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你"、"我"、"他"和我、你、他的统一1."你"、"我"、"他"与我、你、他的错综关联我是本位实践主体,可以由三个实践主词来指代。其一,我可以由本位实践主词"我"来指代,这个指代为本指,发出这个行为的主体是我自己,相应的直观为本观。其二,我可以由对位实践主词"你"来指代,这个指代为对指,发出这个行为的主体是我的对位实践主体,即你,相应的直观为对观。其三,我可以由旁位实践主词"他"来指  相似文献   

2.
伽达默尔解释学“我-你”关系不仅能更深刻展现理解或解释活动的内在发生结构,而且也能更立体地展现其哲学解释学的真理观。通过以他的解释学“我-你”关系为切入点来考察他的哲学解释学的真理观,不但能够看到其哲学解释学真理观的起源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能看到它与以往哲学中的真理观的不同之处,甚至超越以往哲学中的真理观之处。  相似文献   

3.
沈祥和 《学术论坛》2001,(3):100-103
得体是修辞学的最高原则,也是语文评论的最高原则.得体关涉到言语交际的我你他三方.本文从言语交际的我你他三方对得体进行划分与分析,以求得对得体的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人称代词"渠、他、伊"等历时发展演变的阐释,探讨第三人称代词最终确定为"他"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探讨了海盐沈荡话人称代词的"格"问题。该方言点的人称代词系统有两套形式,我们称之为"第一式"和"第二式"。单数第一式为"我侬(我)、奈(你)、伊奈(他)",复数第一式为"我拉(我们)、娜拉(你们)、伊拉(他们)";单数第二式为"吾(我)、奈(你)、伊(他)",复数第二式为"佤(我们)、娜(你们)、娅(他们)"。第一式常用作主语,也用于单说或强调,第二式常用作宾语、定语。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双语言艺术,它是译者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原文作者思想的过程。好的翻译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但由于汉语和英语本身语言系统存在的差异性,翻译不可能做到字对字、句对句的完全工整。代词作为语言的重要的一部分,小说文学语言表达中有着指称衔接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翻译及两种语言的对比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汉英对照阅读《围城》发现,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多使用"零回指"的衔接手段,与译文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截然不同。而译者在汉译时灵活处理英汉人称代词的不同使用习惯,使得译文语言规范,清晰易懂。  相似文献   

7.
费尔巴哈批判了思辨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二元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与你”的理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既不从物质实体出发,也不从精神实体出发,而是从“我与你”的关系出发,是一种关系本体论。“我与你”的关系根本上就是“我与你”的对话,所以,“我与你”的关系本体论与对话辩证法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表达了一种以"态度"为中心的思想.在词--态度--世界的构思模式中,词的双重性造成了态度的双重性,并通过这种态度决定了世界的双重性.在双重态度"我-你"和"我-它"中,只有在"我-你"境遇中才会实现超越,创造出关系世界.要言之,人对上帝的信仰可以说是一种态度,一种选择了处于"我-你"的关系世界之中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关于命题中的主词似有矛盾的说法:“主词首先透过谓词的决定才有其明确的特性和内容。单就孤立的主词本身言,它只是单纯的表象或空洞的名词。”(《小逻辑》,三联书店57年出版,第346页)在这里,黑格尔把主词的特性和内容看成必须靠谓词才能得到说明的。这是他的一种看法;他又说:“谓词的某种特殊内容仅表示主词的许多特殊之一。”(同上第346页)在这里,黑格尔又把主词的内容看成大大超出谓词的陈述。这是他的另一种看法。我想拿黑格尔举过的花的例子来作说明。花是具体的,具有色、香、味、形状等多种特殊,是这些特殊的有机统一。“花是红的”这个命题,谓词“红”仅仅说出某一朵花所具有的颜色,主词“花”所具有的其他特性,这一命题里毫未涉及。黑格尔认为谓词的某种特殊內容仅表示主词的许多特性之一,正揭示了主词与谓词之间存在着差异,主词与谓词相互排斥、相互斗  相似文献   

10.
"单数人称代词+一个NP"格式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常用结构,它既可以是偏正性的,也可以是同位性的。根据句法功能和表义类型的差异,同位性"单数人称代词+一个NP"格式可以分为三类,即数量强调型、同指注释型和评议诱发型。评议诱发型结构与主谓结构有相似性,但也具有自己独特的语用价值,并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构式。  相似文献   

11.
尚东涛 《齐鲁学刊》2004,2(4):59-63
歧见纷呈的发展中的技术哲学,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但在"本体"维度无不指向"技术"。对"技术是什么"之设问作应答的"技术是……",作为经验命题仅仅限定于"现象界",谓词"什么"无法企及作为"本体"的主词之"技术"本身。只有排除谓词后的"技术是",才彰显着"技术"本身。旨在充分展示其全面内涵的"技术是"命题,经"技术是技术"达于"技术如何是技术",实现对经验命题主词作前提追问的"自行展开"的命题转换。作为主体的"现实的人",以人的"生命活动"为现实性基础,经"思"与"反思"及其交融,在"技术"是起来"的途中,推进着作为技术哲学"本体"的"技术"的思维建构,为技术哲学奠定着历史展开之基。  相似文献   

