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公民新闻"是新闻传播领域一个新兴概念,"公民新闻"的报道者被称作"公民记者",是"web2.0时代"的催生品。"公民记者"的出现给传统媒体施加了不小的压力,本文通过对"公民记者"优劣势的梳理比较,同时结合一些"公民记者"案例,概括总结出目前职业记者面临的挑战,以及新媒体时代职业记者的出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读图时代"的到来,新闻的报道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新闻的报道"动"起来、"活"起来,吸引受众,增强可看性,是传统媒体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纸媒新闻报道的文字、图片以及整个产业形态进行统筹研究,以期形成新闻的可视化表达对策。  相似文献   

3.
记者手记是一种新的报纸新闻报道品种,它与已有的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形成版面组合,从而构成对新闻事实的复合式报道。记者手记体现了媒介"参与"角色特点,也体现了复合式新闻报道模式的优势,使新闻报道更具记者的个性风格,并与消息、通讯形成传播的互补效应,提升了新闻传播品质。  相似文献   

4.
曹劲松 《金陵瞭望》2008,(22):48-49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外新闻传播发生了根本变革。2008年10月17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第537号令,对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实施了新的条例,进一步向外国记者提供采访方便,促进国际交往和信息传播,充分显示出我国政府的开放、自信与包容。今年11月3日至6日,由联合国人居署发起主办的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在南京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知名新闻杂志《三联生活周刊》的个案研究,考察中国语境下的一种特定的新闻实践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关系,并尝试用"学者型记者"的概念进行概括:一方面,它具有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共性,例如自主意识、服务公众、注重事实等;同时又体现着新闻专业主义某些经常被研究者忽视的特定面向,诸如在媒体功能上强调以"理解"推进对复杂中国社会的认知来"服务公众"的基本内涵;在角色认同上,与一般的客观报道以及强调记者介入的调查性报道保持疏离,也不认同以"舆论监督"名义出现的"批评报道";在常规行为准则上,强调以特定社会科学知识构成的分析框架,注重对社会结构变动的理解,从而与关注事件、人物、行动为中心的一般新闻报道理念形成区分。本文认为,"学者型记者"代表着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其实践的一种重要类型,其出现是从业者职业独立意识的体现,也构成中国知识分子传统在新时期的一种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6.
创新思维可以使记者更加敏锐,更善于发现和捕捉好新闻;可以使记者不断求"新",更多地采写出独家新闻,或者从新的角度采写出有特色的报道;可以使记者灵活多样地运用采访方法,提高采访质量;还可以使记者视野更开阔,不断开辟新的新闻源.记者在采访中要注重运用创新思维,要多角度去报道,新闻立意要新,新闻采写和报道的方法和形式要新.记者要在新闻采写实践中注意学习和积累,锻炼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运用创新思维,必须处理好创新与继续的关系,创新与原则的关系以及创新与真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华魂》2013,(4):58-59
从1927年人民军队诞生到新中国建立为人民军队国际形象传播的摸索期。这一时期,人民军队实施国际形象传播的方式主要有:在海外创办报刊、邀请外国记者采访、向海外投递新闻稿件。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人民解放军国际形象传播的平台和组织实施都有了较为长足的发展,进入稳步发展时期,传播方式主要有:利用国际政治舞台为外国媒体设置议程;利用国际组织影响外国媒体的报道焦点;利用友党、友国传媒实施替代传播;利用战俘通信对外国媒体实施形象传播。  相似文献   

8.
早期中国的记者被称为"访员"、"访事人,"19世纪后半期,上海的报刊均称记者为"访员"。1905年郑贯公已经使用了"记者"这一称呼。从"政论报刊时期"到"新闻消息报刊时期"的过渡,是"访员"成为"记者"的新闻业界背景。从"访员"到"记者"称呼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记者职业认识水平的变化和这个职业社会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阿诤 《社区》2006,(13)
社区近日里,《新京报》上一篇题为《阿姨,坐班车后边去》的报道,描写了发生在“上海高档国际社区”中的一个有关“歧视”家政女工的新闻事件,以及就此事在网上引发的一场热闹的讨论。在报道的最前面,记者写下了这么一段话:“上海西庭俱乐部服务外籍业主的巴士,对中国家政女工设限,被网友称为上海版‘罗莎巴士’”。在报道的结尾部分,记者又写道:“有人士认为,在上海国际社区中,中国阿姨与外国雇主之间,生活习惯的磨合固然需要时日,而文化差异上的互相理解,则需更长的时间。”仔细阅读这篇报道以及与此相关的种种评论,我以为,这个新闻事件隐…  相似文献   

