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青训营为案例,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探寻基层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如何通过治理共同体的建构运行实现多元共治。研究认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治理共同体是多元共治转型的路径选择。基层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治理共同体以公共利益凝聚共识,以政府为主导整合吸纳多元主体,绘制网络结构;依托公共体育场馆构筑集体行动公共空间;通过政府机制引领兜底、利益共享机制激励聚合,以及群众的认同和支持,促成多元主体集体行动持续开展。体育公共服务治理共同体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治理转型提供了积极的理论启示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
2007年4月29日,"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质就是要构建青少年科学体育生活方式.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进青少年科学体育生活方式的构建:加快健康教育立法,确立健康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重视青少年生活方式教育;建立阳光体育的学校--家庭--社会网络支持系统;构建学校体育促进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有效机制;倡导阳光体育文化,通过体育文化的渗透促进体育生活方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通过师生互访、课外活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校女生的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我校女生体育认知薄弱,体育参与意识淡薄,体育锻炼仅限于学分制的满足。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加强女生对体育意识的认知,更新体育现代健康理念,切实推广阳光体育运动宗旨,对培养我校女生的体育终身意识,形成体育锻炼生活化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体育运动作为青少年广泛参与的一种活动形式,对积极青少年发展的促进作用受到研究者的广泛认同,然而,体育参与在青少年发展中的消极作用却也不容忽视。作为积极青少年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取向和领域,人类积极发展的资源模型提出发展资源的累积可以帮助实现积极青少年发展。因此,在体育参与情境中通过外部资源的创设与内部资源的培育实现青少年发展资源的累积,是体育参与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对体育运动的价值取向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对参加体育运动的频率调查显示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状况并不很理想;大学生迫切需要提高体育能力和科学锻炼能力.学校体育应重视对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养学生的成体育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研究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内涵、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政策建议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研究发现: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政府投入不足、供给机制不规范、公众对自己的体育权利认识不足等问题,因而提出了需要加大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完善与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财力分配机制、建立公众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偏好表达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教育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目前阶段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课程内容都较为丰富,基本满足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需求。但是高校在大力推进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一些体育伤害事件,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体育课程学生安全保障问题的关注。为了探索高校学生体育课程安全保障的有效策略,笔者对高校体育课程安全保障体系构建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与研究,最终认为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的有效落实必须要从安全氛围、体育运动档案与管理规范、体育文化建设以及安全运行机制四个方面入手才能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8.
对河南省十所高校在校生的体育意识与行为的调查表明,河南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比较乐观;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因素与其他各省调研结果相符;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主要以健身、休闲娱乐型为主.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我国现阶段体育公共服务尚存在体育公共资源总量短缺、人均水平低、城乡差距大、区域差距明显、群体差距延续、个体差距突出等非均等化问题。建议通过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各级政府的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加大体育公共服务投入,加快政策制定与落实、完善监督检查体系,完善民众体育需求表达以及体育信息接收机制、关注民众需求,建立符合体育公共服务均等的财政制度等措施,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  相似文献   

10.
体育植根于人的心理需求.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源自不同的生命意识.竞技体育具有公众仪式性质,公众心理需求造就两类体育偶像.生命意识及献身精神是发展体育运动的牢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福州市6所中专学校863人(男生501,女生362人),进行了近1年的学生课余体育运动的调查研究,旨在提高体育运动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位,调动学生直接和间接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全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甚至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12.
体育运动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增强和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及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人与体育运动发生了功利关系;人们用最新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技术去研究考察体育运动,人与体育发生了认识关系;随着人们的眼光逐渐从人体转向自然界(劳动对象),随着人类审美能力的增长和提高,人们开始把观赏体育竞技作为一种获得愉快享受的方式,开始用美学的观点去看待它,人与体育运动发生了审美关系。体育美学的产生也就成为必然。人与体育运动的审美关系作为体育美学研究的内容,从创美关系上认识体育,通过体育审美经验的总结,可以加深人们对体育审美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提高对体育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本文试图对体育运动的美学特征作一点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比BOT、TOT、PFI、体育赞助、体育彩票等融资模式,旨在寻求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融资模式的最佳路径。市场化是提高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公益性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主要是体育彩票和政府通过PFI购买公共服务的融资方式;准公益性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可以引入BOT、TOT、体育彩票、体育赞助等融资方式;非公益性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可通过PFI和体育赞助融资模式来实现,政府对其进行管理和监督,促进体育公共服务事业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体育素养是学生的核心素养,青少年时期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加强体育素养培育,对其未来发展意义深远。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寻家庭体育赋能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的现实理据,剖析家庭体育赋能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的功能定位,并提出具体实践过程中的路径选择。研究认为:家庭体育能够促进青少年体育意识形成,促进青少年体育知识巩固,促进青少年体育行为内化,促进青少年体育技能发展和促进青少年体质水平提高。建议应加强家庭体育价值引领,明确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目标;拓展家庭体育组织架构,搭建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平台;丰富家庭体育资源供给,疏通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通道;强化家庭体育科技赋能,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效率。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的基本体育常识、体育游戏、体育运动保健等理论教学的阐述和分析,说明理论教学能指导教师素质课教学的进行和学生自觉自愿积极进行锻炼和自我保健,是提高知识分子群体身体素质及保健意识的主要手段,也是高校公体教学的重要组成和完成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针对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特点,就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协会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评析,提出应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完善和突破,以建构高职大学生体育协会活动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互动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如制度建设、文化精神建设不足,学生满意度低,管理模式存在问题。而"阳光体育运动"在开展过程中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如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场地、设施缺乏,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应正视"阳光体育运动"建设,将校园体育文化和体育竞技建设结合,加强宣传及组织系统建设,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力度,健全高校体育组织系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郑州市2007—2010年体育考试成绩变化的分析,研究中招体育考试和初中学生体质变化之间的关系,结合《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为中招体育加试提出合理化建议,确保学生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到合格或优秀等级,同时响应国家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以此带动更多的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  相似文献   

19.
国家对学校体育提出新要求在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新时代,中国学校体育进入深度改革与全面决胜的重要历史时期。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的健康水平以及健康促进能力,影响着国家的建设水平和能力。中国学生体质连续多年下滑,与此同时,更多的青少年在完成学业后并没有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和意识。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因此加强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健康促进意识的养成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了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新疆12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新疆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中应用有利于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使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处,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保护,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