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间传统工艺是我国物质文明构成部分之一,但是由于现代物质文明不断加快发展的脚步,导致我国传统工艺存在逐渐失传的发展形势,怎样传承并且对于民间传统工艺进行保护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最近几年我国服装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想要在新的环境当中传承并创新民间传统工艺,要求现代服饰品在设计过程中融合民间传统工艺,并且对其加以创新,创作出拥有我国特色的服饰品。因此,本文主要对民间传统工艺如何于现代服饰品融合创新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给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民间美术是我国民族审美、创造最本质的精神,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十分紧密的关联,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劳动生活中最朴质的艺术语言、艺术思想。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对民间美术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很多优秀作品断绝传承,这对中国民间美术的良好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对此,在新时期,必须立足于现代社会背景,对中国民间美术进行创新,实现中国民间美术的现代化传承及发展。  相似文献   

3.
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能为学校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营养,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发展的动力来源。品类多样的民间美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泥塑、剪纸和编织等民间技艺在学校教学中的传承与应用,不仅可以为学校教学提供经典的艺术语汇和多样化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可以促进民间美术自身的传承与创新,为传统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学校必须不断地开发民间美术课程资源、融合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挖掘民间美术的内涵,增强对青年一代的民族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间音乐文化元素众多,并且各类音乐经过历史的考验,积累了大量的作品.民间音乐之所以用民间表示,是因为音乐中承载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情怀.新时期,我国不仅要重视经济建设,更应重视文化的发展,大力推行民间音乐的教育事业.高校作为我国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基地,不仅需要保持时代的先进性,创新教学方法,还需要结合学生的需求,优化教学课程.本文就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体现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浦东派是中国近现代琵琶五大流派之一,对我国琵琶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文对浦东派琵琶艺术的传承途径进行了分类和研究,从个体传承和群体传承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个体传承主要包括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群体传承主要包括乐团传承、专业院校传承和民间传习所传承。浦东派琵琶之所以传承百年延绵不绝,与其在发展中不断拓展创新传承途径密不可分,分析浦东派琵琶艺术的传承途径并从中找寻可借鉴的经验,对琵琶流派艺术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河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游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制定保护措施、培养教育传承人、用创新手段促进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实现民间游戏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7.
民间信仰是指存在于非官方社会层面里的、有一定历史传承的、具有地方特征的崇拜各种神灵的信仰体系,主要表现为以主题而非偶像神为由的祭祀仪式.原始社会没有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晚于原始宗教的形成.民间信仰不是宗教,也不是民闻宗教,它属于宗教之外的信仰体系.民间信仰人群是信教者与不信教者之间的第三类人群,即信神不信教人群,并且是现代社会里不断增长的人群.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公众的社会生活已进入移动互联时代,而河北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传播、发展,也必须深入到网络空间,才能取得可观的成果。有鉴于此,本文在论证河北民间音乐文化与互联网科技产业实现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依托河北省内高校音乐实践教学,争取同网络文化传播企业的校企合作来推动河北民间音乐文化与互联网科技产业相融合的若干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张虎 《中国民族博览》2023,(11):130-132
现阶段提升文化自信的教育融合性尤为关键,以现代流行音乐形式自身有其特点性,在结合中国传统诗词过程中往往过于片面,缺乏对文化自信的关注与元素融合。另外,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创新便于体现文化的价值性、传承性及激励性。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开展中国传统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研究,对流行音乐文化价值性、传承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次研究中采用调查分析、小组探讨的方式,对中国古诗词、文化自信、现代流行音乐等概念进行解读。从现代流行音乐发展的困境入手,提出具有融合策略、融合方法,实现中国传统古诗词在现代流行音乐当中的文化引领,推动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蜡染、扎染工艺作为我国传统手工印染工艺,在现代多元化的审美情趣背景下,其本色的、最触人心弦的艺术精髓之美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本文借助于蜡染、扎染手工印染技术,与现代设计创作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蜡染、扎染作为当代设计创作载体,运用当代设计符号和设计语言来传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和思想,使当代艺术设计语言和民间美术的精神元素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参与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贡川纱纸业的传承情况进行调查,认为纱纸工艺背后文化心理的缺失,纱纸工艺僵化单调、产品缺乏创新等是贡川纱纸传承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要有意识地对传统纱纸进行革新,通过增加经济效益来激发当地人传承纱纸工艺的热情,让当地人正确理解纱纸工艺的文化价值并使其将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成为自觉行为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新时代川江号子的传承与融合发展,从川江号子概述、形成及特征;新时代川江号子传承与融合发展研究的意义及研究现状;新时代川江号子的传承与融合发展策略三个维度展开论述。其研究对创新高校教学方式、传承以川江号子为代表的巴渝民间音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同时发现结合时代背景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应用范围不够广泛,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不够等问题。提出挖掘时代价值,丰富理论研究;注重学校教育,丰富课堂教学;注重旅游宣传,丰富推广途径三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扎染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新疆阿斯塔拉古墓出土的东晋的绛地绞缬绢,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绞缬实物.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在民间又被称之为"疙瘩花布"、"疙瘩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当今时代,随着工业化的兴起,传统手工制品逐渐被机绣所代替,扎染等传统手工艺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将扎染这种传统工艺进行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并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的.  相似文献   

14.
贵州作为苗族聚居最多的区域,融合了苗族各方面的元素特点,而苗族在不断的发展和传承过程当中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纹饰特点,并具有极其独特的意义以及深厚的文化特点,因此本文对贵州苗族文化中的各方面元素进行剖析,通过历史性的分析以及深部内涵的透析将其合理地与现代设计进行结合,从而有效地延续民族文化,并进一步促进现代设计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水仙花作为漳州的市花,在漳州已经有了五百多年的培育历史,经常出现在漳州的民间故事以及传统题材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漳州水仙花雕艺具有十分浓厚的民间传统特色。近年来各类传统工艺都在探寻其创新之路,以适应新的时代特色与当代审美价值。漳州水仙花雕艺具有传承保护与发扬的艺术价值,应当探索自身更多的发展机遇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民间美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希冀,彰显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审美,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国的传统民间美术艺术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前景堪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因此构建民间美术教育传承体系,维护我国文化的本土化和多样性,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建立我国文化自信,势在必行.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视角分析如何进行民间美术教育传承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劳动人民以其智慧创作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建立了具有丰富内涵与广大外延的民族音乐体系,而琵琶则作为我国独有民族乐器,为世界音乐大家庭增添了光彩.琵琶演奏艺术作为一种将文化和音乐融合在一起的艺术表现形式,需要对其进行传承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山西布老虎民间艺术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包含着劳动人民质朴深厚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特质,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山西布老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其在文创产品的创新转化中,其艺术与设计的呈现方式与表现方法,挖掘通过文创产品设计使山西布老虎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的可能性和可...  相似文献   

19.
贵州的苗族蜡染作为我国极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工艺,亦是贵州的艺术之花,其样式独特、技艺精湛流畅,本文通过对贵州苗族蜡染艺术的艺术价值进行挖掘,结合贵州当地旅游文化,将其与景点元素相融合,研究其在当地现代旅游宣传中的应用价值,促进贵州苗族蜡染艺术的传承和区域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间音乐文化元素众多,并且各类音乐经过历史的考验,积累了大量的作品。民间音乐之所以用民间表示,是因为音乐中承载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情怀。新时期,我国不仅要重视经济建设,更应重视文化的发展,大力推行民间音乐的教育事业。高校作为我国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基地,不仅需要保持时代的先进性,创新教学方法,还需要结合学生的需求,优化教学课程。本文就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体现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