10.
刘海明 《中华魂》2012,(8):57-57
两会报道对象、报道内容的选择,首先反映的是记者及其所在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信息不等于新闻,只有那些具备公共认知价值的即时陛信息,才能成为新闻传播的对象。只要看看每家媒体的两会报道内容,其记者的新闻价值取向,基本上就可以得出结论了。  相似文献   

11.
信息、媒介与新闻观念更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传播学研究与新闻改革具有历史的同步性.本文从信息观念和媒介观念出发,探讨80年代中后期的新闻改革在传播学研究推动下完成观念更新的过程,从而表明新闻改革需要传播学,传播学研究已经而且必将继续为新闻改革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新闻从业人员作为重要的"把关人",在新闻报道的采集阶段、加工阶段和发表阶段都掌握着信息传播的生杀大权.作为向媒介产业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的高等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新闻人才,是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本文从新闻把关人理论的角度探讨当前高校新闻人才培养问题,提出高校应强化"通识教育",与新闻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加强新闻实践环节,积极培养学生的媒介组织观念和政策观念.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传播不仅在内容,更从传播方式上产生了根本的变化.作为关注信息传播,以培养新闻传播人才为目的的新闻教育领域却常常忽视这一信息传播新格局,造成了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的脱节,使新闻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将在现代信息化视野下分析目前新闻教学实践面临的种种问题,分析构建新闻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的必要性,结合课堂教学实例阐述如何利用新闻实践教学资源平台进行新闻实践能力训练,对新闻实践教学作出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数据新闻不是传统新闻的简单升级,而是一种全新的新闻范式。数据新闻是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把握数据新闻制作和传播的规律,能够帮助传统媒体找到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数据新闻的产生不是媒体融合的终点,数据新闻只是未来信息产品的雏形,媒体融合时代将会有更加丰富的新闻范式诞生。  相似文献   

15.
2015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出现面对社会变革和技术创新的重大挑战,在回顾新闻传播学学科生态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以及中国传媒业发展的重大事件,从10个方面分析2015年新闻传播学的实际现状,围绕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发展、新闻学行业变革、传播学研究新热点、学科范式和学科教育以及新闻传播学学科理念等问题,思考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方向,拓展新闻传播学科研究领域,为传统媒体变革和新媒体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以促进新闻传播学科协同创新、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全球信息化、经济一体化和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对新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新闻教育如何改革?本文以全球化视野,着重从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诸方面重新探讨了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2013年,较之其他学科,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在社会转型和变革中呈现发展迅速、异彩纷呈之趋势.纵览、横视新闻传播学科及传媒界的发展状况,其呈现出融合、变革、反思、分化、深入的特点,具有多元发展、主体分化、理论提升、主旨分明之趋向.从13个方面对2013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围绕新闻传播学、传媒行业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及改革并购与转型重组等问题,思考大数据背景下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拓展一些新的热点研究话题.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通过算法和大数据分析已经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新闻传播行为,在此背景下的新闻伦理研究处于哲学、法学和新闻传播学的交叉研究区域,其中广义层次的研究聚焦人工智能及其伦理研究,狭义层次的研究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本体。人工智能及其伦理研究的核心是技术的道德主体地位辨析,而对此问题的回答则呈现极化趋势。分布式道德模型区分了道德问责和道德责任,提供了解决这一哲学难题的新思路。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研究意在回应新技术背景下的新闻实践问题,信息茧房效应、后真相、算法偏见和被遗忘权引发学界广泛的讨论。问题的实质是新媒体技术与社会伦理期待的冲突。其后的研究需要更为细腻的技术问题逻辑描述,更具理论导向的新闻伦理本体研究和更高质量的跨学科研究,从而形成来自人文社科的话语合力。  相似文献   

19.
智能媒体传播格局使得新技术日益成为关注热点,但媒介伦理对于技术的规制依然关键,新闻价值观的理性回归是新闻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技术变革和传媒格局重构的时代背景下,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实践中焕发生机与活力,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势在必行。以红色新闻资源在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从价值引领创新、专业培养创新、教育平台创新三个维度,创新红色新闻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为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之有新闻业以及新闻史离不开所谓现代性问题,在中国语境中亦即“古今中西”问题.围绕现代性及其话语迄今形成两种思路,一为从传统到现代的进化论思路,包括“走向世界”“国际接轨”“全盘西化”的自由化路径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的革命化路径;一为从文明体系到现代体系的文化主义思路.与之相应,似可分出不同类型的新闻史研究.文章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探索,藉以在广阔的文明背景下追寻中国新闻业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