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婚姻家庭法中某些量的规定,譬如:法定婚龄的界定,值得深入分析与探讨.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婚姻家庭法中的量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婚姻家庭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则必须正确处理好婚姻家庭法中量与质的关系,即:量必须正确反映质的要求,同时质的要求须适当量化.因而,科学合理地解决婚姻家庭法中量与质的关系、准确把握"度"的界限,对我国当代婚姻家庭法的完善以及充分发挥婚姻法的调控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 ,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与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相比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需要与之相应的伦理作为其道德支撑。如果说战争年代伦理道德精神的核心是“革命与斗争”的话 ,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代所需要的伦理道德精神的核心则是“竞争与合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向富裕社会推进的过程中 ,无论从建设所需要的稳定社会环境来说还是全面小康与富裕社会所需要的文明标准来说 ,我们都需要一个全新的伦理道德文明体系。新世纪的伦理道德建设应从指导思想上实现更新 ,实现由“革命的道德”向“建设的道德”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宋妍 《东南学术》2008,(2):114-119
李泽厚先生提出的"人的自然化"和"情本体"这两个重要范畴是对其早期的"自然的人化"和"工具本体"的超越和发展.它理论上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由紧张趋向和谐,使个体身心在有情的世界里获得意义.然而,实际上,这两个范畴并没有解决其原有美学体系中固有的矛盾,反倒产生了新的矛盾.个体、感性依然屈从于群体、理性,"人的自然化"和"情本体"亦成了空谈.  相似文献   

4.
5.
齐泽克基于"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对意识形态这一历史性概念做了辩证的分析.他认为,意识形态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或者三种形态,即"自在的意识形态"、"自为的意识形态"、"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自在的意识形态是作为观念复合物的存在形式;自为的意识形态是作为仪式等物质形态的存在形式,最后一个阶段则是意识形态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即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无意识层面的"幻象"存在形式.他试图说明:意识形态的定义就在于我们认为非意识形态的东西恰恰是意识形态本身的悖论性.  相似文献   

6.
尉松明 《甘肃社会科学》2007,(3):195-196,148
通过对毛泽东有关著作的阅读以及对"斗争哲学"来龙去脉的理解,认为毛泽东不光采取"斗争哲学",也讲"和"为贵,同时对"斗"与"和"的对立统一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7.
西方宗教经历了一个从注重外在礼仪向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转变过程,与此相应地,宗教观也经历了一个从信仰主义到自然主义再到人本主义的演进过程,人的主体性原则及其与之相关的非理性原则成为20世纪西方神学或宗教哲学的主导原则,"人学"研究进路成为20世纪宗教观理论思考的共同取向.上帝的问题与人的问题彼此关联、彼此定义,上帝与宗教贯穿于世界与人生之中.以马丁·布伯与雅斯贝尔斯的思想为代表的"人学"的宗教观本质昭示了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文化危机,即个体性的失落和主体间的疏离,因而成为主体反省意义上的哲学对于宗教深刻反省之后的理性表达,并传达出人作为"超越的存在"是指向上帝的"存在"、与上帝"对话"关系的"存在"--"人学"和宗教学正是在这一点上找到了契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石永泽 《北方论丛》2005,(3):119-124
柏拉图"神"的范畴演变说明他并未因采用"通种论"而放弃"目的论",而是对"相"的目的论进行改造,并隐约指涉了以"相"和"奴斯"(理性)合一为特征的"神"的目的论.决不可把柏拉图的"神"与犹太-基督教的"神"(上帝)相等同,但柏拉图<蒂迈欧篇>中对"神"因此的描述几近犹太-基督的"上帝".  相似文献   

9.
在清末以来的各项变革努力中,对变革语言的浪漫想象和夸张强调,一方面反映了先驱者对从"物质"到"制度"层面改革失败的无奈,另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语言与人的关系的全新理解和思考,即从本质上讲,人是依靠语言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并以此使人类区别于"禽兽"。正是基于此,他们认为不管是"个人的发现",还是"农工商兵、妇女幼稚"的解放,进而到国家的富强,都离不开"人"对使用语言文字权利的获得。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晚清以来的语言变革和五四文学革命之间确实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资本时代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的互动凸显了民族文化的焦虑.资本时代,商品经济是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经济动因;现代科学技术为其鸣锣开道;文化和宗教的原因是其文化缘因.所以厘清资本时代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需要"经济场域",从而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疑问作出合理的思考、判断和选择.  相似文献   

