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通过详细考证,澄清了自汉唐代以来学术界关于秦始皇姓赵还是姓赢的模糊认识,纠正了关于秦始皇二十二岁行"王冠"礼的错误结论,并就秦始皇兄弟关系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圣人道""圣人条"作为陕甘方志文献中记录的古代交通地理符号,指代南北交通要道的涵义是明确的。至于其开通和使用的年代,则有秦始皇与赫连勃勃两种说法。史念海曾以"圣人道""圣人条"名号否定有的学者认定其为秦始皇直道的判断。其实,注意方志载录更多的有关"圣人道""圣人条"即"秦始皇筑长城开运粮道""秦始皇令蒙恬所开者"的信息,或可再作思考。现在看来,安塞、庆阳、鄜州、合水等方志资料所见"圣人道""圣人条"为秦始皇时代开筑的说法,是有一定可信度的。所见"迄今坦然周行"等说法,也值得研究者重视。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对秦始皇生父问题,各抒己见,而王立群先生认为秦始皇生父不是吕不韦而是异人。但作者经过分析研究吕不韦的从政经历,认为吕不韦是秦始皇之生父,而异人为秦始皇之养父,其理由有五:一是从吕不韦向华阳夫人进献异人,向太后进献嫪毐来看,吕不韦向异人进献赵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实;二是从吕不韦与异人当时所处的处境分析,作为弱者异人不可能夺强者吕不韦的爱妾;三是"大期"而生,未必都是智障儿,不能用现在的医学水平来分析研究历史事件;四是因为异人不知道赵姬有身孕,而赵姬又隐瞒不说,所以异人误认为秦始皇为自己亲生儿子,出生于赵地,取名赵正,理所当然;五是吕不韦"饮酖而死",并非"恐诛",而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吕不韦因亲生儿子秦始皇对他不恭而断绝父子关系,所以羞耻而"饮酖"自尽。  相似文献   

4.
明末董斯张的神魔小说《西游补》,成功地运用了从绘画中借过来的"背景"作为文学的运文技法。在《史记》里的秦始皇,是按照巨人尺寸塑的悲剧英雄,是一位特殊的皇帝,是半人半神的两栖角色。作为小说的背景色,《西游补》以秦始皇的"驱山铎"为线索演绎故事,其蕴含的深沉悲剧意义笼罩着整个青青世界,小说偏冷的色调又加重了秦始皇阴郁的背景气氛,达到文约意丰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吕氏春秋》成书的年代与书名的确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氏春秋·序意》篇说:"维秦八年,岁在涒滩,秋,甲子朔,朔之日,良人问十二纪".高诱注云:"八年,秦始皇即位之八年也."古人的习惯,书作成后才作序,则《吕氏春秋》成于秦始皇即位之八年(公元前239)是没有问题了.然而《序意》篇又说"岁在涒滩",依太岁纪年,"涒滩"是"申",而秦始皇即位八年是"壬戍",不是"申",所以太岁纪年与干支纪年不一致,则"秦八年"即秦始皇即位之八年之说有必要重新考虑.清孙星衍就此作过考订:"考(秦)庄襄王灭周后二年癸丑岺至始皇六年,共八年,适得庚申岁,申为涒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马克思加秦始皇"的话成为当今某些人批评毛泽东"专制"、"暴政"的必用材料.但引用者均未能指明出处.本文指出,"马克思要与秦始皇结合"源于1958年8月19日在北戴河会议上的讲话,本义为经济体制上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领导方法上的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它与"专制"、"暴政"无关联.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很多帝王将相死后都有守墓人。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很大,统一了六国,让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王朝。此外,秦始皇还制定"行同伦,车同轨"等措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埋在骊山墓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区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为了修建骊山墓,秦始皇每年用七十万人修建,留存的墓从外围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满布机关,顶上有明珠做的日月星辰。  相似文献   

8.
评秦始皇     
秦始皇从登基到死亡共三十七年,而看到一统的中国只不过十二年.他幻想保持秦王朝的永久统治,"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谁知转瞬间子孙诛绝,演了一场大悲剧.对于秦王朝的成败变异、秦始皇的功罪是非,最早是秦末的农民起义军用武器作了回答,喊出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口号;汉初又有人提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此后则是众说纷纭,有褒有贬,争论不休.在评价历史人物问题上存在着种种分歧,本是正常现象.不料二千多年之后,"四人帮"竟把秦始皇抬到吓人的高度,只准讲其"盛",不可言其"衰",人们或则惊愕地望着这个禁区感叹,或则  相似文献   

9.
西方学界对<史记>的篇章结构未给予充分的关注.我们强调了一种分析十二本纪划分的方法.并详尽的论证了秦始皇与汉武帝在儒家的胜利、朝色的选择、封禅之举、政权的膨胀以及封地的废止等方面上的相同处,由此提出"司马迁笔下秦始皇的事迹受到当时汉武帝的影响并作为汉武帝的警示"这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三年,鲁迅发表了《华德焚书异同论》,深刻地分析了秦始皇和希特勒两种性质绝然相反的焚书,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攻击秦始皇,效法希特勒的卑鄙伎俩和险恶用心。今天学习这篇杂文,对于我们揭穿苏修和林彪尊儒反法,咒骂秦始皇,攻击我们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反动本质,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鲁迅在充分肯定了秦始皇的焚书之后指出,秦始皇的一系列进步措施是“大事业”,而希特勒的焚书完全是法西斯专政,目的在使人民“见不到光明”,“和秦的焚书是不能比  相似文献   

