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王大庆 《老友》2010,(8):44-44
今年是父母结婚50周年,在外地工作的大姐、小妹早就打来电话,让我在老家最好的酒楼预订10桌酒席,大家商量着好好为父母庆贺一下。是啊,父母用50载相濡以沫的风雨历程,演绎了一段激荡心灵的恋曲;为了儿女的健康成长,老两口含辛茹苦,默默奉献。现在我们都已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父母却满头白发,日渐衰老。如今父母携手走进了灿烂的金婚,我们做儿女的理应为父母好好庆贺。  相似文献   

2.
家长往往不习惯逐渐长大的孩子有自己的秘密,有不愿倾诉的心事。但实际上青春期正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关键时刻,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是成长的开始。以下二篇日记对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也许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家长往往不习惯逐渐长大的孩子有自己的秘密,有不愿倾诉的心事。但实际上青春期正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关键时刻,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是成长的开始。以下二篇日记对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也许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每个小孩生来就有一个人所具有的爱,甚至超过一个人所拥有的爱,所充溢着的爱。一个孩子出生就是爱,一个小孩就是用被称为爱的材料做成的,但是父母却不能给予爱,他们有他们自己的遗传——他们的父母从来没有爱过他们,父母只能假装;他们能够谈论爱,他们会说:“我们非常爱你。”  相似文献   

5.
生命的承诺     
上世纪50年代初,他出生在台湾高雄一个极其贫穷的农民家庭。在他之前,父母已拥有11个孩子,然而他的出生却被邻里乡亲视为奇观,因为他是笑着来到人世的。因此,取名字时,父亲想叫他"林清奇"。去报户口的那天,接待父亲的工作人员恰巧在看武侠小说,书中有一个武功高人叫"清玄道长",于是建议给小孩起名"清幺",父亲想了想,采纳了工作人员的意见。8岁那年,他对父母说自己很喜欢写作,将来长大了要当一名作家。父母不知道写作为何事,更不知道"作家"是干什么  相似文献   

6.
不打电话     
在“呼机手机一个都不能少”的时代,我心中却有个不合潮流的秘密——不给父母打电话。 父母在农村,当初给他们装电话只想到联系方便,但时间长了,反而觉得好像与他们越来越远了。每次打电话,倘是父亲接,他总要一连串地问:“谁啊,有什么事?”连儿子的声音都听不出来。好歹弄清是儿子了,接着便说:“好好工作,  相似文献   

7.
忘忧草     
消沉在父母离婚的痛苦中警察哥哥,我的父母半年前离婚了。看到妈妈伤心地提着行李走出家门的那一瞬间,其实我的心更难过。他们怎么都不问问我呢,他们怎么一点都不顾及我的感受呢?我曾经因为自己有个美满的家庭是多么的幸福和自豪啊!可现在,一切都变了。我清楚自己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得到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6-0118)的支持. "村小学被砍掉了","学校变成牛圈了","学校砍了,但孩子不能不读书","送出去读书要多花多少代价啊!","寄宿在学校多花钱,也不放心","大人白天多少事儿,接送不容易啊","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早上要接送孩子,中午要给孩子送饭或者在街上给他买东西吃,家里事都没有时间做,觉得(时间)不够用","还是村里有学校方便点,街上太远"……这是我在江苏省A县B村调研一个月期间,村民对我说得最多的话.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父母为孩子用心良苦,处处为孩子着想,而许多孩子却不理解父母,认为父母与自己有代沟,有的甚至仇恨父母.父母永远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我们应该理解他们,用感恩的心去拥抱他们。即使与父母意见不合,我们也应采取正确的方法来与父母沟通,不该让他们伤心。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心     
《北方人》2006,(2)
灾难,在我未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我出生的时候就与众不同,苍白的脸色和淡淡蓝色的眉毛让一些亲朋纷纷劝慰我的父母,将我遗弃或者送人。但我的父母却坚定着我是他们的骨肉,是他们的宝贝,用丝毫不逊色的爱呵护着我,疼爱着我。  相似文献   

11.
通过教育,进入城市,改变身份,是多少农村人梦寐以求的事。然而大多数的农村孩子都被教育考试制度所淘汰。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总是把失败归于自己“不好好读书”、“贪玩”、“脑子笨”。然而,借助西方文化再生产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一些“想当然”的误导和错误的假设。  相似文献   

