和政府部门三方协同机理分析,为新发展格局下供应链网络数字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杨梅 《管理科学》2023,(3):44-68
数字化打破了产业边界,推动传统金融业向开放、共享的场景生态迈进,同时也带来了银行与数字平台间如何共生、如何协调的难题.基于此,本文结合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和感知价值,构建了考虑转移支付策略行为的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别研究了垄断和竞争情形下,银行与多边平台开放合作的约束条件及均衡策略,并进一步探讨了平台端口开放的最优数量决策.研究发现,开放性均衡状态下,银行的最优数据共享程度和平台的最优可变费用随网络效应强度、消费者兴趣度、麻烦和合作成本以及伙伴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相比于分散决策,联合决策下基于监控的固定收益转移增加了数据不共享或共享程度较弱时的开放动机,但也导致其结果出现类似的双重边缘化效应.数值实验表明,当可变费用较低或极高时,联合开放是实现双方绩效均改进的占优机制;否则,分散开放可能要优于联合开放.此外,在弱网络效应下,强强联手、弱弱结盟的伙伴关系更能提高开放效率;而极强的网络效应或数据共享程度则会导致垄断合作机会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电商平台自营产品和制造商开辟直销渠道已非常普遍。电商平台的自营行为,必然会产生与制造商销售渠道(通过平台销售的渠道或直销渠道)的竞争问题;制造商的直销行为,必然会产生与电商平台自营渠道的竞争问题。这种全新的渠道竞争行为非常值得研究,也是本文的研究核心。因此,运用博弈论的相关原理,本文得出并分析了不同情况下电商平台和制造商的博弈均衡策略。研究表明,当直销成本较低时,最终博弈均衡策略为:电商平台自营,制造商同时经营两条渠道;此时如果制造商的两条销售渠道竞争力都强,双方陷入囚徒困境,否则,电商平台利润改善,制造商利润降低。当直销成本适中时,最终博弈均衡策略为:电商平台自营,制造商只直销;此时,如果制造商的两条销售渠道竞争力都强、或平台渠道竞争力适中且直销渠道竞争力强,双方陷入囚徒困境,否则,电商平台利润改善,制造商利润降低。当直销成本较高时,若直销渠道竞争力强,双方将陷入斗鸡博弈。否则,最终博弈均衡策略为:电商平台自营,制造商不直销;此时,电商平台利润会改善,制造商利润会下降。  相似文献   

7.
信息策略已成为竞争型网络货运平台供需协调的重要手段。本文研究了不同竞争环境下考虑控制用户信息的策略性行为的网络货运平台定价问题,建立了基于Hotelling的寡头竞争性网络货运平台博弈决策模型,并分别从四种不同用户归属角度探讨网络货运平台定价策略。比较分析发现,双边单归属时,对不完全信息的发货商的最优定价小于其他信息策略情形;发货商多归属时,若发货商为不完全信息者,则对承运商的最优定价高于其他信息策略情形;承运商多归属时,仅当双边用户均为不完全信息者,对发货商的最优定价高于其他信息策略情形;双边多归属时,仅当承运商为不完全信息者,对发货商的最优定价高于其他信息策略情形。双边单归属或单边多归属时,平台选择对双边用户均提供不完全信息策略更有利。双边多归属时,平台选择对发货商提供不完全信息策略更有利。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平台向用户开放社交账号登录,在方便用户登录的同时,可通过共享用户信息提升广告定向能力。本文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在考虑用户隐私风险感知时,研究社交账号登录对平台、广告主和用户三方的影响以及平台开放社交账号登录的决策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因用户隐私风险感知的存在,平台不一定会开放社交账号登录。当隐私敏感用户占比较高时,若社交账号登录为平台带来定向能力提升值较高,开放社交账号登录反而会降低平台收益。此外,研究还发现,若平台开放社交账号登录,不同隐私风险感知的用户占比及平台定向能力提升值都将影响平台的广告定向能力及社交账号登录的引流效果。  相似文献   

9.
考虑由两个供应商和一个大型零售商(如沃尔玛)组成的供应链,其中零售商已搭建了区块链溯源平台,供应商可选择加入此平台(简称“上链”)以提升产品品牌形象、获得更多消费者青睐。两个供应商品牌形象有差异,以H表示品牌形象较好的供应商,L品牌形象表示较差的供应商。针对供应商的“上链”决策与产品定价问题,建立了关于“上链”、批发价与零售价的动态博弈模型,刻画了博弈均衡和均衡下各方的利润分配,对比4种不同“上链”情况下的博弈均衡,分析了供应商加入区块链平台的激励以及零售商对供应商“上链”的偏好。结果表明:仅L“上链”时,零售商的利润将会增加,而仅H“上链”时,零售商的利润可能会受损;而且H“上链”能使L受益,相反,L“上链”会使H受损。但是,H与L“上链”对自身而言不一定有利,这取决于产品生产成本、品牌差异化程度以及区块链对消费者的产品估值的影响。与仅L“上链”相比,H、L都“上链”将使双方受益,但零售商可能受损。与仅H“上链”相比,H、L都“上链”将使零售商受益、H受损,而L则不一定受益。与H、L均不“上链”相比,H、L同时“上链”将使各方均受益。研究结论为大型零售企业在区块链背景下的供应链管理提...  相似文献   

