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4 毫秒
1.
少数民族文学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丰富多彩且源远流长。民族性作为民族文学的本质属性,同时也是其固有属性。而现代性作为其附加属性,同时也是其必备属性。而不断加强对少数民族中文学怎样在适应主流汉文化基础上,对自身民族性进行更好的保持方面的研究,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继承、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教民族作家的创作表现出明显的民族志诗学特征.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播与之有着密切而复杂的互动关系.民族志诗学所彰显的民族性和异质性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崛起,其中历史追忆和文化忧虑成就了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学价值;但是,民族志诗学中的民俗叙事在新的消费语境中却沦为市场炒作的消费符码.这也袁现出现代语境中少数民族作家在言说立场和文化表达上的悖论处境.  相似文献   

3.
田润润 《回族研究》2023,(3):97-104
笔者主要以中国当代藏族文学在日本的译介为例,考察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走出去”的译介特点及启示,认为迄今为止日本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呈现出积极且面面观式的译介特点。通过剖析掌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外国译者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译介特点,指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出去”的内在因素在于作品本身的价值。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由外国译者直接译成目的语是捷径,但也存在隐患,亟须进一步加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人才的培养,同时也要重视与外国译者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4.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各民族同胞共同步入了社会主义的大家庭。各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形成了多元化、多民族性,绚丽多彩的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包含着56个民族的文学,在这个多民族的文学花园里,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创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用执著的创作构建着本民族文化,肩负着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重塑,成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精神守  相似文献   

5.
试论法的民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是否具有民族性?其表现形式是什么?对于民族法学中的这一基本问题,历来没有人提及,以致造成实践中对民族权利的忽视。本文不揣冒味,拟对法的民族性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应有的注意。一、法的民族性与法同时产生长期以来,人们在谈论法的属性时,多注重于阶级性和社会性,而忽略法的民族性。强调法的阶级性,意在明确法所保护的利益阶层的归属;注重法的社会性,旨在顾及社会主体的共性。而对于涉及民族的权利、义务及发展条件的法的民族性,却从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无论是单一民族  相似文献   

6.
王菊 《民族学刊》2016,7(1):47-53, 108-109
新时期以来,彝族文学批评的参与者主要是彝族身份的学者、诗人和作家,他们从自身创作结合民族性、地域性等对彝族文学展开批评和研究,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界较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文学固有的多学科汇融的特点使人们意识到不能把少数民族文学,特别是民族民间文学,简单地看作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能只侧重对其文学和审美价值的发掘.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撰,应当突破传统的民族文学史著作的编写体例,自觉地汇融相关学科理论,通过多维文化渗透发现并总结出少数民族文学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杜伟 《民族学刊》2016,7(2):90-91
20世纪90年代以降,随着两岸关系不断发展,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台湾少数民族文学逐渐进入大陆学者的研究视野,但研究者或是对个案作家或作品进行批评,或是论述民族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之类,鲜有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做出全景式论述之作.王志彬教授撰写的《山海的缪斯——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月版)一书则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此书立足文本和作家际遇,考察了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与传统文化、现代社会以及文学环境与个人心态等多重因素,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做了细致的梳理,对其独特的审美品格进行了分析,并对其面临的后现代与传统的困境做出了较好地揭示.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文学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在题材选择上,以历史题材居多。当然,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也会凸显出独特的民族元素,民族文化和民族元素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鲜明特色。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历史叙事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造诣,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因而,本文将对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叙事进行探讨,继而对当代文学进一步发展发挥指导功能,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石文 《中国民族博览》2017,(20):220-221
"少数民族文学"首次提出是在1958年7月17日召开的少数民族文学史座谈会上,并且将"少数民族文学"誉为专门针对少数民族设立的文学创作,每年对不同的文学创作题材颁发相应的奖项.之后,在1981年12月,我国首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创立,确定每三年举办一届颁奖仪式.也正是因为创办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才能够听到如今享誉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系列著名文学创作家的名字,比如张承志、玛拉沁夫以及穆青等等.在此背景下,1994年第五次"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大会上,乌兰夫专门题写了"骏马奖",将此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的一项大奖,至今已经举办了9届,评出的获奖作品达628部之多,共有666人获得此项大奖,全国一共有55份少数民族参与此类大奖的办法.对于发展和表彰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作品,鼓励和鼓舞影视工作者积极投入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少数民族文化影视艺术工作者为拥有"骏马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本文主要是对贵州少数民族作家获"骏马奖"作家群体进行研究,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振兴具有一定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学》即将创刊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民族文学》,即将在北京创刊。主编陈企霞、副主编玛拉沁夫。《民族文学》用汉文出版,发表全国少数民族作家和作者创作的反映各民族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少数民族优秀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作品,各少数民族特有的风土人情、风光景物的随笔和游记,关于少数民族作家和作品的介绍与评论。《民族文学》将体现我国文学的多民族性和少数民族文学绚丽多彩的特色。1981年为双月刊。 (博·巴尔斯)  相似文献   

