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在草原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民一直对鹰有着特殊的情感,将鹰尊为"神鸟"。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使蒙古人无法割舍对鹰的深深崇敬?本文旨在结合草原生活环境,从崇鹰缘由、鹰的精神内涵、崇鹰的体现形式以及心理机能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剖析,为读者解开蒙古人"崇鹰"之迷。  相似文献   

2.
祝薇 《中国民族》2007,(5):32-32
在“马背民族”生活的蒙古高原上,有一片天然的生态草原,它是锡林郭勒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草原,旅游热在全国掀起浪潮的今天,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草原也被游客的到来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每到夏季,草原不再寂寞,游客可以真实的走进牧人的生活,感受蓝天、白云、牛羊、鲜花的温馨;感受山峦、草地的秀美;感受牧歌、奶酒的和谐;感受凉爽的气候,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我曾根据中蒙两国的有关协议,到位于乌兰巴托的蒙古国立大学讲授汉语,在蒙古逗留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使我有机会对蒙古有了一些直接的观察和亲身的感受。草原饮食文化以畜牧业为基础的草原文化可见于蒙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草原饮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牛羊肉多。牛羊肉是蒙古人的主要食物,似乎只要有了牛羊肉和面包,他们基本上就不再需要什么别的食品了。一入深秋时节,蒙古人便忙于储存牛羊肉。秋冬季节,在乌兰巴托居民楼的阳台上,常常可以看到居民晾晒的一条条牛羊肉干,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冬天,家家的阳台上还存放着成…  相似文献   

4.
《民族论坛》2007,(6):I0008-I0008
<正>蒙古族,现有人口4806849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此外在东北、西北地区也有分布。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  相似文献   

5.
西蒙古“划拳歌”林春峰深入蒙古草原和放牧的蒙古族兄弟们住在一起,大家常困坐在蒙古包里,边饮酒划拳边唱一种短小而狂放的歌谣。心向草原,歌声绕梁。那些最初在繁琐的工作之余牵引我不断重归草原的歌谣正是“划拳歌”。这样的歌谣除蒙古族外在其它民族中绝少见到①,...  相似文献   

6.
伤痛的草原     
每个蒙古人,不管生长在哪里,心中总有一片草原,那是物质填不进的空旷。正是这块心灵的空旷,塑造了蒙古人独有的精神境界和鲜明的民族性…… 近些年,总能听到或看到草原遭破坏的消息,让我这个不是蒙古人的人也感到了失落和伤痛。我不是蒙古人,但我热爱这个民族,他们自由豪放又悲悯的气质打动着我。想象中的草原神奇瑰丽又苍凉悲苦,是诗境也是禅境。 当然,面对衰败的草原,最痛心疾首的还是蒙古人。草原不光是他们世代生活的场所,也是他们精神的家园。我曾经在想,是什么让蒙古人有那么深的民族情结呢?我的答案最终锁定草原──是…  相似文献   

7.
布里亚特是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布里亚特蒙古族是跨界而居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蒙古和中国。十月革命后 ,俄国境内的部分布里亚特人陆续迁居到呼伦贝尔草原 ,带来了在当时条件下比较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给这片草原的原有居民产生很深的影响。随着牧业体制的变革 ,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的布里亚特蒙古族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迁。  相似文献   

8.
郭景福  药劲松 《民族学刊》2022,13(6):37-45, 142
草原具有经济、生态、文化和社会等多元功能价值,草原牧区发展对我国的食物链与生态链安全、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呼伦贝尔被誉为“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摇篮”,其草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是草原生态优先,低碳、绿色发展,产业融合、文化活化等。通过对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探索其发展的多维路径,包括保护修复草原资源,努力塑造中国草原风光第一品牌、“最美草原”旅游目的地,以“游牧文化”摇篮、“蒙古长调”之乡和“巴尔虎”民族文化旅游标志拓展草原牧区文化体验游,以“草原旅游+”构建起由有形、有边的第一产业产出,向无形、无边的多业产出延伸的牧区全产业链,推动草原旅游成为第三产业龙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增长极,以及持续完善和提升草原旅游服务设施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9.
马背民族:把“蒙古包”留给历史天蓝如洗,地烁若金。举目望去,20余万平方公里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宛如广袤无垠的金色海洋,那草原上觅食的畜群,犹如那五彩的云。驭着草原金秋的长风,我们寻觅着一个马背民族的生活足迹。锡林郭勒草原阿巴嘎旗青格勒宝拉格苏木。青格...  相似文献   

