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花瑶"呜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歌的一种,源自于花瑶人辛勤劳作时的自我愉悦、抒情作乐的歌谣,其题材均来源于生活,而其中"高腔山歌"属于隆回瑶族山歌分支的艺术形式,艺术特征高亢嘹亮、悠远奔放,完整全面地反映了花瑶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美好生活的境界,体现了花瑶人民古老、神秘而独特的文化传统。由于瑶族女性服饰色彩斑斓、花俏抢眼,故名花瑶。从古至今,花瑶"呜哇"伴随着花瑶人耕息劳作,伴随着花瑶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民族奇迹,其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苗歌,侗族大歌,花瑶呜哇山歌,土家山歌,瑶族民歌……这些异彩纷呈的湖南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由各民族同胞一代代薪火相传、口耳相授,对于外来者的我们来说,它们是一道道博大而优美的艺术景观;但对于少数民族自己来说,却是生活和生命的方式……当苗族姑娘吴仙妹、杨金美他们用苗族特有的“平腔”、“高腔”哼起亘古相传的歌谣时,当花瑶老人奉锡料用粗犷高亢且极富穿透力的嗓音吼起呜哇山歌时,当侗族少女用他们纯洁得如雪山圣湖的音色唱起清新和谐的侗族大歌时,当土家歌王田茂忠老人用他那来自时光深处的雄浑意志唱着土家歌谣渐行渐远时……你会发觉,这些民歌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后人阅读民族历史文化的民间读本,当他们或酣畅淋漓,或婉转悠扬的歌声响起,我们能听到歌者和我们自己身上,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律动,一种经历过时光和岁月的无情淘洗,却永远鲜活闪亮着民族的灵性和神性,她每一次的吟唱,都让我们的心灵不由自主的颤抖。  相似文献   

3.
林铁 《民族论坛》2008,(6):17-17
<正>民族认同的提出都牵涉着文化变迁的问题语境。事实上,任何一个民族都在发展变化,体现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也会随之变化,土家山歌所承载的文化符码和民族经验同样在发生变化。这使得土家山歌的传承与保护便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保护,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场的保护和营构,一种民族价值理念的重新维系。  相似文献   

4.
花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湖南雪峰山东北麓的隆回县与溆浦县交界地区。花瑶人口极少,文化形式却丰富多样。目前学界对花瑶的婚俗、宗教信仰、挑花艺术及其文化旅游开发等相关问题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正>在湖南省隆回县西北边陲,有一个平均海拔1300多米的高寒山区——虎型山瑶族乡。这里山高谷深,古树参天;奇峰异石,鬼斧神工;石瀑水潭,气势壮阔,终日云雾缭绕,恍如仙境。一支曾被中国民俗史料遗忘、古老而独特、现有6000余人的瑶族分支便居住在这里。因为这里的女人个个着装美艳绝伦,貌如山花,人们便把这个民族称为"花瑶"。他们独立于其他瑶族分支之外,封闭在虎型山的荒山野岭里,忠实地传承着先祖最为古朴纯真的生活,像一个遗世独立的旧梦。  相似文献   

6.
在邵阳隆回县西北端的虎形山,居住着我国瑶族的一个分支——花瑶,至今保留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全乡13150人中,花瑶同胞5194人。其中尤以崇木凼村最为集中,全村833人,花瑶633人,堪称中国花瑶第一村。  相似文献   

7.
陈按 《中国民族博览》2016,(14):123-124
自古以来,赣南文化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赣南客家的山歌更是在我国歌曲艺术的发展历史上独树一帜。因此,本文就赣南山歌的起源具体阐述赣南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及艺术特征,从而有利于促进赣南客家山歌的发展进步与创新,同时也为传承中华诗歌的发展文化做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作为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山歌文化,保护和传承好这一优秀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于整个壮民族的发展来说,意义深远.时代在发展,世界各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趋势愈加强烈,保存壮族山歌文化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更为重要.在社会转型时期,壮族山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是以整体性思维为视角;同时在产业化适度开发中传承;在动态中进行传承保护.  相似文献   

9.
从表面上看来,黑衣壮婚礼仍较好地承继着传统习俗,山歌对唱依然是婚礼的中心和对婚礼的强化,表征着黑衣壮族群悠久的山歌文化和开朗劲健的民族性格.但是,年轻一代对传统山歌的淡漠和对流行歌曲的喜爱正使传统的黑衣壮社会面临着传统的断裂,以山歌艺术为核心的审美化生存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
治民族研究,民族叙事中"结构"必然是民族志的核心问题;而族源性纪念和祭祀仪式不仅成为一个民族叙事、表述和传承的"原生形式",而且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敌以瑶族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为例,借用人类学仪式理论,对瑶族仪式叙事的"根范式"进行分析;试图证明:任何一个民族重要的代表性仪式都存着特定的"原型结构",它既是存在,也是叙事,更是本色.  相似文献   