12.
杨国荣 《社会科学》2012,(10):113-123
实践展开于人与世界的互动过程。从本体论的层面看,人与世界的互动不仅涉及实然,而且关联可能、必然与偶然。作为行动背景的可能、必然与偶然不同于人之外的本然趋向和规定,其存在意义无法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以人的行动为视域,本体论意义上的可能、必然与偶然分别呈现为"几"、"数"、"运"。与人的活动相关的"几"、"数"、"运"在中国哲学中已得到了不同层面的关注,后者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和阐释其意义提供了历史前提。从现实的层面看,"见几而作"、"极数前知"、"慎处时运"相互联系,构成了实践过程有效展开的综合前提。  相似文献   

13.
我你之辨与现代性意识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你之辨是指在我你之间作出区分的哲学意识 ,它区别于我它之辨 ,二者意味着两种不同的视角 ,我—你的视角与我—它的视角。这两种视角构成了古典的世界观与现代性意识之间的内在分野。通过我你之辨的视角 ,存在的特殊性也即个体性才能真正得以产生 ,而现代性的意识又发端于对存在的特殊性的尊重。在这个意义上 ,现代性的意识是在我你之辨中发源的。  相似文献   

14.
北方方言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咱”据吕叔湘先生的考证,由“自家”切合而成,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咱”一般指代复数人称,但是有些地区用“咱”指代单数人称,如辽宁中部地区方言、山西洪洞方言、山东潍坊方言等,这种特殊用法有的可能是保留了古音,有的则是方言修辞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5.
"人作为目的"原本应该是一种教育现实,但是真正的现实却往往是"人被遗忘",于是它才有必要成为我们今天对未来教育的一种合理想象和希望--一种教育理想.针对人被异化为金钱和分数奴仆以及"我-它"关系遮蔽"我-你"关系的现状,教育应当做到"把人当人看",珍视每个人的尊严,最大限度地适合每个儿童;应当"使人成为人",引领人超越自身,"相遇"在"我-你"关系中.  相似文献   

16.
当前对他的语法化研究普遍集中在其语法意义获得的过程,对其变异动因、认知理据等问题却鲜有考察。而从其变异机制和代词类型学特征来解析,他的语法化不仅遵循了第三人称语法化的普遍规律,符合语言变化中的相似性原则,而且还融入了中国文化特征,从而构成其在共时平面上语用意义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华语小说《我爱比尔》被作者王安忆定义为一部"关心现实的小说",其微妙地呈现出一场东西方之间的话语争锋——致力将对方纳入建构"自我"主体性的参照谱系。"全球化"作为无法逃避的文化经验,为各民族提供了更为直接的遭遇机会,同时折射出第三世界国家在现时如何自处的文化主题。在全球化的现实语境中,一切有关民族主体性的诉求都有可能指向"他人"。这为第三世界以"主体间性"为基石?在既成的差序二元格局中"反客为主"提供了机遇。而同时?本土文化作为东方的发言立足点,在全球化浪潮里已被策略性地"他者化",反被西方的消费文化内化为亚洲人自身的文化共识。作为"自我东方主义化"的东方主体,主人公"阿三"与恋人"比尔"的爱情构成了现代东西方文化间的隐喻。而"中国性"所指代的东方本土经验也成为这场"主体"(他者)争锋的焦点所在。  相似文献   

18.
朱玲玲 《江淮论坛》2014,(4):41-48,60
在布朗肖解构主体的策略中,言语是关键。言语是越向"外边"、面对"他者"的最佳路径。通过"人之说"与"语言之说",或"说"与"所说"的阐释,海德格尔与列维纳斯给布朗肖带来深刻影响和启发,因而他最终设想一种"非辨证"复数语言存在之可能。在这种语言里,自我最终消解,转而成为一种他异性新的主体。布朗肖认为,在这种言语中他者表达自身,并将自己保持为他者。如果说存在着一种关系,他者与同者在其中维系自身又消散于其间,这种关系就是言语。由此可见,在自我与他者的纠葛中,言语承担无限的责任和权能,它体现了异质性、他者与外边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本性以及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成为"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当前哲学研究中被悬置掉的马克思哲学视域的讨论。应当重新在学界深入讨论三个问题:马克思哲学的视域是整个世界还是人的世界,物质本体论与实践观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马克思哲学的本性到底如何理解?"物质本体论"者坚持认为马克思哲学视域是整个世界,"物质本体论"没有否认实践观。从实践理解与强调的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内含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面向人的生活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20.
借助当代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和E·列维纳斯的对话哲学,分析《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它指出朋友间的对话是快乐的、伦理性的,既有"我-你"对话的维度,也有"我-他"对话的维度。在孔子儒学中可以发现类似于犹太哲学家所说的对话哲学,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孔子的儒学为对话的儒学。从犹太对话哲学的视界解读《论语》,开掘对话儒学的可能性意义,也许是《论语》诠释的一个新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