10.
为了削弱传统零售商在渠道博弈中的垄断地位,制造商尝试建立在线渠道与零售商展开竞争。本文在考虑消费者低碳偏好的基础上,又将消费者的渠道偏好进行区分,通过不同决策模式的对比及数值算例分析,寻求低碳供应链最优的减排边界。研究表明:1分散决策时,制造商的低碳决策会受消费者渠道偏好的影响;集中决策时,制造商的低碳决策保持不变。2不同决策模式的减排边界由渠道偏好决定,渠道偏好较大时,分散决策的减排边界更高;渠道偏好较低时,集中决策的减排边界更高;渠道偏好中立时,两者的减排边界相同。3制造商可以通过升级低碳技术、实行低碳化管理等方式降低减排成本,同时通过低碳产品认证、广告宣传等方式提高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认可程度。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多种门诊挂号方式并存时,根据患者特性制定不同的等待时间策略尤为重要。本文考虑门诊挂号的三种渠道:直接排队挂号渠道、电话预约挂号渠道与O2O预约挂号渠道。在价格外生前提下,综合考虑患者的渠道偏好程度、时间敏感性与提前支付敏感性,基于效用理论构建患者的渠道选择模型。根据该模型推导得出不同市场条件下医院的需求,医院再据此制定患者的等待时间策略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研究发现:当医院仅开通单一挂号渠道时,若患者的时间敏感度越大、渠道偏好程度越小,等待时间均越小;开通某两种挂号渠道时,还需考虑患者对两种渠道的偏好比例,偏好某种渠道的患者比例增加,选择该渠道的患者等待时间增加,选择另一渠道的患者等待时间减小;同时开通三种渠道时,最偏好某渠道的患者比例越大,选择该渠道的患者的等待时间也越大;在所有情况下,患者对提前支付的敏感度均不影响最优等待时间的制定。  相似文献   

