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深受西方的影响,不少人忽略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现代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助长了"西方文化中心论"和"民族文化虚无论"。在17—19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近代欧洲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在园林、绘画、审美方式上出现了经验主义、自然主义的新趋向,极大地推进了西方文化的现代化步伐。但是,受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交往格局中所处被动地位与状态的影响,中国学界长期有人轻视传统文化特色及其现代性价值,对传统艺术不免多一些打压、否定,助长了"西方文化中心论"、"传统文化虚无论"。在今天,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学术视野更加开阔,有必要站在更加开放的文化立场上审视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特色及其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农村社会环境中,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新农村,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孝文化在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网络中的特殊纽带作用的考察,并结合部分农村现实情况,探讨了传统孝文化在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值得挖掘与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功效。  相似文献   

3.
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文化语境,本文重新反省了近代百余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文化传统的蝉脱与嬗变,以及隐含在这一脱变过程中的中国现代性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之间的复杂关系,推导并论证了这样一个基本学术判断:即近世中国企图脱出传统道德文化的自由与保守之两分,表明了"传统之后"的中国道德文化陷入了摆脱传统与持守传统的两难纠结,而最终的结果看似已然超乎"传统之外",实则仍然在"传统之中",只不过社会主义新道德以革命性变革的方式,在近代百年的"诸神论战"中脱颖而出,成为现代中国的主流道德文化。然而,她并非超脱于"传统之外"的纯粹异物,而是且只能是中国道德文化传统和中国现代性的新的延展,仍然是漫长、深厚、连贯的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的"变体链"。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农村社会环境中,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新农村,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孝文化在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网络中的特殊纽带作用的考察,并结合部分农村现实情况,探讨了传统孝文化在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值得挖掘与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功效。  相似文献   

5.
路学军 《唐都学刊》2011,27(2):53-58
山东士族传人多以学行闻世,并以此形成了以经学家风为核心的文化传统。隋唐之际,山东士族的这一传统发生了某些变化,而唐人崔暟墓志则为此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从中可以看出其在经学传统、家学与家风的关系等方面所出现的明显变化。不过由于山东士族家学传统的底蕴依然深厚,这些变化并没有影响其在唐代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文化群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正明代中期,江南苏州地区经济繁华,文化发展,出现了不少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卓有成就的人物,其中就有影响后世千年画坛的"吴门画派"。其代表画家皆为苏州人,因苏州为古吴都城,早有"吴门"之谓,因此画派得名"吴门"。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几乎可以说代表了明代文人画的最高水平,故四人又被称为"明四家"。自沈周开创、以四人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基本上被认为是继承"元四家"的文人画传统接续下来的体系,自晚  相似文献   

7.
《今日辽宁》2008,(3):36-36
辽阳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历来享有文化古城之誉辽阳自然秀丽,山水多姿,各具特色,有的堪称天下奇观走进辽阳徘徊在古迹之间倘佯于山水之中从一花一叶一沙一石里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法制历史经过4000多年的发展而从未中断。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法律传统,比如重农主义的法律传统、重刑轻民的法律传统、重伦常的伦理法传统、多元一体的民族法传统、德礼为本的儒家化的法律传统,等等。这些法律传统是以深厚的法文化的积淀为基础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受到中国固有国情的影响——农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多民族的国家结构、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社会状态等,也都给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相似文献   

9.
孔子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末世在"文"、"质"原始独立、简单粗糙形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文质并举,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必然的历史进程.有了人类就有了"文" ,在某种意义上,"文"比"美"等概念更能准确地说明中国人特有的积淀着丰富民族历史的审美意识.春秋时代人们对"文"十分重视.在"文"过分发展时,强调以"质"弥补,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异于西方文化之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和"为美的.  相似文献   

10.
资讯     
正◆李学明中国画作品展济南开幕由山东文联、山东工艺美院、山东美协等主办的"悠悠吾心——李学明中国画作品展"于日前在大成美术馆举办,共展出李学明近期创作的书画精品100余幅。作品格调纯正、意境古雅、笔墨精到,充满传统韵味与文人情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李学明深厚的笔墨功力及全面的艺术修养,是其中国画创作水平的一次全面展示。  相似文献   

