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胡晓 《江淮论坛》2005,(3):117-121
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杨文会居士是一位继往开来、德高望重的领袖人物,尤其是他创建的金陵刻经处,更是成为佛学复兴运动的大本营。本文主要从4个方面阐述杨文会大师的贡献和影响。一、创建金陵刻经处,拯救释教颓风;二、搜集散佚经典,推动佛学复兴;三、开办洹精舍,培养弘法人才;四、奠定居士道场,说法阐教研学。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著述及身而刻者仅《薄乞涛园初集》一种。清康熙三十一年王夫之去世后,其次子王敌开始整理刊刻船山著述。至清雍正九年,王敌湘西草堂共刻船山著述二十余种,今尚存实物者有十六种。清雍正、乾隆间未闻有刊船山著述者,特别是乾隆期间,船山著述多遭禁毁,直至嘉庆、道光后,才得以重新刊行。同治、光绪间形成了一个刊刻船山著述的高潮。民国期间虽仍陆续出版船山著述,但已不再雕板,而多采用石印、铅印。  相似文献   

3.
契刻是文字产生之前的一种常见的记事方式,与文字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古代汉文典籍对契刻记事有记录,但具体情况并不清楚。考古发现仰韶文化刻齿骨片当是上古契刻记事的遗留之一,但刻齿的含义也不得而知。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刻木记事的习俗,丰富多样的记事木刻为认识上古契刻记事提供了很好的参证。  相似文献   

4.
】《三体石经))-Tq刻的时间在历史上有两种说法,源于《后汉书》则称为汉末所刻,源于《晋书》则称于魏正始年间所刊。历史上主汉者有杨衍之、张参、司马光、欧阳柴等人,主魏者有魏收、郦道元、赵明诚、王昶等人。主魏者在近现代有章太炎、罗振玉、王国维、杭世骏、王献唐、张国淦、孙海波、吴维孝、于右任、刘传莹、马衡等人,而主汉者只有王照留有几乎没有影响力的文字。本文从史籍、文本、书法三个方面进行考证,论述《三体石经》属于汉代所刻。  相似文献   

5.
大足石刻造像 ,据现存纪年造像镌记 ,开凿于初唐高宗永徽元年 ,然具规模的造像 ,晚唐方渐大兴 ,至南宋更达到鼎盛。今大足石刻名下 ,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唐、宋、明、清各代石窟 75处 ,像约 5万余尊。造像内容 ,儒、释、道“三教”并臻 ,而以佛教为最 ,佛教造像中又以密教为特色。大足石刻铭文 ,包括刻在大足石窟、古塔各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不同质地上的各类、各种内容的文字 ,概略而言可分为四大类。这些铭文 ,为大足石刻研究 ,乃至为中国石窟建设史、艺术史、宗教史及地方史的研究等 ,都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雕版印刷业与明代通俗小说的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通俗小说的兴盛与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有重要关系.通俗小说刊刻起步于嘉靖年间,在万历时得到了迅猛发展,除了与印刷业的发展一致外,匠体字的运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建阳刻书具有浓厚的商业气味,采用上图下文的插图方式,内容与印刷都比较粗陋,针对的是文化层次较低的读者.万历间江南民间出版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南京、苏州和杭州都是通俗小说出版的重要地区.到了天启、崇祯间,出版中心已逐渐转移到了这一带,这对通俗小说的装帧、题材及内容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江南刻书开始重视书籍的质量,部分作品的插图、印刷都非常精美,成为可以独立欣赏的艺术品,同时某些具有较高素养的文人加入通俗小说的创作,也改变了通俗小说的美学风貌,呈现出文人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刘正 《殷都学刊》2008,(3):20-23
《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一书中第1506片甲骨刻辞涉及到所谓的“家谱刻辞”,对其真伪的研究,在过去的百年甲骨学史上,一直是甲骨学界和殷商史研究中争议不决的热点问题。而且,明显地形成了观点截然对立的以于省吾先生和胡厚宣先生为代表的真伪两派学术阵营。本文在认真考证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这片甲骨为真品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朱熹漳州刻书的文献学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从事著述讲学活动,其学术活动集中体现在对儒学经典的整理、研究、诠释、刊刻和儒学思想的传播过程中,其“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理学体系也是在此过程中逐渐建立并完善起来的。朱熹知漳州期间,曾积极致力于播儒教、敦风俗的活动,刻书就是其履行“长民者”之责、施行教化的一种重要手段。朱熹漳州刻书,既传播了儒学思想,实现了礼义教化,又体现了其文献学思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明末通州范凤翼刻书颇丰,现今可考共计19种,数量在《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江苏家刻卷》中仅次于毛晋。范氏校刻精良,涵盖诸多部类,具体涉及政治、历史、文学、书法、法律等,这在明代家刻中颇为罕见,体现了对学术创新、风雅振兴、国计民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胡宗懋为永康籍著名刻书家和藏书家胡凤丹第四子,少承父教,喜搜罗乡邦文献,竭尽平生精力完成其父夙愿,辑刻<续金华丛书>一百二十册.此后又继续搜集金华一地之典籍,辑刻<金华经籍志>八册,对于较完整地保存地方文献做出不朽贡献.本文试从其刻书背景、刻书过程、刻书贡献、时人评价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1.
元代<玄都宝藏>是一部重要的道教典籍.挖掘新的材料,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玄都宝藏>的刊刻背景、具体的刊刻过程和流布被毁等问题进行深入补充论证,对其实际主持者、版本、刻局等问题提出异议,有利于进一步认识‘玄都宝藏>与蒙元社会发展的关系及道教在元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清代微州文风昌盛,徽州巨商不断涌现,这些巨商大儒,为了宣传、保存文化。他们不惜重金收购珍本秘籍,并耗巨资刊刻了大量的书籍,使徽州的私家刻书达到了空前的高峰,产生了不少杰出的藏书家、刻书家。  相似文献   

