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新华 《决策探索》2005,(12):35-35
国务院近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2.
1月24日,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重庆市政府将指导和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14万人,其中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就业再就业4万人,进一步降低城镇失业率。要力争把主城区建成全国解决就业问题最好的城区之一,把重庆建成全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万州区周家坝街道在创建和谐街道的工作中,十分重视和关注就业再就业。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把就业再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积极探索就业再就业模式,收到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4.
《决策导刊》2007,(6):6-7
重庆直辖以来,就业再就业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8—2003年,1998年大规模组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2003年底地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全部顺利出中心,重庆市率先在西部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的“并轨”;第二阶段为2003—2005年,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点从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转向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  相似文献   

5.
《决策导刊》2006,(4):4-4
副市长吴家农说,自2002年以来,莺庆已形成一套比较实用的就业再就业政策。最近国务院新的通知下发后,又从重庆实际出发进行了调整。调整的原则是,凡中央政策放宽的,按中央政策调整:重庆现有政策宽于中央政策的,继续予以保留。根据这个原则,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随后市有关部门还将陆续出台一些配套文件,形成一个完整的新的就业再就业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从今年1月1日实施,它标志着我国就业政策开始逐渐脱离短期性的“再就业”问题,转而关注“后过渡期”的长期就业问题,向着促进就业市场化的方向迈进。2005年12月29日,《上海市促进就业若干规定》也正式予以公布,并将于2006年3月1日施行。显然,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上海将促进就业摆在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对积极就业政策作了“延续、扩展、调整、充实”的调整,普惠制和长效机制将是我国就业政策的未来走向。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各地应切实负起责任,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大落实力度,切实推进新时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8.
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是当前党和国家工作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大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就业和再就业是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和加快发展的措施来解决.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的根本方法,把增加就业与发展经济统一起来,坚持在发展中增加就业,在调整中促进就业,用发展的办法来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矛盾,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来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就业弱势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有效解决就业弱势群体就业与再就业问题,对有效控制社会失业率、维护社会稳定、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化解我国就业难题,确保就业目标实现的关键。失业是最大的贫困,所以对于就业以及再就业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就业弱势群体的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9月初的再就业工作会议上,权威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引起广泛关注:1994年至 今的10年间,我国创造就业岗位超过8000万个;1998年至2003年,1890多万国有 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今后两到三年内,每年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为1000万左 右,而城镇年度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达2400万。这意味着在政府强力调控下,每年 将仍有1400万就业缺口。  相似文献   

11.
沈秋贵 《决策探索》2004,(11):54-55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就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近些年来,我国的就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权威部门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1994年至今的10年间.我国创造就业岗位超过8000万个:1998年至2003年.1890多万个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我国的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建立。  相似文献   

12.
目前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从中央到地方,各方面的压力都较大、紧迫感很强。各级地方部门和企业花大力气抓“再就业”工程,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就业压力暂时缓解了不少。但应警觉的是,当前的“再就业”工程因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很大程度上具有过渡性。过渡性就业意味着某些就业问题只是暂时解决,只是暂时化解了部分眼前的就业矛盾和压力,为今后创造良性就业赢得喘息和调整的时间。要从根本上缓解长期就业压力,就必须正视眼前“再就业”工程的过渡性,从长远出发处理好过渡性就业中碰到的问题,并积极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人力…  相似文献   

13.
刘川龙 《决策导刊》2010,(3):34-34,39
正近年来,人和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所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以促进就业为重点,采取多种措施创优服务窗口,全面落实就业与再就业优惠政策,在扎实推进社会保障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14.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是现实的紧迫问题,而且是长远的战略问题。那么,增加就业和再就业的出路何在?应该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密切关心和高度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决策导刊》2005,(11):15-16
一、就业再就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问题 就业问题是全球都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各国都把增加就业岗位,实现更多人就业放在重要的位置。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好就业再就业问题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工作。安居乐业是人的基本需求,一个三口之家,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家庭生活才可能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6.
2000年本市就业工作的压力仍然较大、形势依旧严峻。因此,2000年本市就业工作要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建立促进就业的政府责任体系,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健全和完善就业服务机构运作;继续做好再就业服务中心各项配套工作,加快中心职能转换,努力拓展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向劳动力市场全面过渡。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职工下岗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再就业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对此,各级政府提供就业政策和措施的支持,以及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是必要的。同时还要不断调整择业者的文化素质和技能结构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择业者素质技能优化是再就业的必然要求首先,科技进步会使职业变动更加频繁。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变化将会越来越迅速,知识半衰周期进一步缩短,这将会使职业流动更加频繁。据预测,21世纪一个人平均每隔五年就更换一次工作,一个人一生…  相似文献   

18.
<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劳动者失业与再就业问题日趋严重。这不仅在中国,在国外失业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对世界范围内严峻的新形势,国外都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本国劳动者的就业和再就业,这里撷取一些国家在再就业工程中的主要做法,简要地介绍给大家,供解决劳动者的就业和再就业时借鉴。 新加坡采用“滚动铁饭碗”调控型就业 新加坡政府在制定就业政策时,调整宏观经济方案,从财政、技术、产业等多方面采取促进就业的措施。其中“滚动铁饭碗”的政策就是措施之一。他们以充分就业为宗旨,对因产业结构变化而下岗的职工实行有组织的再培训、再就业,以新工种换旧工种,也就是实行“新饭碗”换“旧饭碗”的衔接体制,保证绝大多数下岗人员有重新  相似文献   

19.
钱勇 《科学咨询》2005,(21):32-34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基.劳动就业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整个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劳动就业工作,把此项工作放在发展经济的首位和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特别是重庆直辖以来,库区劳动就业工作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百万移民能否安稳并逐步致富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所在,几十万下岗失业职工能否实现再就业,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因此,面对库区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难题,我们必须清醒头脑,客观、准确、全面的反映库区就业再就业存在的种种问题,理清解决就业工作的思路,继续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大方针,逐步探索出一条有三峡库区就业特色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建立一套行之有效;标本兼治的劳动就业长效机制本文就三峡库区忠县的有关问题提九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就业促进条例》的制订和出台,为推动地方就业和再就业各项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贯彻落实条例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努力方向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