12.
双渠道模式加剧了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的渠道冲突,而整体利润与个体利益的不一致导致了供应链的“囚徒困境”。考虑到消费者的渠道偏好以及厂商风险偏好对供应链生产决策的影响,运用收益流风险构造多阶段供应链效用函数,比较分析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四种竞合策略组合对其利润以及效用水平的影响,进而研究制造商与零售商在收益流风险视角下对竞合策略的选择问题。结果表明:供应链的利润与消费者的渠道偏好呈U型关系,消费者对渠道不敏感时,供应链利润达到最低水平;比较四种策略选择发现,集中决策情境下供应链整体利润达到最优,而出于自利动机,制造商与零售商会选择单独定价作为占优策略,导致分散决策成为供应链“囚徒困境”中的纳什均衡解;从收益流风险视角发现,供应链的效用水平与厂商的风险偏好态度呈负相关关系,基于动态序贯的策略选择能够有效阻止决策者的短视行为,多期的策略选择中双方合作集中决策为供应链最优的均衡策略。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制造商提高线上渠道服务水平、零售商搭建与制造商的合作模式、政府健全外部市场信用评级制度,从收益流风险视角考量供应链管理的长期效用水平,以期为提高供应链合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双渠道销售商的退款保证策略选择问题。将销售商的退款保证策略分为两个渠道都不提供、仅实体渠道提供、仅网络渠道提供以及两个渠道同时提供等四种。分别求解得到相应的最优定价及利润。研究发现:销售商在实体渠道和网络渠道的产品价格仅与其是否在该渠道提供退款保证服务有关,而与另一渠道是否提供退款保证无关。如果销售商想要刺激某渠道的利润水平,当退货产品残值较高时应选择在该渠道提供退款保证,而当残值较低时应选择在另一渠道提供退款保证。通过数值分析发现,同时在两个渠道提供退款保证并非总是销售商的最优策略。销售商的退款保证策略选择与两个渠道间的成本差异有关,当两个渠道间的成本差异较高时,销售商最好仅在网络渠道提供退款保证。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虑由线下零售商实体销售与制造商网络销售构成的网络直销,以及由线下零售商实体销售与线上零售商网络销售构成的网络分销两种制造商双渠道模式,研究“搭便车”行为下制造商模式选择和供应链最优定价与服务决策。研究发现:制造商的渠道选择策略与“搭便车”行为程度、消费者偏好网络渠道程度、价格敏感系数等有关。尤其当消费者受到的服务且对价格的敏感性相同时,制造商会选择网络直销双渠道模式。进一步分析消费者“搭便车”行为和网络渠道偏好对制造商渠道选择和定价决策影响发现,制造商在消费者偏好网络渠道程度比较低时应选择网络分销双渠道模式,而当消费者网络渠道偏好和“搭便车”行为程度都比较高时,制造商应选择网络直销双渠道模式。消费者网络渠道偏好或“搭便车”行为程度越大,两种模式下批发价格应设置的更低。网络直销渠道模式下“搭便车”行为程度越大,网络渠道销售价格应设置的更低,而消费者网络渠道偏好程度越大,网络渠道销售价格应设置得更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建立了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模型,研究了随机需求下"搭便车"行为和渠道间缺货替代行为对供应链库存竞争与促销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散式决策下,网络渠道替代率越高,零售商的最优订购量越大,同样的零售渠道替代率越高,制造商会为网络渠道提供更多的库存;而"搭便车"行为对零售商与制造商订购量的影响则取决于渠道替代率的变化,但"搭便车"行为会降低零售商促销努力水平。数值分析发现:分散式决策下,零售商最优订购量随"搭便车"行为的增加而减少。然而制造商的最优库存量并非随着"搭便车"行为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的是制造商网络渠道最优库存量取决于市场需求对传统零售渠道促销努力水平的弹性系数,即制造商网络渠道最优库存量随"搭便车"行为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通过比较发现在不同的"搭便车"行为程度、传统零售渠道替代率、网络渠道替代率下,集中式决策下供应链期望收益大于分散式决策下供应链期望总收益。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article, we attempt to extend and nuance the debate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P) strategy, appropriation, and open innovation in dynamic and systemic innovation contexts. We present the case of four generations of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covering the period 1980–2015), and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co-evolution of strategic IP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ecosystems. Throughout this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and technological relationships were governed with different and shifting degrees of formality. Simultaneously, firms differentiated technology accessibility across actors and technologies to benefit from openness and appropriation of innovation.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discussion of competitiveness and appropriability needs to be expanded from the focal appropriability regime and complementary assets to the larger context of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and its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 actor relations, with dispersed complementary and substitute assets and technologies. Consequently, the shaping of complementary and substitute appropriability regimes is central when strategizing in dynamic and systemic innovation contexts. This hold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open innovation, innovation ecosystems, platforms, and coopetition.  相似文献   

17.
如何将低性能产品(低吸引力产品)引入现有高性能产品进行销售已成为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当低性能产品具有各种边际成本结构以及顾客表现为在更长时间域理性选择购买时机的行为时.研究了捆绑策略对于低性能产品引入的价值,考虑了不引入低性能产品(只销售高性能产品)的基准策略以及引入低性能产品(同时销售两种产品)的完全捆绑策略、分开销售策略与混合捆绑策略.结论显示:当低性能产品的边际成本较低以及与高性能产品之间的竞食性较强时,不引入低性能产品对企业更有利.当低性能产品具有中等(较低)边际成本且与高性能产品之间的竞食性较弱时,企业应当采用混合捆绑策略引入低性能产品.此外,还分析了完全捆绑策略与分开销售策略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针对双渠道供应链中展厅现象将加剧传统渠道与电子渠道的价格竞争问题,利用消费者效用理论,以存在展厅现象的差异化定价策略为基准,分别设计能够消除展厅现象的一致性定价策略和限价策略。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差异化定价策略,一致性定价策略可以减轻传统渠道与电子渠道的价格竞争,并总是对零售商有利,但当顾客到传统渠道麻烦成本较高和批发价格较低时,也将有利于制造商;此外,双渠道供应链成员是否选择限价策略,依赖于传统渠道与电子渠道的价差,随着价差的降低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利润都将提高,特别当两个渠道的价差较小时,限价策略可以有效降低价格竞争,从而促进双渠道供应链成员达到双赢状态。  相似文献   

19.
Indices that approximate for the quality and strength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P) systems are commonly used as variables in empirical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studies. However, while international IP systems have radically transforme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IPS agreement, these contextual changes have not been accounted for in existing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research approach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of IP systems in the post TRIPS implementation years by conceptualizing how IP Law on the books (regulations) and IP Law in practice (enforcement) combine. This enabl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wo new contextual categories of IP systems that have not been conceptually, theoretically, or empirically captured in existing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research. A review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indices measuring different aspects of national IP system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how to improve futur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work that aim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context of IP systems in the post TRIPS e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