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是对阿马蒂亚·森的《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一书作简要的分析介绍,通过对作者背景的简要介绍以及对该书与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观点的比较来阐述阿马蒂亚·森在此书中的重要观点——反对对个体身份的单一划分。并且通过若干实例来说明阿马蒂亚·森观点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1991年8月,西藏社会科学院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隆钦教史》一书,该书的编辑在简要介绍作者历史部分中,充分肯定了此书的作者就是宁玛派著名佛学大师隆钦绕绛巴.然而就此观点教内教外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本文就从“简要介绍作者历史”的几个疑点分析入手,通过研究大师的生事,以及教内的一些观点分析,有理由确信隆钦绕绛巴大师并非《隆钦教史》作者.  相似文献   

3.
白荷婷的《创造壮族一中国的族群政治》是近年来西方学术界以解构中国民族识别为切入点、继而质疑中国民族政策为研究目的著作之一.在书中,作者通过梳理壮族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考察了当代中国在不同阶段实施的政策与壮族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认为壮族是中国基于政治需要而精心创造出来的民族.然而,这种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观念、视角、理论和方法在对壮族身份认同分析时陷入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危机中,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思路在解释中国民族识别的局限性和不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张进 《中国民族博览》2017,(20):123-12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语言的推动,语言是与身份息息相关的,身份一直是社会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身份也会通过语言来表现出来.本文将通过社会语言学下身份研究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内容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人类学家哈拉尔德,艾德黑姆(Harald Eidheim)的论文《当族群身份成为社会污名》,从挪威人和拉普人的语言态度分析的视角下,来阐述身份认同、面子和语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央卓 《民族学刊》2018,9(2):72-79, 122-125
选择一些重要的食物与烹饪作为一种“自我的隐喻”,来思考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进而构建自我的身份认同和与他者区隔的表征,这是一种穿越时间的象征实践和价值塑造过程。美籍日裔学者大贯惠美子的《作为自我的稻米》一书以一种历史化的象征人类学分析路径呈现了稻米在日本人自我认同意义体系中的象征支配性地位,其研究对于族群声望符号塑造的讨论和族群分化理论的深化而言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近10年来,有关中国基督徒身份建构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取向,一是以多元化标准来划分的不同基督徒群体的身份建构,二是从身份认同着手发现基督徒身份建构时所面临的文化融合与多元身份挑战。第一种取向在于发现基督徒如何在中国化处境中实现身份认同与建构,第二种取向侧重于在文化领域中发现基督徒身份建构的多重矛盾及纾解机制。在新时代,由于社会环境、人口结构等因素的变化,若将两种取向结合起来,对不同类别的基督徒群体身份建构研究时综合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多重身份问题,也就能明晰社会环境、组织结构、神圣赋予等因素的作用,这或许能成为研究基督徒身份建构的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8.
王琦 《民族论坛》2013,(6X):96-99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是现代人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通过对石河子市区基督教会的信仰和仪式的调研,发现当前兵团城市基督徒的身份认同已通过仪式得到显著强化。  相似文献   

9.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是现代人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通过对石河子市区基督教会的信仰和仪式的调研,发现当前兵团城市基督徒的身份认同已通过仪式得到显著强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以主动的金朝为主作为研究特色的《金宋关系史》作了简要的评介,对书中金宋关系的史实性研究,清晰的和战脉络,及结构、资料、观点、分析等都进行了详细的点评。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学以往的大多数研究中,艺术似乎总是以一种去政治化的、静态化的美学面目出现.尽管许多学者也对诸如"艺术与权力"、"艺术与认同"等问题进行过探讨,但往往将目光局限于某个特定的部落群体,尤其是局限在非西方的"小型社会"里.本文通过对<抗争的艺术--现代世界的艺术、政治和认同>一书的阅读,试图探讨在一个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语境中,日益增强的土著艺术、政治和身份认同之间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出身的米德后来跟随博厄斯学习文化人类学,米德在博厄斯的帮助下选择萨摩亚人的青春期作为范例,向遗传派发起挑战.后来引起了学术界种种争论,其真实性问题也遭到质疑.本文通过对田野、自身、导师这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造成人们对《萨摩亚人的青春期》一书质疑原因,引发在人类学中性别差异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塔特姆(Beverly Danjel Tatum)教授<为什么餐厅里的黑人孩子都坐在一起>一书进行了简要介绍.塔特姆指出,种族歧视是一种体系优势.通过对白人背景下黑人、白人以及其他有色人种特质的精辟分析,她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种族关系的实质,并提出了"促进跨种族对话"来打破沉默的建议.塔特姆的理论观点对于中国的族群关系建设有重要启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不仅要在中华民族背景下了解少数民族,也要在中华民族背景下了解汉族.  相似文献   