12.
禁忌作为一种典型的民俗文化现象,往往渗透着人类初民的思维意识,同时显示出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全面考察土家族饮食禁忌的各种形态及其文化成因,认为这些禁忌形态是土家人构建民族性的外化形式之一,体现了双重建构的民族文化心理表层结构是把饮食本身作为首要生存要素的饮食天命观,深层结构是个体融入民族总体之中构建民族性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因为独特的区域特点、自然气候、民族风情等形成了自身所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民族性的文化特征是整个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的积累、演变进而沉淀下来的特殊文化载体,在整个民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则是众多研究者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所以,本文以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在城市剧院中的传播作为重要研究对象,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更有效地促进少数民族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永政  庄勤早  甘祖兵 《民族学刊》2018,9(3):80-83, 123-125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中国少数民族成员中的一个重要群体。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国家政策的实施以及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共同构成了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融合意识的逻辑起点。同时,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体现出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的基本文化特征。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融合意识对国家认同建设发挥引领、促进、整合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共有235部作品参加评选,最终25部作品和4位翻译家获奖,获奖作品涵盖了15个民族。从本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的获奖作品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关于目前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趋势与特征。同时我们也看到,"骏马奖"的意义不止在文学,从多民族文化的相互生发与涵养的角度,我们还看到各民族文化"美美与共"的美好景象。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少数民族文学事业蓬勃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大众传媒作为新型媒介,有着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少数民族文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对其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大众传媒如何在主导少数民族文学建构,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自信心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的17个回族文学家族在文学创作上善于学习前人创作技巧、精华,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并去实践,创作上与主流文学相呼应,以诗词文为主。文章试从文化生态环境中的明清少数民族政策、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融合、科举制度的推行、家族间的姻娅联系等方面分析明清回族文学家族的家族性、民族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三十年来民族问题概念广义、狭义之争不断升级的症结,阐述了广义论对民族问题两重属性的基本看法:民族问题的社会性是代表问题原型或本质根源的第一属性,而民族性则是民族问题与一般社会问题的区别特征。中央十二条中提出的两个包括强调了民族问题的社会性,其宽阔的视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所决定的;五个特性阐述了民族问题的特殊重要性,又能使民族问题在两个包括范畴内严格区别于一般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民族习惯法作为民族地区适用的民间法具有丰富的生活意蕴和伦理内涵,并表现出鲜明的生活伦理特性.主要体现在:与习惯法主体的民族性相对应,民族善恶观念表现出生活化多元性;与民族法渊源的习惯性相吻合,习惯法规范作用模式呈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与民族习惯的法律化相联系,民族习惯法体现了丰富的道德生活属性.  相似文献   

20.
对回族民间文学学科的界定历来都是许多学者讨论的重点,但从近20年来出版的回族文学、回族民间文学和回族文化学等著作来看,许多学科的学者对回族民间文学学科界定大都单纯地从本学科视角出发,得出的结论也就略显得不够全面.因此,回族民间文学不是单纯的某一学科的概念,它应是一个从民间文学学科本体出发的复合型概念,即含有民族的属性特征、民间文学的本体论特征、文学的审美属性特征和生活属性特征.因此,回族民间文学界定既要突出民族的属性特征,也要强调文学的民间状态和回族民众这一群体的集体口头创作和传承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