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流动人口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步入新时代后,流动人口的增长规模有所放缓。西安市人口落户新政的出台,既是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环节,又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新发展理念为价值引领,关注流动人口落入城市的最核心需求,从收入支出、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人居环境与社会融合五个方面构建人口落户新政背景下流动人口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为衡量和评价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效果提供重要依据,也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黄如意 《城市观察》2014,(2):106-115
在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探索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对于流动人口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要将流动人口纳入社区日常服务和管理范围,做到与本社区居民同对待、同服务、同管理。近年来,晋江市在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进一步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构建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保障体系,就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加强和创新则克台镇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必须以"贴近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方便群众"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更新观念,理清思路,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立属地化管理、均等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综合治理的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新机制,才能更好的抓好流动人口管理。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流动人口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阻挡的潮流。对流动人口来说,重要的不是物理空间上的进城,而是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市民待遇。对于政府而言.当前更迫切需要解决的或许是流动人口的身份公平、待遇公平和权益公平问题。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探索适合流动人口的专业方法为之服务、扮演好政策倡导人的角色则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健康管理在培育健康社会中的作用愈发不容小觑。流动人口由于其群体特质与医疗卫生水平差异,成为健康弱势群体。本文以健康中国为背景,在分析流动人口对健康管理需求的基础上,梳理其健康管理与服务的困境与意义,以期推动国民健康事业建设。  相似文献   

6.
谭秀  曾群华 《城市观察》2015,(5):173-182
本文旨在通过对湘潭市流动人口的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法所获得的资料,以数据分析为基础,总结出湘潭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研究对象是流入到湘潭市的人口,主要以农民工群体为主。以湘潭市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析为基础,结合政府在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流动人口社会管理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家庭视角考察流动人口群体,以深入了解其生活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相关的社会救助政策,从社会不同维度认识来穗流动人口,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8.
郝勇  郭丽娜 《城市观察》2013,26(4):14-21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我国养老服务的需求在日益增长,为此,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通知、意见和规划。在这些政策背后,体现了国家对社会养老服务的认知和理念。经过对10多年来的政策梳理后发现,国家层面对社会养老服务的观念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观、养老服务的层次体系观和养老服务的社会管理观。每个阶段,国家对社会养老服务的责任主体、概念界定、服务对象、服务主体、服务内容等均有一定的规定,且愈发清晰、完整和细化。系统把握国家层面政策,有助于深入掌握政策精神,有助于政策的更好实施,有助于预见新的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9.
从流动人口再迁移行为的视角研究北京市人口疏解的效果。实证分析发现,不仅是产业疏解政策,住房、证件管理等疏解政策的执行都能增大流动人口再迁移的可能性。流动人口的工作、居住或出行等的方式和状态因疏解政策的执行发生改变的次数越多,他们再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建议在疏解的同时,北京市要加强生活性服务业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优质就业岗位。此外,可以考虑出台为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提供相对廉价住房的优惠政策,减轻他们的居住压力。  相似文献   

10.
在流动人口服务中,社工往往要面对内化了不同地区文化和性别文化、操持不同语言和隶属不同阶层的人群,这就需要社工具备多元文化能力。多元文化能力,即在面对跨文化情景时,能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和认识服务对象及其存在的问题与优势,并采取合适的行为、倡导合适的政策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运红 《城市观察》2014,(5):125-133
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合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因此研究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合要把握中国的实情。中国已经具备社会融合的条件,社会融合也已成为广泛共识。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中遭遇到二元社会的整体性排斥,自下而上的社会融合之路不通,社会融合必然要求自上而下地推动。这要求政府首先解决"公平悖论",从体制上为社会融合疏通障碍。此外,社会融合受制于诸多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基础,政治因素是保障,社会因素反映融合广度,心理(文化)因素反映融合深度。只有全方位推进社会融合,和谐社会才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2.
人口管理既是国家行政制度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制度有效运行的支持性制度.综观各国人口管理制度的发展变革,要从推进整体政府建设的高度来改革人口管理,要通过构建合理的机制,运用先进的手段来提高人口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一要完善与实有人口信息采集相关的法规和制度,二要建立完备的个人身份登记信息系统,三要发挥综合管理机构权威作用,四要强化流动人口的信息采集、维护和实时动态更新.  相似文献   

13.
王德 《科学发展》2010,(9):60-68
上海近450万的流动人口对城市的公共设施形成巨大的压力。以虹锦社区为例,通过对中心城区典型流动人口聚居地的实地调研,探索流动人口使用城市公共设施的基本特征,寻找与本地居民的差异,并总结其演变规律,以加深对流动人口消费生活方式的理解,为城市规划应对流动人口的高速集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学历流动人口是促进城市现代化发展重要力量。通过对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街专科以上学历流动人口调查表明,大城市高学历流动人口快速增长,存在以男性为主、女性比例上升,中青年占主体,居住处所类型以出租屋和单位宿舍为主,职业以企事业单位职员为主,失业率较高等特征。基于此,提出优先开发高学历流动人口,提升城市人力资源优势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的中国处于人口问题的聚集期和凸显期,更是人口发展的关键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无不与人口密切相关。现阶段,社会管理框架中人口管理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愈发突出。“在社会管理框架中突出人口管理的创新”这一重大的现实主题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历史选择,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如何在社会管理框架中客观认识人口管理的创新,确定现阶段其内涵、任务、特点和作用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上海家庭结构总体呈现:夫妇核心家庭、一人户家庭明显上升;标准核心家庭明显下降;三代直系家庭维持稳定。但是,从上海户籍细分来看,外来人口家庭结构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上海的家庭结构模式,并在一人户家庭、夫妇核心家庭、标准核心家庭、三代直系家庭等家庭结构方面与上海户籍家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提出以下建议:外来人口家庭已成为上海家庭结构中的重要单元,面对外来人口家庭结构年轻化的特点,对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备要未雨绸缪;上海户籍家庭的晚婚晚育与低生育率显著,合理的生育政策将有助于家庭间的代际扶持;上海户籍三代直系家庭比例保持稳定,政府应鼓励这种代际扶持。  相似文献   

17.
赵德余 《科学发展》2013,(8):109-112
居住证积分管理已成为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户籍改革的重要模式。积分制政策的公开、透明特性为外来人口融入本地社会生活提供了稳定的预期以及相应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有助于政府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与城市安全体系的建设。对于上海而言,借鉴广东的积分管理制度模式,有助于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实施上的改良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胡琪 《科学发展》2012,(5):92-99
当前,上海人口新二元分割的特征还很明显,城市外来人口渴望融入和认同的心态非常迫切。随着国家对城乡关系的战略调整,确实需要反思长期以来执行的对外来人口"经济吸纳、社会排斥"的管理政策,积极引导和吸纳外来人口融入城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不断深入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帮助外来人口从经济、社会、文化多层面融入当地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9.
刘中起 《城市观察》2013,(6):145-152
近年来,大量来沪人员进入上海,一方面延缓了上海老龄化进程,推动了上海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来沪人员的持续快速涌入也使得上海公共资源的投入始终跟不上人口迅速膨胀的需求。特别是来沪人员聚集区域,公共服务资源紧张、城市管理压力巨大、社会治安形势严峻以及群体性矛盾风险积聚等问题较为突出,成为影响上海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隐患。由此,如何加强新形势下上海外来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应对"新二元结构"带来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已成为上海新时期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