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羌族的文化丰富深厚,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汶川大地震中羌族人生活的地区遭到较大破坏,也让社会提高了对羌族文化保护的重视。但建立文化保护区,提高旅游业只能对羌族的硬文化加以保护,却忽略了羌语、文化信仰等软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发展,这些文化面临着威胁。  相似文献   

2.
羌族是我国西部一个特别古老的民族,2008年10月,文化部批准设立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四川省的羌族聚集地和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略阳县共同被列入保护区范围.本文结合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陕西省汉中市的工作实践,梳理陕西省南部汉中市羌族文化的源流、特点及整体保护现状.  相似文献   

3.
羌族是我国西部一个特别古老的民族,2008年10月,文化部批准设立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四川省的羌族聚集地和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略阳县共同被列入保护区范围。本文结合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陕西省汉中市的工作实践,梳理陕西省南部汉中市羌族文化的源流、特点及整体保护现状。  相似文献   

4.
羌族舞蹈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羌族舞蹈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尤其对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对该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极具现实意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使文化旅游业成为羌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同时也为羌族舞蹈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在羌族舞蹈中融入时代性,让古老的羌族舞蹈焕发全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羌族体育文化在羌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尤其在缺乏文字记载的时空背景下得到了传承,并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发展进程之中;发展羌族体育文化当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为基础,以保持原生态民族文化为根本,以服务于社会大众;加强羌族体育文化研究,对于保护传承该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十分重要的;重点探讨了羌族体育文化的起源和主要形式,并就该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性开发进行了策略阐述。  相似文献   

6.
周莉  解梦伟  曾俊华 《民族学刊》2017,8(5):41-46, 109-110
阿坝州羌族文化艺术中的羌族刺绣,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一,承载着独具羌族特征的文化信息与艺术审美特征,羌族刺绣中的云纹符号既反映出羌族人民本真的生活写照,同时也体现了羌族文化特质与艺术审美特征.云纹作为最具特色的羌族传统纹饰,变化最为丰富、功能特色最多、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最大,在我国的传统纹饰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的文化内涵更多的是一种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变幻无穷的云朵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而人们将这种变换无穷的形态总结归纳为云纹,并应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实现人对原始宗教、原始观念的情绪表达,并产生吉祥、平和、美好的意义,成为代表羌族文明的文化符号象征.本文选取典型的云纹纹样进行比较,研究云纹的造型种类、色彩、构图和表现手法,分析羌族刺绣中云纹的艺术特征,并进行系统的理论阐述,进一步探究云纹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7.
蒋彬 《民族学刊》2012,3(1):44-49,94
羌族地区的灾后文化重建是在国家的统筹下,在受灾地区民众的诉求基础上,在社会各界呼吁保护羌族传统文化的舆论中,通过援建省市的具体实施而实现的。作为援建方的山东,一方面根据国家的相关意见、条例、方案的文化保护、文化重建规定进行援建;另一方面,他们又根据自身对羌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文化的援建与重建工作。在承认羌族地区文化重建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应当看到文化重建中政府意志与学者呼声的疏离,援建后的北川羌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同质化、一体化、文化符号泛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推进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探索人、自然和社会这三者平衡与发展的关系,以及羌文化遗产在发展现代文明中的巨大价值出发,研究了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原则和路线,期望在推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汶川县龙溪乡羌族民居建筑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对该地区羌族民居建筑中所反映出的建筑文化、建筑的外观及内部空间布局设计等内容进行研究。通过国内外多领域、多角度的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民居建筑创作成果,以及传统民居建筑设计实践案例,为羌族民居建筑的建筑文化和建筑创作的认知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和较全面的时空视野。在概念辨析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叠加法对羌族建筑文化进行层层分析,从建筑文化传承的角度重新剖析实体构成元素,并勾画出羌族民居建筑文化重构的策略。调查分析羌族新的民族属性和对空间的新的诉求,将CAS理论与羌族建筑文化因素相结合进行解析,并以该理论为指导,对龙溪乡羌族建筑文化因素做出了新的解释,提出了建筑文化传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岷江上游羌族宗教信仰是多元混杂的,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因素,又有现实的因素.历史的因素可追溯到古羌人时代,从那里我们可寻羌族宗教信仰之渊源的一些踪迹;现实的因素可从羌族地处藏彝走廊,受汉藏文化影响的现状中去采撷一些实际的表现.本文拟就羌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的藏文化因子,羌族天神信仰与藏族民间宗教信仰的渊源,羌族和藏族有关人类起源传说的相似与区分,羌族原始宗教信仰与佛教文化的糅合等方面对羌族宗教信仰与藏文化的关系作一较为深入的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11.
对震后北川羌族自治县禹羌文化保护开发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一场惨烈的大地震发生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及汶川等地,这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又恰恰是我国羌族人民聚居地.地震不仅带走了数万人的宝贵生命,而且摧毁了羌族及其他生活于此的人民的家园,严重破坏了羌文化生息、繁衍的自然及人文环境.2008年9月,笔者冒着塌方和山体滑坡的危险,亲赴羌文化核心区--北川羌族自治县进行考察调研.尽管震后,诸多专家都亲临灾区,为羌文化的保护献计献策,但是由于客观原因,大多都停留在保护原则、思路的层面,本文则在整合、参考专家智慧的基础上,进行具体保护、开发措施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范雨涛 《民族学刊》2018,9(2):52-58, 114-116
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浪潮席卷下,尤其是“5?12”地震后羌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使得羌族传统文化生态遭受极大的冲击,面临着文化空间退化、特色文化资源流失及利用不足、传统村寨凋敝、包括羌语、羌族传统音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趋势加速以及现代语境下的羌族城乡社区传统文化生态亟待恢复和重建等问题。基于文化的多元共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狭义传承和广义传承以及格兰特濒危音乐评估框架等理论视角,在分析羌族传统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对策:维护羌族传统村寨的传统文化生态;恢复和重建现代语境下的羌族城乡社区传统文化生态、构建和完善羌区城乡特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恢复和拓展羌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借助新媒体运用创新性思维和手段保护传承羌族传统文化、建立羌学研究学术共同体及其与社区的互惠和回馈机制。  相似文献   

