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一、说“诏”公元七至九世纪,在伟大祖国的西南边疆,兴起了一个雄踞一方的政权.有人把它称为“南诏国”,有人则称之为“南诏政权”.关于南诏这个称谓的由来,最早见于唐代樊绰的《蛮书》,其后,见于宋代欧阳修的《新唐书》,现把两书所载,转引于下:《蛮书》卷三说:“蒙舍,一诏也.居蒙舍川,在诸部落之南,故称南诏也.姓蒙”.(向达:《蛮书校注》中华书局出版第67页)《新唐书·南蛮传》说:“夷语王为诏……蒙舍诏在诸部南,故称南诏.”(《新唐书》中华书局校点本第20册第6267  相似文献   

2.
“唯”、“是”连用,组成“唯是”。见于《左传》者共十例.如:1、寡人唯是—二父兄不能共亿.(《隐公十一年》)2、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僖公四年》)3、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僖公三十三年》)4、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成公二年》)5.无亦唯是—矢以相加遗.(《成公十二年》)6、唯是春秋窀穸之事、所以从先君于祢庙者.(《襄公十三年》)7、不宁唯是,又使围蒙其先君.(《昭公元年》)8、唯是不来.(《昭公四年》)9、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昭公十二年》)10、唯是(木扁)柎所以藉干者.(《昭公二十五年》)  相似文献   

3.
一百年前,当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逝世的时候,恩格斯在为他举行的安葬仪式上,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称他是位“科学巨匠”.并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5页)马克思一生中十分注重自然科学,长时期的从理论上研究自然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特别是关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问题,他早就明确指出:“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三分册,第350页)他为写作《资本论》作准备,从1861年8月-1863年7月写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学手稿,《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是其中的一部分.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不仅全面考察了从古代到十九世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何许人也?众说纷纭。较流行的说法有以下几种:一、“陶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见十三所高校编的《中国文学史》及中学语文课本)二、陶渊明是“浔阳郡的柴桑县(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见廖仲安《陶渊明》第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三、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荆林街)人”。(见《庐山历代诗选》第1页,江西人民出版社)四、陶渊明之“旧居”今为九江县马回岭公社马头大队之属境”。(见庄云新《面阳山陶靖节先生墓祠初考》,《江西历史文物》1980年第4期。)五、陶渊明是“栗树铺”人。(见邓钟伯《陶渊明故里说》,《江西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相似文献   

5.
关于辩证法与认识论的关系,列宁曾作过多种表述.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他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列宁选集》第2卷,第714页)在《卡尔·马克思》中又说:“辩证法,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同样也根据黑格尔的看法,其本身包括现时所谓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同样应当历史地观察自己的对象,研究并概括认识的起源扣发展即从不知到知的转化.”(《列宁选集》第2卷,第584页)尽管哲学界对列宁说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包括认识论这两种提法有不同的理解,但考察认识论问题,不仅不能脱离唯物论,而且也不能离开辩证法,则是共同一致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说过,《反杜林论》是“马克思和我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而这一阐述包含了相当广泛的领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9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 他特别提醒人们不要忽略“各种见解之间的内在联系”(第46页)。《反杜林论》“百科全书式地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世界观;哲学编是这一世界观的理论基础,经济编是它的客观依据和证明,而社会主义编则是它的主题。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基本上是同时形成和发展的,它们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为前提。我们只有弄清三编的内在联系,才能把握《反杜林论》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7.
《辞源》(1980年修订第1版)1379页“方”字条下共列了十八个义项,第一个义项,亦即“方”字的本义是“方圆之方,指形体正直者”;第二个义项是“并船”,“也指竹木编成的筏。”我们认为,关于“方”字的本义,《辞源》的解释是错误的;当依《说文》,释作“并船”。 首先,《说文》的解释可以证之于古文字。“方”字的篆文写作,基本上保存了古文字的特征。甲骨文的“方”写作(见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见  相似文献   

8.
“此”已见于甲文,其形体或作“”,或作“”,或作“”,或作“”。甲文语法研究者一般都认为卜辞里指示代词用“之”和“兹”,那么,甲文的“此”是不是一个指示代词呢?殷契中用“此”字的卜辞,据[日]岛邦男氏《殷虚卜辞综类》所录,共二十二条,而其中文辞比较完整者,计十余条,兹录如下: 《粹》三八○ 王其又(侑)娀一(妾卩)……此受祐。 牛,王此受祐。 [按:粹三八○为对贞卜辞,共五段。这里录的第一、第五段。郭沫若《殷契粹编》“老释”六○页谓:“此五卜乃一事,即王将侑母戊,其用一(妾卩)平?一(妾卩)乎?羊乎?少  相似文献   

9.
往读杨廷福同志编著的《谭嗣同年谱》 (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出版),觉其于谭氏事迹、思想所作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深有裨于学者.但其中也不免有一些史实方面的错误.研究历史“应该根据正确的不容争辩的事实来建立一个可靠的基础”,因此不嫌琐碎,草成此文,谨以就正于编者和同志们. 一、同治八年,“先生戊戌殉难同志,康有为之弟康有溥(广仁)生”(《年谱》24页,以下只举页数). 按《康南海自编年谱》载康广仁生于同治六年六月十三日,此作八年,误. 二、同治十二年,“先生的老师欧阳中鹄和先生的朋友皮锡瑞考中举人”(27页). 按《浏阳县志》欧阳中鹄中同治十二年癸酉科拔贡.皮锡瑞亦于是年举拔贡,见皮  相似文献   