13.
殷商时期中叶,殷人在前人青铜铸造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令后世叹为观止的青铜文化;同时,亦是在前人创造的符号、文字、绘画等文化基础上,经过总结、发展后,殷人又创造出一个彪炳千秋的文化——甲骨文。  相似文献   

14.
同治光绪时期陕西书院,不仅承袭了清朝初中期书院以程朱理学、汉学和今文经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特征,而且西学内容也进入书院。这一时期书院的讲学活动,以实用为教学目的,书院的刻书繁盛。同时,书院管理出现了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甲骨刻辞的非卜辞中,有一种记载卜用甲骨的来源和有关整治、收存情况的记事刻辞,胡厚宣先生写于1944年的文章《武丁时五种记事刻辞考》,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归纳研究。此后50年,甲骨学有了很大的发展,文章的某些看法和文字的释读今天看来也有不妥之处,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对胡先生的文章进行一些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16.
明代私家刻书 徼州刻书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校勘精、刻印精而著称于世。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出版史上的极盛时期,尤其是明隆庆万历以后,徽州居于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直至入清以后,徽州的刻书业仍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徽州地区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文风日盛,加上徽州世族,家学渊源以及文化素养极高的徽商重文兴教,  相似文献   

17.
18.
王世贞于万历三年至四年间在郧阳任上时,见其地僻陋,藏书甚少,士人读书视野狭窄,便辟藏书楼贮书,以便士人观看借阅,是公共藏书史上的创举。他又编选刊刻及写定书籍多种,包括公共用书《四书文选》,及个人著作《入楚稿》《四部稿》《书画苑》等。在郧期间的创作、交游,也是郧阳地域文化史上的华彩一页。今考论其藏书原由、规模、管理模式等,并刻书种类,及其在郧的创作及文化交游,以便更好地了解王世贞在郧期间所从事的文学活动。  相似文献   

19.
话本小说不仅在文学上有着不可抹杀的作用,而且书中的对白用语对于研究语言的人而言,也是十分有价值的,有很多词语至今还未被收入字典、词典当中。  相似文献   

20.
苏亮《熊大木书坊主身份的考证尚难动摇》一文,对陈旭东《熊大木身份新考》关于熊大木是否为书坊主的考证从论点到论据等多方面提出不同看法,有些批评意见是中肯的,有些则失之偏颇。文章对熊大木身份"研究回顾"又做一番检讨,对苏亮的主要不同意见作出答复,认为熊大木不是书坊主的观点依然成木身份"研究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