13.
明清以来,外来文化对羌族聚居区域的影响日益加强,形成了羌族传统的宗教建筑勒色与汉族儒教、佛教、道教建筑宫观庙宇比肩林立的文化景象,也形成了不同的宗教建筑之间的文化对话.对话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坚守,也是对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的认同,汉族儒释道的思想文化对羌族勒色崇拜的建筑形式、释比仪式、神灵形象、语言符号等都产生了影响,使其具有多元融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助考古资料,叙说了青海古代文化中的羌族文化系列,并对其文化特征的差异性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心与边缘是一个相对概念,它体现了一个社会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状态.本文以羌族旅游为研究个案,通过中心/现代性与边缘/传统性的语境分析,再现了在旅游过程中,羌族作为地方传统性的异族形象不断被来自中心的旅游者所强化和认同,另一方面羌族自身又在不断吸纳现代性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传统性的异族形象的复杂过程,从而揭示出中心与边缘在推进现代性与保持传统性的矛盾过程中对羌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所带来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
羌区学校能有效集中地使用各种资源,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将羌族传统文化附着于发展变化中的具有能动性与主动性的学生身上,具有"活化"的功能,是羌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途径。羌族拥有独特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并蕴含着极高的教育价值,羌区学校应充分挖掘羌族传统文化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方面的教育特质,可以创建羌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适合于羌族的双语教学模式、开发羌族特色的校本课程、提升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以学校教育带动家庭和社区形成教育合力等方式传承羌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罗曲 《民族学刊》2017,8(2):56-61,113-115
在彝族的付拖图里,蕴含了五行及生肖.在《羌族释比图经》中蕴含了五行生肖内容,表现出独特的羌族文化特色,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因为彝族和羌族的先民都与古羌人有密切的关系,而古羌人与中原先民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彝族和羌族的五行生肖文化与中原五行生肖文化当有文化渊源关系,只是在后来的传承中,因为传承主体的原因而表现出不同民族特色.因为羌族没有文字对自己的五行生肖文化加以定格记录,所以现在对之抢救和研究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8.
韩黎  袁纪玮  徐明波 《民族学刊》2015,6(5):83-88,123-126
采用NVivo10.0软件分析灾后羌族幸存者心理复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少数民族受灾群体心理干预提供依据。以5.12地震羌族重灾区茂县、理县为例,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对12名羌族幸存者进行个案访谈,收集他们对地震的认知、反应和应对方式,以及影响其灾后心理复原的因素,探索建立灾后心理复原力的影响因素模型。羌族幸存者对地震情境、受灾情况仍记忆犹新,心存恐惧,地震带来的创伤或将长期存在;灾后国家政府的支援扶持、民族文化元素成为应对灾难的支持性力量和保护性因子;心理复原力影响灾后羌族幸存者的主观幸福感体验。应重视积极文化元素对羌族心理复原的保护和支持作用,可尝试将民族文化元素引入灾后心理治疗与干预。  相似文献   

19.
杨杰宏 《民族学刊》2019,10(3):36-43, 112-114
口耳相传的口头传统构成了羌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其特征表现在内容的丰富性、内部文化的差异性、传承形态的宗教性、文化影响的多元性等方面。这些特征既是羌族民众基于深厚的历史传统中传承生成的,也是在与多元文化互动共融中不断进行合理性改造中达成的。传承中的再造构成了羌族口头传统生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0.
羌族舞蹈历史悠久,是羌族人民的文化象征,融入到羌族人民生活之中.很多羌族舞蹈演员和民众以羌族舞蹈全方位地体现着自己日常生活,彰显着民族精神.羌族舞蹈有的表现出民族图腾,或者是表现出民族信仰,或者是表达民族对新时代的歌颂赞扬,向人们展现出属于自己民族的中国梦.羌族舞蹈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重点研究羌族舞蹈的分类及特征,针对羌族舞蹈发展现状及趋势,提出科学的发展建议,对羌族舞蹈文化产业发展和传承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