10.
有些历史著作说朱元璋“背叛了农民革命”。如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纲要》,说朱元璋“背叛了农民军,完全蜕化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见《(中国史纲要》第三册第139页);吴晗先生写的《朱元璋传》,说朱元璋“逐步变质,最后叛变了农民革命”(见《朱元璋传》第301页);南开大学历史系近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史》,说朱元璋在“背离农民革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逐渐站到了农民起义军的对立面”(见《中国古代史》下册第203页)。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列宁在《论民族自决权》中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见《列宁全集》第20卷第401页)我们分析封建制度下的农民革命,评价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都必须以此作为出发点。朱元璋是不是“背叛了农民革命”,当然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考察。下面,简略地谈谈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11.
本人在学习、参考人民教育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的过程中,对于部分文言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了一些与该书的提示不尽相同的想法.今胪列三则,略抒管见.1、《爱莲说》的复杂意蕴.此文的写作时间,《教师教学用书》在“有关资料”栏中三次述及.第223页引张一民文,主张是周氏于熙宁初年(公元1068年)擢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第221页“作者简介”条也说是他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而第222页引梁杞林文,则认为作于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  相似文献   

12.
近期校勘《唐文拾遗》(以下简称《拾遗》,发现卷二《玄宗文》今人系年及原辑者误收他人文章以致讹误者三则。现据有关史料、史历,厘正如次。一、《授颜真卿监察御史制》载《拾遗》卷二第10页。日本学者池田温编《唐代诏敕目录》(三秦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253页,系年为“玄宗中”。所引出处为“四颜真卿17.la”(即《四部丛刊》本《颜鲁公文集》17页1栏)。按该书此页为《颜鲁公文集》卷三《表》下,所载《谢赠官表》并无此制。经查是书后附其门客因(殷)亮撰《颜鲁公行状》98页载:“天宝元年秋,扶风郡太守崔琇举博学文词秀逸,玄宗御勤政楼,策试上第,以其年授京兆府礼泉县尉。黜陟史户部侍郎王珙以清白名闻,授通直郎、长安尉。六载,迁监察御史。制云:‘文学擅于登科……’”此制与《拾遗》字句小异。又据是书第90页载宋人留元刚所编《颜鲁公年谱》天宝六载下载:“公年39,正月迁监察御史。”据以上史料即可判定玄宗此制撰于天宝六年正月。《唐代诏敕目录》系于“玄宗中”,失之。  相似文献   

13.
北京话“俩”读作‘lia,《新华字典》释义说“两个(本字后面不能再用‘个’字或其他的量词):夫妇~.买~馒头.”“仨”读作sa,《新华字典》释义说“三个(本字后面不能再用‘个’字或其他的量词):他们可儿~.”(以上分别见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259页、373页。)  相似文献   

14.
究竟什么是音乐形象?音乐形象的本质是什么?我国新编《辞海》中说音乐是“艺术的一种.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艺术分册.136页)这个定义涉及“艺术形象”这一概念.什么是“艺术形象”呢?同书的解释是:“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映现实的特殊手段.即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图画”.(文学分册,5页)音乐属于艺术.也适用于这一定义,既然如此,音乐形象自然也是“具体生动的图画”了.对音乐形象的这种认识来自苏联的音乐美学界.  相似文献   

15.
少益稍益《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於身也。”(触说赵太后)“少益”,少者稍也,无异议;于“益”字注家却颇有纷争,约有二说:①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注:“少,副词,稍稍;益,副词,更加。”(中华书局1962年版117页)《古代散文选》释作:“稍微更加喜欢吃点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上册48页)或译为:“渐渐地越来越想吃一点。”(上海教育出版社《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续编》)②释“益”为动词“增加,增进”。冯其庸等编《历代文选》注:“少增食  相似文献   

16.
关于回纥改为回鹘的时间,目前有三种说法:其一说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一期发表的《试论唐代的和亲政策》一文就是这样说的。其二说是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第二册187页注说:“回鹘即回纥,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更名回鹘。”其三说是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疆简史》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持这种说法。《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二册468页  相似文献   

17.
关于“某动作加于人体某一部位”的英语表达方式,我国教科书一般都特别提醒读者注意英汉之间的差别。如许国璋教授主编的《英语》第三册(1979年重印本)第六页上有这样一句话:“The old man touched little Tsai on the shoulder.”对这句话编者加了如下注释:“注意英语中这一说法和汉语不同,英语中把接受动作的人当作直接宾语,而用介词短语来说明接触到的人体某一部分。”又如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编《英语》第二册第二百七十五页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为“…with a quick movement he struck the man in the face.”做注时也说:“习惯上说strike the man in the face而不说strike the man’s face”。  相似文献   

18.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56页载:“谢天瑞,一作天祐,字起龙,号思山。浙江杭州人。或谓河南人。约万历中前后在世。”然此说误谢天瑞和谢天祐为一人。据史志载,谢天祐,一作天佑,字敬所,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明万历时曾为金陵富春堂校刻传奇。所作传奇有《靖虏记》、《泾庭记》、《覆鹿记》(《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误  相似文献   

19.
“诗言志”、“歌缘情”.诗情,是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和散文艺术生命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诗情,就很难产生艺术感染力.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没有热情,就不可能有任何诗.”(《别林斯基论文学》第60页)鲁迅也说过:“没有文思,做出来也是无聊的东西.”(《鲁迅书信集》上卷第112页)散文是一种富于抒情性的文体,它和诗歌一样,应该抒发“作者心灵的歌声.”应该抒情,也便于抒情,是散文在艺术上的长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史稿》第一册第11页说:“火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得解放的一个巨大推动力,火的使用‘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思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126页。)《中国原始社会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页说:“火的使用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用火一事是‘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恩格斯:《反杜林论》,第112页。)《简明中国历史图册》(1)《原始社会》(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第27页说:“火的应用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恩格斯指出:用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恩格斯:《反杜林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