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润芳 《社区》2011,(14):48
曲江游宴曾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宴饮之一,自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开始,一直延续到僖宗乾符年(公元874年),历时170余年。唐代新进士的曲江宴,是从唐初朝廷赐落第举子的宴会而来的,当时的宴会带有抚慰的意思。但到唐中宗时,就不再向落第举  相似文献   

2.
王润芳 《社区》2011,(21):48-48
曲江游宴曾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宴饮之一,自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开始,一直延续到僖宗乾符年(公元874年),历时170余年。唐代新进士的曲江宴,是从唐初朝廷赐落第举子的宴会而来的,当时的宴会带有抚慰的意思。但到唐中宗时,就不再向落第举子赐宴,改为每年三月时分,  相似文献   

3.
曲江,一名曲江池,在西安市东南郊,秦本名隑州,汉武帝因秦宜春苑故址凿而广之,后来因其水流曲折,故名曲江.唐开元中更加疏凿,湖中碧波荡漾,种了大量的荷花,烟水明媚,四处漂香;近岸浅处,菖蒲、菰米茂盛,水鸟成群;湖边有紫云楼、芙蓉园、杏园、慈恩寺、乐游园等名胜,花卉环植,树木成荫.这里是宴游登高远眺的好地方,春秋佳节,更是游客如云.长安城里上自皇帝、大臣、贵戚,下至普通百姓,都纷纷前来游赏.按唐代惯例,新考中的进士,都要来这里一游.他们先在杏园参加宴会,然后到曲江西边的慈恩寺,在大雁塔上题名.可以想象,这里曾是多少读书人朝思暮想向往一游的地方啊!  相似文献   

4.
初盛唐是否存在守选制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铁民、李亮伟二先生在《关于守选制与唐诗人登第后的释褐时间》一文(以下简称《释褐》)中认为,唐代进士及第必守选三年才能释褐授官大抵符合中、晚唐的情况,却并不符合初、盛唐的实际。本文作者翻检了有关资料,认为初、盛唐时及第举子的守选制是存在的,只是初唐时进士及第先授散当番,然后再定冬集,而盛唐时却直接定冬集。初唐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可推测得出,至盛唐时已明确规定,且渐成定制。  相似文献   

5.
崔致远是晚唐时来自友邦新罗的一位诗人,在中国唐朝生活、仕宦长达十六年之久.他以宾贡(异域贡士)身份荣登唐朝科第,并在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府刀笔为吏四年.首先阐释了宾贡的涵义,然后用翔实的论据证实崔致远不是"宾贡科进士".籍此对历来说法不一的崔致远的进士及第方式作一考证式的探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贞观九年五月敕、初盛唐选人与官阙的关系、唐代墓志所载初盛唐人及第授官情况以及及第明经授散当番成因的辨析与考证,认为王勋成先生在《唐代铨选与文学》《初盛唐是否存在守选制说》中提出的初盛唐及第进士必须守选三年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明代崇祯四年(1631),在仪真县西南部,计成为汪士衡设计、建造了"寤园"。但是"寤园"的名字很快消失了,"寤园"所在的区域存在"西园""荣园""汪园""容园""闵园"等园林的名称。这些名称让学者们十分迷惑。研究表明,这些名称是同一个花园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叫法。"寤园"是最初的名字,"西园"是根据这座园林所处位置起的名字,"荣园"是"寤园"进入清朝以后改的名字,"汪园"是根据"寤园"园主汪氏家族姓氏起的名字,"容园"是"荣园"卖给闵氏以后改的名字,"闵园"是根据"容园"园主闵氏家族姓氏起的名字。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新近出版的《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所栽的科举史料为依据,新补未见史书记载的唐代进士凡18名,其中及第年份可考者4名,及第时间待考者14名。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的"忠""恕"一般被后人理解为"为仁之方",从而成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原则。在形式上,"忠""恕"从两个侧面规定了以"立人"和"达人"为目的的成德的行为要求,但在伦理实践中,"忠""恕"却需要"爱人"这一道德情感促成两者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忠"所表现的"笃实"与"恕"所表现的"以己度人"等特征都是因为有"爱人"作为其内核。因此,"忠""恕"的道德动力才能发生,有关"忠""恕"的道德行为才能实现。"忠""恕"的上述特色与孔子始终注重伦理生活中的道德自觉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新郎"现指新婚的男子,而在中国古代,其意思却是指刚刚金榜题名的新科进士。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中国历朝历代都采用科举制的办法来选拔官吏。科举制的实行,使得大批读书人将科举考试作为"咸鱼翻身""脱去布衣换紫袍"的重要机会。金榜题名的举子,统称为"进士"——可以进授爵位之人,进士当中,便有被朝廷封作"郎"的。  相似文献   