11.
12.
"以人为本"中的"人",就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人性和人的本质,这是两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概念,其外延就是指所有的人."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根本的意思,包括人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要,实质是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活跃的批评术语,"文学性"在上个世纪80年代指文学的自足性,与"纯文学"具有同构关系。进入90年代,"文学性"存在四重含义:一、文学的属性;二、"旁逸的文学性";三、"残余的文学性";四、文学审美特点。"文学性"作为一个批评术语本身并不具有严密性,其多重内涵出现的原因是:文学学科寻求独立性的理论"预演"与文学批评实践针对文学新现象开放"命名"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14.
菲茨杰拉德笔下的女性角色往往被批评为造成男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而这些负面评价都是基于"真正的女性"价值观所设定的女性典型形象.符合传统价值观的女性被称颂为"家里的天使".菲茨杰拉德所塑造的黛西和妮可生活在传统价值观和新女性思潮的碰撞之下,而妮可较之于黛西的变化也反映出新思潮影响下女性自我意识的复苏.采用女性主义的解读将有力地扩充对于这些女性角色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5.
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 ,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是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 ,是党与时俱进的客观需要 ;全党要正确认识两个基础问题 ,特别要正确认识党的先锋队性质与党员成分的关系、正确认识党的先进性与党的基础的广泛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社会契约论从无根的"个人"出发,把政治权威的合法性置于"个人"对它认可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典型的个人主义唯意志论学说.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变个人本位的主体性思维范式为实践的人类学思维范式,展开了对契约论中"个人"历史的、逻辑的批判,它不但摧毁了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前提--无根的"个人",确立了历史的坚实基础,同时也自然地展现出了一个"个人"辩证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17.
刘素民 《东南学术》2006,(5):104-109
马里坦认为,"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粉碎了传统意义上的"人的形象"、拔离了人曾经深植的精神之根,将人类文明推向"黄昏时分".陷入困境的现代人需要一种"新人道主义"的牵引,以恢复早已丢失了的"人的形象"、"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之根."存在"的意义是马里坦"新人道主义"的哲学基础,它滥觞于传统托马斯主义的生存论,既是现代存在主义及其关于人之存在意义的理论根源,又是马里坦生存论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18.
邹建军  李志艳 《江汉论坛》2008,1(2):139-143
贺敬之虽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诗体形式,但只有楼梯式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这种艺术体式虽然有中国诗歌艺术传统的因素,但主要来自于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以及法国以阿波里奈尔为代表的绘画流派,三种艺术资源共同构成了贺敬之楼梯式诗歌的"观感的艺术"、"吟唱的艺术"和"力感的艺术"的特征,并以此成为其诗歌艺术的生命之源.本文主要从贺敬之楼梯式诗歌的艺术来源的角度讨论其构成要件,并对其艺术构成中的种种中外因素作出分辨与评价,以期对中国诗歌艺术的未来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近年来提出了"参与史学"的概念.本文在介绍他提出"参与史学"的背景后,根据他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系统论述了他的"参与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他一贯提倡历史学家要有参与意识,史学应该参与现实生活;主张通过对历史生活的参与,对历史遗产的盘点、总结,从历史中寻求智慧,用这种智慧对一系列有关中国和世界前途的问题进行深沉思考,从而参与历史的创造.他本人的的学术研究总是选择那些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力图对现实问题有所关照.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不仅跟古人对话,也跟今人对话.他在参与现实的时候,保持着独立的学科品格和独立的个体人格,通过独立思考和独立追求,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富勒提出的"法律的内在道德"理论在学界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合法性诸原则能否真正被视作法律的内在道德.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富勒在面对诘问时陷入了理论困境.事实上,富勒所谓的法律的内在道德毋宁应被视为立法技术的伦理正当性.对立法技术的探索和应用上的道德问题进行价值哲学与社会实证分析是立法技术的伦理正当性研究的主要内容.立法技术伦理正当性分析的必要性主要在于,对具有正当性的立法技术的探索、发现与立法者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呈正相关关系;对法的制度伦理的坚守能使立法者有效避免滥用和误用立法技术.而对立法技术进行价值追问和道德效果的社会实证分析则提供了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