11.
南岭民族走廊是瑶族文化的重要聚落,保留了非常丰富的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等,对于研究和传承瑶族文化有着重要价值。南岭民族走廊区域范围内的瑶族民间工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彩。其不仅是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之一。针对南岭民族走廊的瑶族民间工艺的现状,要进一步探索瑶族民间工艺保护与传承发展的着力点,分析南岭民族走廊中瑶族民间工艺的留存和优势,从战略性和科学性的角度以设计语言贯穿旅游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推动瑶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进而在最大程度保护南岭民族走廊瑶族民间工艺的基础上,借助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成果的应用推动瑶族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她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深深地植根于瑶乡沃土,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风采的民间活动,历经沦桑而久传不衰。瑶族传统文化活动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为什么它能如此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除了其在文化活动中展示了艺术美,适应传统民族审美情趣之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即瑶族传统文化活动具有适应本民族地理、心理需求的特色。探讨和研究瑶族传统文化活动的特点,对理解它和其它民族文化活动的区别与联系,对于在新形势下如何顺应民族心理,因势利导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活  相似文献   

13.
过山瑶是南岭民族走廊众多瑶族支系中比较独特的一支,他们世代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过着刀耕火种、居山游耕的生活,形成了其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对过山瑶传统文化基本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边远瑶族村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民族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跳菜"即指跳着舞上菜,是南涧彝族在宴请宾客时的一种最高礼仪.近20年来,伴随当地彝族的社会文化变迁,跳菜被人为地从村寨文化中剥离出来,经过艺术加工后走向都市舞台和宾馆酒店,呈现出舞台表演和商业展演等新形式,在民族传统资本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功能的转变,其中蕴含着从自在文化向自觉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族群结构复杂,分布有汉族、瑶族和壮族等15个民族,而居住在贺州的汉族和瑶族都分别包含有至少两个支系.贺州各个族群在国家认同和汉文化的基础上,一直保持着各自的文化传统与特色.经过不断地磨合,在1949年之后真正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族群关系乃至民族关系模式.贺州市族群结构的状况及其形成过程,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民族关系模式的类型和特征.  相似文献   

16.
口耳相传的壮族山歌,源于壮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有其自身的价值,保护和传承壮族山歌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多元文化交流的冲击,以及新的文化因素不断传入广大农村,新的环境提出新的问题,壮族山歌文化在发展过程当中有机遇也有挑战,现代化背景下山歌文化如何进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一、宗教仪式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长期以来,居住在我国南方的桂、湘、滇、粤和黔等省(区) 的深山密林之中。在瑶族地区,还蕴藏着丰富多采的宗教文化艺术。而这些文化艺术,对我们研究瑶族的历史文化是很有价值的。近年来已引起了国内外一些有关专家、学者的兴趣。瑶族信仰道教,主要是对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始祖的图腾崇拜等。其中,对始祖的图腾崇拜,在现实生活中仍颇为盛行。瑶族内部分有不同的支系,所以瑶族大  相似文献   

18.
广西金秀大瑶山以其丰富的瑶族文化资源而被人们誉称为"世界和中国瑶族文化研究的中心."为打造"世界瑶都"文化品牌,充分展示金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扩大金秀大瑶山的文化影响力和旅游知名度,从而在传统文化资源与经济利益之间找到一条可持续富民的民生理路,2010年5月22日至24日首届"全国瑶族文化高峰论坛暨广西来宾金秀圣堂旅游节"在广西金秀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的100多位专家学者莅临大会并展开了热烈探讨.论坛哲引了金秀瑶族文化具体科学的保护和传承措施,助推了广西来宾金秀圣堂旅游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9.
怀化地处雪峰、武陵两大山脉,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这片土地厚重多彩的文化底蕴。"追根溯源,三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的足迹已延伸至此",也是汉、侗、苗、瑶、土家等51个民族长期聚居的地方,这里孕育而保存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织锦艺术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现实载体,不仅体现了民族文化精神,还展示了当时的民族外部生态环境和内部生存技能等情况。怀化地区非遗织锦艺术包含侗锦织造、花瑶挑花和苗族织锦,其已经减弱了原本的实用性作用,重在研究织锦艺术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本文将从非遗织锦艺术的历史生态背景出发,以民族图案为基础提炼艺术符号,尝试建立新的符号组合方式,融入新的艺术元素并综合运用,以期促进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交通极端落后的传统社会,游离于居山瑶族之外的"他者"--投、壮族知识分子,不可能真实可靠地记录瑶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他们留下的史料不可避免地带有道听途说的成分,或者带有主流社会深深的偏见和制度性歧视,这不仅影响着主流社会对瑶族的认同,而且导致瑶族被封闭或自我封闭,扼杀了这一族群的创新活力;只有改变周边族群对瑶族偏见的传统意识,才能促发瑶族的创新动力,最终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