11.
大量征引第一手文献资料,以传统的考据学方法,对唐代新进士宴集活动之一的樱桃宴做出细密考证,勾勒出当时文人生活的一个侧面。不论在国家礼仪(荐新或尝新)、社会风俗(赏赐和馈赠)方面,还是在文学领域(作为意象和象征),樱桃都占有显赫的地位,朝野上下均对樱桃的社会和礼仪功能十分看重,因此,樱桃宴成为新进士宴集中“尤重”的节目。  相似文献   

12.
及第诗指以进士及第为题材的诗歌。唐人及第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士子应试中第后的言志抒情之作,一类为出自他人之手的及第贺赠之作。其丰富的情感内涵、惯用的意象组合、独特的文化意蕴显示了及第诗独特的审美价值,为了解唐代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孔子认为,人生处世有四种境界:"学""道""立""权","权"是最高境界。行"权"并非易事,有赖于人的年龄、学识和修养,关键在力行,志学、适道、立礼是其前提和基础。行"权"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无所必从,无所必违,"无可无不可"、"无适无莫"是行"权"的外在形式,"仁"为原则,"义"为准绳,内守仁,外行义,内外兼修,据时而权,做事合宜恰当,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似文献   

14.
近代汉字的使用情况,字与词是怎样的对应关系,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词义的变化有时跟文字有关。"嬿"字在古籍中常作"宴"的异体使用,大型辞书失收;"鹄""鹤"古籍中往往混用,以"鹄"作"鹤"用为多;"虺""蚖"俗写相混,造成"蚖"有毒蛇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语义场理论考察与"看"有关的常用词演变研究,"看"在先秦文献出现较少,而"视""见""观"等使用较多,且在现代的发展中义项不断增加。"看"虽然出现较晚,但是构词能力不断增强。"见""视""观""看"等常用词的相同义项之间的互相侵占、影响,共同构成新的合成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征稽史书典籍、文献碑志,来考证论述唐代进士、明经、制科、博学宏词科和书判拔萃科的及第登科等第,以使人们对唐代选举制的等第问题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论江万里在南宋书院发展史上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书院"始于唐代,经过五代、北宋的发展,至南宋达到鼎盛时期.江万里肄业于白鹿洞书院,又入太学上舍深造.进士及第后,历任州、府、路和中央部院长官,直至左丞相兼枢密使,其间任过教授、国子监祭酒、侍读、侍讲和书院山长,对官学和书院教育有深厚的实践经验.江万里在南宋书院发展历史上的主要贡献是:(1)以白鹿洞书院为楷模,创办了"白鹭洲书院"、"宗濂精舍"、"道源书院"等全国一流书院;(2)大力提倡教育兴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仅吉州继文天祥后,又有17名学子荣登进士科状元,至明清共有2 728名学子进士及第,故吉州享誉"南宋进士的摇篮".江万里十分重视书院教育,并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历史借鉴:(1)重视思想教育,是南宋书院教学的灵魂;(2)提倡学术研究,要求书院既出人才又出成果.  相似文献   

18.
“探春宴”与“裙幄宴”是唐代开元至天宝年间仕女们经常举办的两种野外设宴聚餐活动。一般选择在野外风景秀丽的地方,人们既可欣赏自然美景,满足审美需求,又可品尝美味佳肴,满足食欲。“探春宴”的参加者多是官宦及富豪之家的年轻妇女。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该宴在每年农历  相似文献   

19.
"朴""艳"是一对非常重要词学范畴,"朴""艳"内涵的丰富及演变轨迹突显了词体的文体特色,其中"艳"尤其突出,与社会风气、创作环境和诗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朴""艳"与"深""浅"的辩证关系中亦可以了解词体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儒家诗性言说的方式之一,讲求"微言大义""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是孔子修《春秋》时所遵循的曲折委婉的写作原则。其中,"微言"本身即寓有隐晦而幽深的内涵,而"大义"经过经学家的不断阐发,将其文本内蕴的"正名"思想加以宣扬,这一过程正是《春秋》之隐喻的阐释过程。此外,"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惩恶而劝善"四大义例的运用以及《春秋》"史蕴诗心"的特质,也使得"春秋笔法"呈现出约言示义、暗寓褒贬的隐喻品格,从而成为中国古人所崇尚与遵循的典范。这一问题的探究不仅是建构中国本土隐喻理论体系的必经之路,更对于整合中华文化特色、重构中华文化话语,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