11.
"本纪"叙述帝王政迹,以时间上的延展叙述改朝换代的历史。《秦本纪》有世家叙述结构的倾向,与《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等处于同一叙述层面。如以《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的结构方式叙述的话,司马迁应该把《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合为一篇才符合体例。将《秦本纪》列入"本纪"与司马迁关注社会变革的过程息息相关,与探讨秦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帝国和走向强盛的历史原因相关。将秦史拆分《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两篇,表明司马迁关心秦史的程度超过夏商周三代。司马迁一反撰写三代"本纪"的原则,同时写《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是通过秦王朝短命的历史重点探讨兴盛与衰败的道理,是为了更好地突出社会进程中发生的剧变。  相似文献   

12.
<正>秦始皇生性残暴乖戾,但十分宠信身材矮小的宫廷艺人。在这些侏儒艺人当中,有一位名叫优旃的人,乖巧伶俐,且颇有见地,曾经多次成功使用妙语劝解过秦始皇的荒谬行径。有一次,秦始皇在行宫举行宴会,和宠伎爱臣一起宴饮谈笑,十分快乐。此时恰好天降大雨,门外守卫的士兵被冰冷雨水浇透了,站在雨中瑟瑟发抖,显得十分可怜。优旃十分同情守卫,想劝秦始皇让他们休息一下。但他深知秦始皇不听人劝的个性,也考虑到当面为守卫争取休息的权利会显得秦始皇思虑不周,没有人情味儿。于是优  相似文献   

13.
秦始皇帝陵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特色鲜明 ,分布集中 ,可达性强 ,知名度高 ,具有极强竞争力与生命力。论文在分析秦始皇帝陵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及背景困境的基础上 ,重点研究了秦始皇帝陵旅游客源市场定位、旅游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功能导向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录秦始皇出行有博浪沙"为盗所惊"的经历,又有"微行""逢盗兰池,见窘"的故事。二者均因"盗"遇险,但情形有所不同。秦史所见"盗"与"群盗"颠覆秦政的暴动,对秦王朝来说,与博浪沙事性质相同,也应当是政治犯罪。然而对照秦律中"盗"的身份,似乎只是指侵害他人财产所有权者,不涉及政治层面。社会下层的政治犯罪是专门罪名后出的情形,也许值得我们重视。关于以"盗"指称反秦政治运动,当与秦王朝执政者的盲目自信及舆论控制的"忌讳之禁"有关。  相似文献   

15.
正"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开国气象可谓壮观,他横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而一向高傲的秦始皇必定要令自己的陵寝气势恢宏,空前绝后。今天,当人们面对骊山秦始皇陵这座巍峨的帝王之墓时,不禁要对它的奇特走向感到疑惑:为什么秦始皇陵会坐西朝东呢?这与后世的普遍方位坐北朝南显然大相径庭,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在常识中,我们都知道房屋等建筑坐北朝南是汉民族的习俗。中国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和低纬度地  相似文献   

16.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在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之后的第三年(即公元前219年)“……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仙,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徐市发童男女,入海求仙人”.在此事过去了九年之后,即到了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徐市回到了中国的大陆,在琅岈郡向秦始皇作了汇报,谎称他入海数年求神仙之药之所以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为大鲛鱼所苦,致不得至”.这样他又再一次地向秦始皇提出请求,希望和一些年轻的射手一起出发去寻求仙  相似文献   

17.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更名民曰黔首,大酺。”黔首一词,旧解纷纭,或以为指劳动人民,以其常年劳作,肤色黑;或以为劳动人民以黑巾缠头。均非的解,不足征信。罗思鼎《论秦汉之际的阶级斗争》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继续实行法家路线。秦始皇二十六年,下令‘更名民曰黔首’,黔是黑的意思,秦始皇根据五德终始崇尚黑色,‘黔首’在当时应是指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是秦始皇对当时人民的一个尊称。”(《红旗》1974年第8期)此说极精当。按《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  相似文献   

18.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西关睡虎地发掘了一座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的秦墓——睡虎地第十一号秦墓;发现了一大批秦始皇时代的法律和文书等竹简一千一百余枚,及其它重要文物七十余件。这为研究秦始皇统一前后的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9.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两千多年来,很多人骂他“灭先王之道”,“改先王之制”,“焚书坑儒”,是暴君。但我们认为,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促进统一和促进封建制发展的进步作用,是我国古代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是一个厚今薄古的专家。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不仅是史学领域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而且是政治战线上的一场严肃的阶级斗争。因此,我们今天有必要认真地评价秦始皇,以澄清这一历史人物的是非,并明确评价秦始皇问题上的政治性质。  相似文献   

20.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诸子之学在经历了先秦空前的繁盛之后,于两汉走向没落。诸子学之所以衰落于汉代,统治阶级的好尚与子学的盛极必衰是主要原因,再加上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个方面上的刺激,最终导致了诸子之学不可挽回的没落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