11.
围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四个基本问题,从“何以振兴”“何以竞其优”“何以堪大用”“何以是中国”四个维度,考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文化底色,“以和为贵”的天下大道,“以心为要”的常青之道,以及从中蕴育化生的“和而不同”“此心光明”两座文化大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经世致用,首先体现在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中共党人的“不忘初心”、坚韧定力提供文化底蕴和文化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深厚底气、深厚支撑,因应时代要求,也为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西安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与魂。西安文化地位,主要看其在中华文化的大版图上居于什么地位。京派文化反映中国主体政治文化的成熟大器,海派文化反映着近代兴盛的经济文化的老到与机智,珠江三角洲文化反映着现代新潮文化乍起乍落鲜活与无所顾忌:西安文化则无处不表露出悠久历史积淀和主流文化、正统文化的深沉厚实,以及对于这种深厚的远去的自豪。文化问题是一个民族得以强大的最根本问题,文化的强大不仅能够增加精神实力,还可以增加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生产力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促进民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北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靠文化生产力。东乡族具有深厚的羊文化传统积淀,传承创新羊文化,发展羊文化产业,是东乡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肖尚军 《社科纵横》2008,23(4):121-123
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着和谐的理想,合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而在当代,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发生效用和赖以生长的旧的生态被破坏以后,它在一种新的生态环境中所处的境况则是应当关注的命题.同时,固有文化遗产在新的生态环境中应予激活并得到开新和再生.  相似文献   

15.
刘保昌 《浙江学刊》2004,(2):120-129
现代主义文学观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本土被接受,除了五四时期的"文学改良"、"文学革命"思潮以及对西方现代主义(包括意象派、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的零星介绍为现代主义的输入廓清了道路以外,本文认为,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方以道家文化为代表的思想领地,能够接受与"不语怪力乱神"传统"异质"的现代主义.我们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的情况可以发现,被接受的往往是在中国本土已有思想基础或者与传统文化存在着契合的部分;而完全"异质"或者观念落差太大的那一部分,则往往难以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视域.文章对道家文化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观的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16.
张立影 《生存》2020,(11):0124-0125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学习和发扬。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并传承下去,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创新教学内容与方式,使学生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得到成长。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文化的挑战已被视为全球化的最大挑战,民族传统文化的转型和再造无法避免。作为我国文化与文学大省的陕西,涌现出了一批批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优秀作家。他们在创作中自觉地将外国、外族的优秀文化因子与传统文化的精髓融汇结合,用作品回答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大讨论中提出的种种问题。他们的创作是一种文化创造,不仅代表着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的文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乃至现代化后发达国家和民族的现当代文学的缩影,对本土文化的转型,对民族新文化的建构,都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他们对陕西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罗彩 《探求》2018,(1):69-74
新时期广东文化精神是改革开放以来由全体广东人民共同创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和谐、经世致用、礼法合治、敏行笃信等思想,同时汲取市场经济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新时期广东文化精神的确立是对传统中国文化,尤其是岭南文化的继承、转型与创新,其具体表现为:从传统的"贵和尚中"到今天的"兼容开放"、从"重义轻利"到"义利并举"、从"知行合一"到"务实求新"。这既有本土文化的成分,又有不少外来文化的浸染,是多种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果,而这正契合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为广东由古代的"南蛮之地"变为今天的"前沿阵地"提供了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时代精神、价值理念与国民品性。  相似文献   

19.
市南区,城之南海之角,宜业、宜居、幸福、宜游。这里有中国唯一入选"世界最美海湾"的一片海,这里保留了风格各异的欧陆风情建筑,这里传承了青岛最传统的民俗文化,这里涵盖了"吃喝玩乐购"众多元素,这里是一个温馨、诗意、大美的幸福梦想地。幸福市南欢乐社区近年来,市南区将保障民生的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全面提升公益文化服务水平,建  相似文献   

20.
禄永鹏 《社科纵横》2013,(1):119-121
抓髻娃娃是庆阳剪纸的重要题材之一,是记忆人类远古文化历史的"活化石",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本文从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及原型批评等视角对庆阳抓髻娃娃所蕴含的原生态巫术文化、次生态巫术文化及再生态巫术文化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