12.
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有个男孩出生在一个贫穷家庭。在人们眼里,他是个怪胎。别人生下来都是两只手,他却有三只,从背上多长出了一只手。男孩的父母忧心忡忡:这孩子将来怎么走好漫漫人生路?  相似文献   

13.
她出生在贫困的农村,父母舍辛茹苦供养她上学,她也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考上了一家医学院。毕业后,她进入了一家医院工作,做了一名护士。正当她为自己可以挣钱来报答父母而感到高兴时,积劳成疾的父亲却患了肺癌。子欲养而亲不待,她欲哭无泪。她刚刚上班,还没有挣到钱,而家里早已为她的读书而负债累累,哪有钱给父亲治病呀?  相似文献   

14.
名人语录     
仲英  仲斌  仲芳 《山西老年》2013,(3):15-15
·美好的图画书是为孩子打精神底子的,而现在有些家长喜欢给孩子看字多的书,逼孩子提前认字,其实这是剥夺孩子想象力的做法?——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梅子涵·做自己喜欢的事,那是一种幸福;喜欢自己做的事,那是一种惜福,如果我们成不了幸福的人,至少可以做一个惜福的人。——漫画家朱德庸·如果羡慕成功者的富贵,请别一味模仿他们富贵之后的事,那些名牌表呀酒呀车呀,都是他们富贵后的  相似文献   

15.
因心存愧疚高中时,父母一直叮嘱我“好好考大学就是为爸妈省钱”。上了大学我才完全明白这句话是多么实在。我读的是民办的杉达学院,高昂的学费一直让我对父母心存愧疚,虽然父母仍无怨无悔地支持我的学习,但我想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希望更早一点独立,于是我开始寻找兼职工作。我注意到,每到中午和晚上的饭点时间,校园里到处可见送餐的电动车,骑电动车的大多数是男生,他们的车子后面装有一个放外卖的长方形塑料筐子,饭点时筐子里都会垒起高高的外卖盒子。学校大门前隔着一条公路就有林立的饭馆、小吃店、面店,因为学校不允许外人出入,学生送餐员就成为这些店面和宿舍之间的桥梁。我被这份工作吸引,想凭自己的双手挣钱,更想好好锻炼一下自己。  相似文献   

16.
许洁 《成才与就业》2022,(2):119-119
还记得中学时,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我经常与父母顶嘴,脾气特别大。父母常说我看着文静,其实是头小狮子,脾气暴躁。每次觉得父母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或他们的看法与自己的看法不一样,我就会与他们争吵,场面难以控制。其实,事后我经常反思,觉得自己不应该发那么大火,更不应该冲父母发脾气。我深知自己性格中的这一缺陷,很想改掉,希望家里不再出现激烈争吵的场景。可之后再碰到类似情况,我又明知故犯,继续与父母争执。  相似文献   

17.
正大家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的给予是足够多了,但在精神生活上的给予又有多少呢?难道我们不应扪心自问吗?偶而看到的几件小事,令我惊愕,让我担忧,不禁要问:做父母做长辈的到底应把孩子摆在什么位置?我有个同事的孩子上小学,那天孩子向他要钱,说学校要组织去野游。我的同事给了50元钱,孩子嫌少。大人说:"50元还少啊?"孩子说:"臊不臊死个人,50元也  相似文献   

18.
互动     
《成才与就业》2011,(8):2-3
每次看到“创业参谋”栏目,我都特别来劲,因为我也有创业的想法。虽然父母、朋友常常对我说,“好好读书才更实际”.可我想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目前我还年轻,社会阅历还不够,但我会多走、多看、多学,希望有一天也能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相似文献   

19.
木子 《新天地》2016,(6):36-37
今年43岁的顾颐出生在江苏盐城,家中有姐弟三人,他是老幺。父母都是农民,靠土里刨食供他们三姐弟读书,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20.
慧儿 《社区》2002,(4):54-54
尽快掌握各种知识,成为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人,这几乎是所有父母对孩子的渴望,我也不例外。在孩子尚在腹中时,就开始给她听自己都似懂非懂的世界级音乐,听到后来,我往往戴着耳机睡着了,恍然惊醒时,对孩子十分抱歉,不知在她那片混沌未开的天地里,是否讨厌这个贴在肚皮上的噪音制造者。抱歉归抱歉,在孩子出生后,我仍然揠苗助长,在她几个月时就开始给她读古诗。其实,也许她更喜欢的是“布娃娃”之类的儿歌,但她知道的东西确是一天天丰富起来,问她什么,她都无比自信地说:“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