14.
金姿 《中国民族博览》2016,(20):200-201
本文试运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对《屠场》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小说中涉及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及教育问题等一系列矛盾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揭示在这个金钱至上,被虚伪道德标准充斥的资本主义社会,外来移民,底层人民及妇女等弱势群体身份构建的失败和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生活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藏回"为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将民族认同放在具体的历史、政治和社会情景中来讨论,分析"藏回"身份认同的特点,挖掘、再现研究对象的主体性(subjectivity),挑战回族族源多元但认同一元的观点.本文将说明迪庆藏族与回族之间的族群界限是模糊的、流变的,他们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和历史记忆是建构"藏回"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文化实践只是"藏回"认同的一个表层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近年随着韩国电视综艺节目的不断涌入,传统的电视综艺节目发生改变,尤其是“主持人”这一角色的身份定位和角色功能有了新的定义,本文仅以韩国电视综艺节目《running man》为例,阐述在电视综艺节目当中“主持人”这一角色的身份转变与功能转化.  相似文献   

17.
地域、身份与认同——云南金水河村傣族跨国婚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滇越边疆民族地区远离国家权力中心,边民在族内跨国通婚的现象较为普遍,族群认同远强于国家认同.事实上,滇越边民跨国通婚,并未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规,地域的改变使其既丧失越南国籍,又未取得合法的中国公民身份,社会交往受到极大限制.为了在熟悉环境中生活得更有脸面,跨境民族更加注重形塑和提升区域性社会身份,社会认同意识普遍强于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18.
邹华芬 《民族学刊》2013,4(6):82-86,121-123
围绕蒙古族英雄成吉思汗,已经形成了多重文本构成的语义丰富的话语场。对1986年詹相持执导的《成吉思汗》与1997年塞夫、麦丽丝执导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两个电影文本的对比研究表明,两部影片在影像风格、叙事选择、细节塑造等方面的不同,显示出作为创作主体的导演在构造过去时游走于史实与想象中的姿态,叙事策略的背后展现出的其实是创作者族群、文化身份的差畀以及自我定位等深层次的问题。应该说,这样的文本对比分析既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有启示意义,也是文化人类学之于历史、想象、身份研究的重要范本。  相似文献   

19.
王菊 《民族学刊》2016,7(1):47-53, 108-109
新时期以来,彝族文学批评的参与者主要是彝族身份的学者、诗人和作家,他们从自身创作结合民族性、地域性等对彝族文学展开批评和研究,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界较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研究,要么简单式地描述民族政策的演变和实践状况,要么在现有民族政策体系的框架内进行个案研究,缺乏对民族政策的设计逻辑进行反思,亦缺乏对我国民族政策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深刻和系统认识。本文从身份视角对民族政策设计的内在逻辑进行探讨,提出"身份—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的分析框架和从"单一身份"到"多重身份"的政策框架,对我国民族政策的现有实践进行分析。指出我国民族政策是对"民族身份"这一单一身份的制度性强化,在实践中造成了民族关系的紧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紧张。在多元社会、开放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民族政策建构应基于多重身份的逻辑。最后,提出了从单一身份到多重身份的民族政策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