10.
水月 《中国民族》2014,(8):70-71
蒙古大营,是一种文化以餐饮的方式诠释蒙古族博大的文明,让人充满无尽的遐想与期待。蒙古大营,是一种穿越从草原戈壁到现代都市,从游牧大漠到世界舞台,草原文明今朝撼动全球。蒙古大营,不仅仅是一个餐饮品牌,更是一个光茉的草原文化传承者,小中见大,举重若轻,诠释和弘扬着灿烂而辉煌的蒙古文化。炒米、奶茶、嫩香羊肉,琴声、歌声、声声悦耳,品蒙古大餐、游天堂草原,听马头琴声、饮醇香奶酒、赏醉人牧歌……这里是歌的海洋、舞的故乡、亲朋好友们团圆欢聚的好地方,带你体验马背民族的传奇生活。  相似文献   

11.
从“仙人柱”到“蒙古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仙人柱”到“蒙古包”唐戈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又由于各民族文化传统不一样,因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居住文化。其中,中原以北广阔的森林、草原地带分布着一种适合当地各族人民游猎、游牧生活的可拆卸、搬迁的建筑。这种建筑以鄂伦春...  相似文献   

12.
如果你有机会来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作客,你便会在蒙古族牧民居住的蒙古包或房屋门前,看见两根高高栽立着的旗杆,蒙古人称之为“玛尼宏”或“桑更苏日”。这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特有的标志。 玛尼宏通常是指顶端装有三叉铁矛的两根旗杆,以及拉扯在两杆之间的细羊毛绳上悬挂着的蓝、黄、绿、白、红五彩小旗,每面小旗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自治区,有高原,有平原,也有纵深的山岳丘陵地带.蒙古人多数聚居在草原,少数散居在平原和山岳丘陵地带.最近我到大青山的前山地区——桌资山,作了一次访问,接触了厂不浪、印堂子、八苏木等公社的少数蒙古人.这些蒙古人和数十年来从山西、河北、河南等省移来的汉人杂居在一起,从事于农牧业生产活动,这和草原上的蒙古人专营牧业,无论是生产、生活,以及和自然作斗争,都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静默草原     
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呢?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在都市里生活,或是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都习惯于这样的观察:眼光的每一个投射处,都有新景物可观。景随步移。然而草原没有。蒙古牧人前...  相似文献   

15.
在辽阔的黑龙江杜尔伯特草原上,有一支年轻的民族艺术队伍,常年为蒙古、汉等民族热情服务,群众亲切地称它是“草原上的百灵鸟”、“党的宣传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一  相似文献   

16.
《天马图》     
“天马”也称“禄马”。有史以来蒙古族就祭祀《天马图》。因为蒙古人的生产、生活、交通、征战等都离不开马。马,成为蒙古人最诚挚的朋友。故称蒙古人为“马背上的民族”。所以,蒙古人把马视为吉祥物。  相似文献   

17.
蒙古民族的崇马习俗挖古人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马在其生产、生活,乃至征战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也就造就了蒙古人崇马的心理和习俗。波·少布在《北方民族》1293年第2期上发发文章,就蒙古人崇马习俗的表现形式作了系统探讨。文章认为,蒙古人的崇马...  相似文献   

18.
试论明朝初期居住在内地的蒙古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明朝初期居住在内地的蒙古人邸富生元朝灭亡后,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便分成居住在内地和北方草原的两大部分。然而,史学界对元朝灭亡后居住在内地接受明朝统治的蒙古人的生活状况,却鲜有论述。为此,本文依据有关资料,对明朝初期蒙古人留居在内地的原因、居住地和社会...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于 1954年,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总面积 23887平方公里。有裕固、藏、蒙古、汉、回、土等 9个民族。总人口 3.5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 55.87%。   肃南县因地处素有“万宝山”之称的祁连山脉中,境内草原、森林、矿藏以及秀丽的山水,众多的名胜古迹,构成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成为自治县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重点。   畜牧业资源。全县有草原面积 2133万亩,从 1953年开始,引进高加索、美利奴等种公羊,培育出了“甘肃高山细毛羊”新品种,对绒山羊、牦牛进行改良,已初步形成了高…  相似文献   

20.
牧民与马     
马是牧民的伴侣时至马年,我想起昔年在锡林郭勒草原生活时关于牧民与马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马是草原牧民的生活伴侣,有句谚语叫:“歌是翅膀,马是伴当。”草原上,刚满3岁的幼儿就被父亲抱到马背上习乘。当年,我们作为知青来到草原时,每个蒙古包分5匹马,当马倌放马则要更多些。分到的马均要由老马倌调教好,才交给我们。而撑杆上马,拄杆下马是骑、放牧的基本动作。记得我们每次在队部开完会,大家要并驾齐驱,坐骑在一起相互影响,会借势加速,侧身马上,身随马姿,耳边但闻嗖嗖风声,感觉景动、草动、马未动,真是莫大享受。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